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章整理自中信出版社新書【自我的重建】
202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一則令人心碎的訊息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廣受喜愛的華語流行樂女歌手、演員李玟,因罹患抑郁癥不幸離世。許多人在震驚和惋惜的同時,也開始反思:我們對抑郁癥真的了解嗎?當身邊的人陷入抑郁時,我們該如何提供幫助?
根據【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的數據,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約9500萬人,這意味著平均每14個人中就有1人患過抑郁癥
。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28萬人死於自殺,其中40%左右曾患有抑郁癥。可是,盡管抑郁癥的危害廣為人知,目前中國抑郁癥的就診率僅9.5%,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潛在患者可能從未接受過專業診斷或治療。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抑郁癥可怕,但它確實是一種可以被治療的疾病。透過
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
、
物理治療等科學的治療方法
,大多數患者都能夠顯著改善癥狀,
直至
完全康復。
在9500萬抑郁癥患者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獨特的故事。他們的痛苦並不是冰冷的數位,而是真實的人生經歷。【自我的重建】作者若溪就是這9500萬分之一。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她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了很多有需要的家庭和個人,卻未曾想過自己也會親歷抑郁癥的深淵。若溪把自己抗抑郁的真實經歷記錄下來,希望能給深受抑郁癥折磨的患者和家屬帶來康復的信心,也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抑郁癥的治療過程,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預防抑郁。
若溪的故事:從低谷到重建
抑郁癥是一場嚴酷的考驗,而若溪的經歷,可能是對這場考驗最真實的註解。在別人眼中她接近完美:生活無憂、兒女雙全、愛好廣泛,幾乎就是人生贏家。然而,在4年的時間裏,她經歷了3次抑郁癥發作,每一次都讓她感到被「徹底擊垮」。
2007年,隨著第二個孩子出生,若溪的生活重心完全轉移到家庭和育兒上,長期的勞累和失眠讓她被診斷為輕度抑郁癥和中度焦慮癥
。她回憶說,那一刻她覺得自己無法接受:「這個以前只在書本和案例討論中出現的名詞, 竟然落到了我的頭上。」
從醫院回到家裏,她抱著想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態度跟丈夫說了,可是對方的震驚以及拒絕接受成了壓垮她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他說:「你自己就是搞心理的,怎麽會得抑郁癥?!」其實,丈夫的不解與拒絕接受是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但對於當時神經已經非常脆弱的若溪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與此同時,新的壓力也接踵而至:丈夫不同意吃藥;孩子們感受到不安,比平時更加吵鬧。若溪的軀體癥狀愈加明顯,整夜失眠、吃不下飯、胸悶……日常生活變得難以應對。
在一次與好友的電話傾訴後,她意識到了自己需要求助,需要自救。她重新看醫生開藥,恢復了中斷多年的精神分析( 心理治療的一種),開始了艱難的恢復之路。治療初期,藥物副作用明顯,生活壓力未減,她的身體和情緒狀態持續脆弱。孩子們也感受到了家庭的緊張氣氛,出現了入睡困難和神經性厭食癥的初期癥狀。
但幸運的是,若溪的家人和朋友逐漸開始支持她。丈夫從最初的迷茫和抗拒轉變為積極陪伴;哥哥下班後陪她散步、帶孩子們玩;好友從另一個城市飛來帶她出遊。在他們的幫助下,若溪走出了抑郁癥最黑暗的時期。在服用西藥約兩個月後,她也嘗試了中藥和物理治療。半年後,在醫生的確認下她減少了藥量,狀態也明顯轉好,她應聘了某高校的兼職心理咨詢師,還完成了博士論文並順利畢業(研修)。在吃藥整整一年後,醫生確認若溪可以停藥了。然而,在生活回歸日常後,以為就此告別抑郁癥的她沒察覺到危險的又一次逼近。
帶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若溪身兼照料生活、成長教育、培養愛好、處理糾紛等各種重任,在應對各種事務的過程中,抑郁癥發作時的軀體癥狀又出現了—胸悶、血液上湧、失眠、悲觀絕望、頭痛欲裂、內心再次退行成一個無助的小孩……她知道,抑郁癥又來了
!
這一次,家人也有了經驗,趕緊找朋友帶她離開家,出門休養。若溪開始了新一輪尋醫問藥、往返醫院的生活。復發時,好的方面是,有了一點兒經驗,不再對未知充滿恐懼;不好的方面是,醫生說這是第二次用藥,原來的藥可能效果不好了,得換藥。
在好友默然的幫助下,若溪在另一個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運動和旅遊,以期盡快康復。抑郁癥的晨重暮輕癥狀讓她倍感煎熬,但她並未放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成了支撐著她沒有墜向深淵的兩塊基石。
疫情開始後,若溪搬到了雲南叔叔的農場,與孩子們和閨蜜一起開墾荒地、種蔬菜,幹農活等體力勞動讓若溪不依靠藥物也能睡得好,驚喜的她把中藥全部扔掉,西藥也只留下了一兩盒應急。她開始嘗試新的事物,如種花、學做木工,這些活動給了她確定感和成就感,生活變得好過很多。
可是,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在新的工作壓力、育兒壓力等各種壓力的層層疊加下,若溪脆弱的神經再次崩塌,暴風驟雨又一次降臨。
這已經是若溪第三次抑郁癥發作了
,她又又又一次開始了尋醫問藥之路,哥哥和好友再一次飛來陪伴她支持她,帶她出門散心,但這一次的康復卻比她想的要難得多。除了彌漫性的情緒低落,焦慮癥等共病的癥狀有時也會突襲。當癥狀毫無征兆地來襲時,人會痛不欲生,驚恐發作會讓人產生瀕死感,感覺自己的身體裏住著一個惡魔,隨時可能醒來搞一通破壞。
但病癥發作時,其他人看不到患者的變化,也無從感知。所以,患有抑郁癥和焦慮癥的人常常被人誤解,認為這個人敏感、矯情,甚至被認為是假裝生病。最難管理的是時時刻刻都想死、想放棄的念頭。生活了無生趣,心裏又充滿著各種擔憂,有個念頭揮之不去:死了,就都解脫了,也不會拖累別人。這些都是抑郁癥患者非常真實的癥狀表現。
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議下,若溪開始重新服藥,並逐漸恢復。她意識到運動對康復的重要性,開始每周有規律地運動,球技逐漸恢復,體力也有所提升。這些變化讓她看到了康復的希望。現在的若溪生活得很好,情緒穩定,重拾了生活的樂趣。她感激在她患病期間不拋棄、不放棄的家人和朋友,也感謝自己沒有放棄自己。
通常,在得知自己得了抑郁癥時,人都會經歷從震驚到想不顧一切地治療或尋求幫助,再到因不能立刻見效而疲憊的過程。每個階段的時長與個人經歷、情緒和承受能力等有關。然後,有的人不放棄、不拋棄,在時好時壞中艱難前行。有的人失去耐心,轉而放棄自己,走上絕路,生命戛然而止,給親人、朋友乃至家族留下永遠難以彌補的傷痛,令人唏噓。所以,現在許多人視抑郁癥為猛虎,有人甚至稱之為「精神癌癥」。
但是在若溪看來,抑郁癥既不像「精神癌癥」那麽可怕,也不像「心理感冒」那麽輕松
,
她
更願意把
其
看作神經系統的一場「病毒感染」。
不吃藥就能自己痊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能好也得拖上幾年,搭上半條命。積極就醫,做心理治療,雙管齊下,這會讓我們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讓生命更有深度。所以,抑郁癥也有積極意義,它是一個契機,是生命之手在敲門,告訴我們一定是哪裏出了問題,應及早註意並調整。一切都還來得及。
這本書能給你什麽?
對於患者,這是一
本科學的自救手冊
。
若溪在【自我的重建】中寫道:「得了抑郁癥,首先要做的是求救。」她用自己的經歷提醒讀者,抑郁癥不是靠忍耐或者意誌力就能過去的,它需要專業的幫助和系統的治療。通常,去專科醫院看醫生是抑郁癥治療的第一步。醫生會透過各種生化檢查、心理量表測試來找出病因、確立治療方向。
除了藥物治療,常見的針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還有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和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冥想、運動等等)。值得註意的是,很多人「談抑色變」,由於病恥感,不願去問診,不想承認自己得了抑郁癥,諱疾忌醫,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對於抑郁癥的治療,只要開始了就比沒有治療好百倍,要方向正確,康復是遲早的事。
抑郁癥患者需要這樣做:
1. 學會求助:無論是向家人朋友,還是專業醫生,求助是打破孤獨、開始治療的第一步。
2. 科學用藥: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可能令人擔憂害怕,但正確用藥能有效緩解癥狀,一定要遵醫囑服藥、按時復診,不可自行減藥或停藥。
3.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心理治療:抗抑郁藥物能緩解癥狀,但要解決根源問題還是要采取心理性手段。要改變過往的認知,才能打破束縛,調整情緒的形成機制。
4. 最佳化生活方式: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健康飲食,雖然聽起來簡單,卻是調節身心狀態的重要方式。
5. 認識到抑郁的積極意義:抑郁癥並非完全的壞事,它是在提醒我們過往的思維模式出現了問題,以及外部環境壓力過大,超出了我們的負荷,需要休息和調整,是提升和改變的機會。
6. 確立正確的預期:要認識到抑郁癥的治療和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在經濟上、治療方案上做好準備,積極樂觀地逐漸康復。只要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很慢,也總能到達目的地。
對於
抑郁癥患者的親友們
,這是一本溫暖的陪伴指南
。
家人、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對於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若溪在書裏坦言:「經歷了三次抑郁癥發作。在多少個生不如死的日夜,如果不是家人、朋友對我不離不棄,也許我的生命早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家屬如何幫助患者,也是書中著墨最多的部份之一。如果家人得了抑郁癥,那麽要積極陪伴其就醫,要明白,抑郁癥是人生病了,是生病的大腦在向身體發出錯誤的指令,而不是患者自己沒事找事,無病呻吟。在抑郁癥的治療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舉足輕重。
抑郁癥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可以這樣做:
1. 正視疾病和問題,提醒和陪伴對方盡快就醫
2. 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讓對方遠離壓力源,改善睡眠條件,提供營養豐富的飲食,帶動對方適度運動。
3. 做好藥物管理和安全管理:幫助對方管理藥物,確保按醫囑服用。管理好家中的危險物品,避免患者獨處,防止傷害性事件的發生。
4. 不要質疑或批評:抑郁癥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被誤解或否定,「想開點兒」「振作起來」只會讓他們更加無助。家人的不耐煩和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責備,也會喚起患者的內疚感。
5. 提供陪伴:即使只是默默陪在身邊,或者陪著散步、看電影,也能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支持。
6. 學習相關知識:了解抑郁癥的基本知識,參與患者的治療過程,才能更好地與他們一起面對疾病。
對於
每一位被情緒困擾的人
,這本書教你如何預防
抑郁、辨識抑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當下社會,每個人都在承受著各種無形的重壓,任何人都可能遭遇抑郁,都可能面臨抑郁的風險。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人士,若溪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關照自己的情緒,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時覺察和辨識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在長期情緒低落、感到自己不對勁兒的時候知道要主動尋求幫助,而不是忽略、無視或者不願面對,能在抑郁的邊緣拉住自己,不至於讓抑郁情緒發展成為抑郁癥,或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預防抑郁,你可以這樣做:
1. 傾聽自己的內心:情緒低落兩周以上且伴隨睡眠、飲食等問題時,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2. 重視運動的作用:每周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有效緩解心理壓力。
3. 培養社群網路:擁有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是預防心理疾病的重要資源。
4. 盡早了解和學習抑郁癥的相關知識,學會辨識抑郁、預防抑郁,在抑郁發生時知道如何正確應對,也能在朋友或家人陷入抑郁時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在【自我的重建】最後,作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哪怕生命的河流被寒冬冰封,它也依然向往著春天的解凍。抑郁癥不會永久占據一個人的生命,只要我們願意求助、堅持和等待,總會有冰消雪融的一天。」
抑郁癥確實是一種可以被治愈的疾病,雖然治療過程緩慢、曲折、又充滿挑戰。這本書不僅是作者對自己經歷的梳理和反思,更是對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的誠摯鼓勵。讀完之後,你會發現,無論是在黑暗中掙紮的患者,還是旁觀卻無能為力的家屬,都不必孤軍奮戰。希望【自我的重建】能為更多人帶來力量與希望。
【圖書推薦】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不僅是一名抑郁癥患者,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藍本,提供了心理咨詢師面對自身抑郁、克服困難的真實案例,給出了專業且具有實踐性的分析和建議,與讀者分享了科學的治療方法和心理調適技巧,幫助他們在面對類似困境時能夠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
書中詳細介紹了抑郁癥的辨識、治療以及預防復發的策略,提供了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和生活建議,還配有知識要點總結與實踐指導版塊,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心理自助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