近日,在第十三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泰格集團E site負責人、高級總監負責人吳寶林分享了他們正在開展的一項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該藥主要用於治療轉甲狀腺素澱粉樣心肌病,計劃入組60例受試者,目標在25家醫院進行招募。
如果換作是一項腫瘤藥物臨床試驗,同樣也需要60例受試者的話,可能在一家醫院招募就滿人了。
有多位臨床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的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非常困難。
根據艾昆緯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臨床營運卓越中心等開展過的一項研究,約43.9%的孤兒藥(即「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實際入組人數小於目標入組人數。
近年來,中國在研的罕見病藥物數量在增加,目的是試圖解決罕見病患者無藥可用的問題。臨床試驗是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必經階段,如何看待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難問題?
招募難
罕見病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醫學挑戰。罕見病患病率、發病率在總人口中占比極低,但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罕見病藥物,指用於治療、預防、診斷罕見病的藥品。
近十年來,中國出台多項政策支持罕見病藥物研發。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藥理研究中心等統計,2018年至2022年這五年,中國在研的罕見病藥物數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長率達34%。
截至2021年底,國家藥監局批準了68個罕見病藥物上市(全球共批準276個),適應證包含28種罕見病,其中53個罕見病藥物的中國首批時間晚於全球。
由中國藥科大學基礎醫學與臨床藥學學院、艾昆緯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臨床營運卓越中心等2023年聯合發表在【中國臨床藥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透過檢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臨床試驗登記與資訊公示平台」上登記的孤兒藥臨床試驗,分析中國孤兒藥臨床試驗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研究顯示,約43.9%的孤兒藥臨床試驗未達到目標入組人數,即「已入組人數(實際入組人數)小於目標入組人數」。具體看,2018年未達到目標入組人數的試驗占比為18.2%,2019年上升至38.5%,2020上升至42.1%,2021年上升至71.4%。
從這看,每年孤兒藥臨床試驗中未達目標入組人數的試驗占比在不斷增高,孤兒藥臨床試驗入組呈現越發困難的趨勢。
「不同的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有的面臨患者招募難,有的面臨隨訪難,遇到的不確定情況太多了。要完成一項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耗費的時間可能要比非罕見病藥物的臨床試驗時間長。」廣州一位神經內科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林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罕見病本身的特點是患者罕見,可以確診罕見病的醫生更罕見,罕見病的確診又涉及多學科,平均每個罕見病患者確診大概需要耗費4.26年。
「這帶來的問題是,一是患者難以儲備,患者散落在各個地方,一些患者有病恥感,不願意做基因檢測,哪怕是免費的也不願意做,尤其是女性患者,這導致疾病無法被確診,家屬也不願意配合;二是醫生與患者之間資訊不對稱,醫生端這塊,缺少資訊輸出渠道,患者端這塊,又缺乏資訊輸入渠道;三是對於罕見病的認知度亟待加強,患者教育少,醫生傳播少;四是受試者容易脫落,部份罕見病屬於致死性疾病,還沒等到出現轉機,受試者就去世了;部份患者已殘疾,要定期隨訪也存在困難。」林潔說。
另外,林潔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培養需要時間,但一些臨床試驗納入標準嚴格,也導致受試者招募變得非常困難。
待破局
有研究估計,全球罕見病已超過7000種,直接影響全球人口的3.5%至5.9%,意味著全球存在2.63億至4.46億罕見病患者,其中,約80%的罕見病為遺傳性疾病,50%至70%在兒童期發病,給患者帶來沈重的負擔。
「中國人口基數大,潛在的罕見病患者數量龐大。」艾昆緯臨床營運高級總監吳維娟說,當前中國的罕見病患者用藥保障,面臨四種挑戰,一是沒有特效藥;二是境外有藥,但境內還沒有獲批;三是境內已獲批了,但患者承擔不起;四是已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但藥物還未實作可及,而前三種都與藥物研發相關。
「有些疾病的發病機制不清楚,自然病史也不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進行藥物研發,是非常有挑戰的。藥物研發當中哪個環節最重要?我覺得肯定要談到臨床試驗,它是耗時最長,而且花錢最多的環節。」吳維娟說。
對於如何解決罕見病藥物受試者招募難的問題,吳維娟認為,一是在設計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過程中,要避免一些可有可無的臨床終點,盡量減少受試者來醫院次數,盡量減少做檢測的次數;二是要找出受試者分布,臨床試驗方案設計好了後,要研究方案可行性,要透過合適的醫院、合適的醫生尋找到患者分布,這非常重要;三是費用上的支持,不僅要考慮到受試者本人,而且也要考慮他的陪伴者、家屬;四是在臨床試驗過程中,要註意人文關懷,需要制定一些小冊子,讓受試者清晰了解需要做什麽,打消他們的顧慮。
吳寶林表示,對於正在開展的轉甲狀腺素澱粉樣心肌病臨床試驗,他們計劃透過心內科、在研計畫資源共享、線上渠道等方式挖掘受試者。
近年來,隨著創新技術的發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以患者為中心」的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受到廣泛關註。DCT是指部份或者全部臨床試驗的相關活動在傳統臨床試驗中心以外地點的開展,包括完全去中心化和混合去中心化兩種模式。透過遠端醫療、移動/本地醫療服務提供者參與等,不僅可以降低受試者的招募難度和脫離率,也有利於申辦者進行更高效數據收集,為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提供更有意義的數據。
不過,DCT涉及數位健康技術的套用,現實生活中數據品質,可能會影響到數據可靠性。
「在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中,DCT的套用,可以解決臨床上一些訪視環節,但要推進仍有挑戰。」林潔表示,總體而言,開展罕見病藥物臨床試驗不易,但這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仍有賴多方共同努力,以此來幫助更多的罕見病患者。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