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國早報】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當天上午,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聯合黑龍江省飛鶴慈善基金會,在南寧市吾悅廣場舉辦 2024年世界早產兒日「有愛有未來——早產寶寶更需要肌膚接觸」主題公益活動。當天,70名曾經是早產兒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參加活動,在「早產兒之家」相聚,共赴這場美好的「家院」之約。
▲活動現場。
奔赴約定
有家庭獲得了救助金支持
活動現場,這些曾經體弱瘦小的孩子爭先上台,大方展示朗誦、舞蹈和唱歌等各項才藝。他們曾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下,一路過關斬將、頑強生存,更是在有愛的家庭中茁壯成長,身上已看不出早產曾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現場設定了早產兒健康科普專區,自治區婦幼保健院的醫務人員積極向市民介紹早產兒預防、救治、餵養、康復等知識,呼籲大家科學認知、關註早產兒。
專區內,還有早產寶寶在認真體驗醫生角色,有的則在父母的陪伴下,觸摸和擁抱早產兒矽膠娃娃,了解生命剛剛誕生的狀態。
當天,自治區婦幼保健院以及基金會領導為6個有早產兒正在醫院救治的困境家庭送上了慈善醫療救助金,共計6.2萬元。
據悉,截至目前,該醫院共幫助870多名早產兒申請專項救助及眾籌計畫,籌集救助善款約1700萬元人民幣,為不少早產兒家庭緩解了經濟壓力。
▲活動現場合影。
保駕護航
為早產兒打造「模擬子宮」
作為一名雙胞胎早產兒媽媽,當天梁女士(化姓)獨自一人來到現場。
回憶起寶寶剛出生的情形, 梁女士仍心有余悸,「剛生產的那一周是非常兇險的,幸虧有醫院醫務人員的幫助」。
今年10月8日,她的兩個「小棉襖」在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出生,當時她們只有28周,大寶體重860g,小寶體重1090g。出生後兩個寶寶均患有肺部感染、呼吸窘迫、貧血等各種並行癥,目前仍舊在醫院接受治療中。
梁女士來到現場,是想要和曾經照護過早產兒的寶爸寶媽們交流、取經。
▲活動現場關於早產兒的相關介紹。
據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李燕介紹,目前該 院成功救治的早產兒記錄中, 最小孕周為23周+6天,最小體重為430g,這也是南寧市成功救治最小孕周和最低體重早產兒的紀錄。
醫院充分發揮婦幼專科醫院的優勢,率先在廣西建立了 產兒科合作模式,成立早產兒防治病房,實作了早產兒出生後產房保障、院內救治、出院後隨訪、早期評估、早期幹預和康復為一體的無縫連線。
對早產兒的救護,早在孕媽媽肚子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
自治區婦幼保健院產科病區副主任湯璐介紹,有一部份早產是可以透過提前幹預,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而 幹預的措施,通常有藥物和手術治療兩種。
例如,對於因宮頸口松弛反復發生流產、早產的孕媽媽,可以在孕早期進行宮頸環紮手術,以降低早產的發生率。
對於早產兒出生後的救治,醫院新生兒救治技術全面,包括各種模式的呼吸支持、中心靜脈留置、連續腎臟替代治療(CRRT)、體外膜肺技術(ECMO)等先進的診療技術 。
過關斬將
將早產兒照護延伸到家裏
今年世界早產兒日的主題是 「有愛有未來——早產寶寶更需要肌膚接觸」,對此,梁女士深有感觸。在寶寶的狀態稍微穩定之後,她得到了醫生的授權,能進入病房抱一抱寶寶,讓寶寶感受來自媽媽的溫度。「當我抱著大寶,她似乎也在看向我。」梁女士說。
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醫療中心二病區副主任莫艷介紹,一直以來,新生兒科提倡 家庭參與式護理(床旁陪護、袋鼠式護理),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安排家長探視,讓家長與孩子親密接觸,鼓勵他們參與早產兒的護理,如餵奶、換尿布等,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系。
▲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給早產兒提供精細化照護。
莫艷介紹稱,早產兒的大腦神經早期發育,關系到長大以後能否和其他孩子一樣獲得優質的生活品質,因此,早產兒「黃金1小時」內的腦保護和呼吸保護措施非常重要。
該院新生兒科為早產兒模擬宮內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地發育。
其中,在雜訊的控制方面,每個病房都安裝了分貝控制儀,要求病房內的雜訊不能超過40分貝,在溫度的控制方面,每個寶寶身上都安裝了溫度探頭,可以自動感知寶寶的體溫,並根據寶寶的體溫,調節暖箱內的溫度。
該醫院還將早產兒的照護延伸到了家庭中。當早產兒達到出院條件,可以回家前,醫院會對早產兒父母進行相關培訓,介紹相關的護理知識;早產兒出院後,會建立專門的早產兒微信群,為早產兒父母及時解答相關疑問。同時,醫院還開設了新生兒隨訪門診,每天都會有專科醫生在門診接待早產兒的父母,幫助他們一起助力「早產天使」茁壯成長。
戳這裏,關註南國早報
「 星標」南國早報 ,接收最新資訊
來源丨 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黃占玲
通訊員 楊楠 李琳珠
編輯丨譚雙梅
校對丨麥雪莉
責編丨楊 波
稽核丨胡誌偉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