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先進報道】光明使者點亮患者希望曙光 ——記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

2025-01-22女人
去年新啟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大樓,就診環境煥然一新,硬體設施科技感滿滿,服務流程溫馨便捷。市一醫院眼科由中國眼底病外科的先驅、視網膜脫離手術和研究的創始者和奠基人趙東生教授創立,他「東方一只眼」的美譽激勵著一代代的眼科學科帶頭人,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市一醫院眼科經過70多年的務實努力,在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黃斑疾病、遺傳性眼病、白內障、病理性近視及小兒眼病等多個眼病的臨床診療領域,躋身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近年來,眼科在新技術、新藥物的研發和套用上碩果累累,始終以服務精神和創新實力,為患者點燃希望,創造光明的奇跡。
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鋒號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眼科
不忘初心
深耕專業讓更多人「看見」
在各種疾病中,人類對失明的恐懼可能僅次於對癌癥的恐懼,人類感知外界資訊大約80%都依靠雙眼。市一眼科始終圍繞致盲性眼病,不斷探索先進治療手段,守護患者雙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視網膜脫離曾是國人最主要的致盲眼病,在趙東生教授的努力下,手術治愈率從幾乎是0提高到85%~90%,他也贏得了「東方一只眼」的贊譽。多年來,市一眼科始終圍繞「讓更多人看見」的目標,立足專業,提升服務。
如今,隨著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中國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眼底病成為非常普遍的常見病,視網膜脫離、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的患病人數不斷增加。
市一醫院眼科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眼底及視網膜科主任劉堃介紹,作為綜合型醫院的眼科,接診的患者病情通常比較復雜。像帶有糖尿病腎病、腎衰竭、高血壓、血糖控制不佳、心梗放置過支架情況的患者,往往先到內科治療,再到眼科手術,流程相對繁瑣。2023年底,市一醫院在上海首創糖尿病眼病融合病房,由眼科與內分泌代謝科兩個科室共管共治,探索復雜疑難糖尿病眼病患者的一站式診療新模式。「內科醫生會給患者圍手術期的管理建議,臨床藥師給出規範化用藥意見,以前需要住院十幾天至二十幾天,現在基本上四五天就能出院,同時節省了50%的費用。」劉堃說道。糖尿病、高血壓等通常是伴隨終身的疾病,市一眼科作為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中心(全國共兩家),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訓基層醫生,進行早期糖尿病患者眼底疾病的篩查。為此,醫院還建立了一站式診療中心,為患者提供終身規範化治療指導,建立慢病管理平台,讓患者得到長期、及時、精準的治療。
開拓創新
研發基因療法向頑疾開刀
在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新」一直根植於市一醫院眼科發展的基因之中。在趙東生、張皙、許迅等幾代眼科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市一醫院眼科開創了多個「第一」——中國第一例視網膜脫離手術、中國第一例滌綸布鞏膜扣帶手術、中國第一例玻璃狀體切割手術,發明了國產眼內瓦斯和重水。在市一醫院副院長、眼科中心主任孫曉東教授看來,如今,精準化的近視防控、基因治療和智慧眼科建設成為科室新的前行方向。
來自河南的11歲小女孩,自1歲學走路時就經常角力,她眼裏的世界在晚上就會消失不見。她被確診為先天性黑朦,是一種遺傳性視網膜疾病,視力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最終完全喪失。多年來,父母帶她輾轉全國各地就醫,不想錯過一絲希望。無獨有偶,由孫曉東帶領的團隊,自2013年開始,針對國人遺傳性眼病特點進行精確治療技術攻關,探索搭建基因治療技術平台。2021年,市一眼科啟動了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同年,這位小患者經過孫曉東團隊的基因治療,在夜晚重見光明,這也標誌著中國第一例先天性黑矇LCA未成年人基因治療手術成功。
此後,全國第一個眼科罕見病診治中心於去年7月在市一醫院成立,這也是全國第一個眼部疾病基因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不同種類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連續開啟,將填補中國眼科自主研發基因治療藥物領域的空白。以黃斑變性為例,目前患者的知曉率還很低,不到白內障的十分之一。當患者黃斑病變時,看到的東西忽大忽小、顏色線條扭曲、立體感變差,嚴重時造成失明。對於難治性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患者而言,目前需要每月打針治療,經濟負擔較重。眼科在基因治療上的創新研究,有望讓類似眼部疾病的患者實作「一次治療、終身緩解」,同時推動價格低、效果好的國產新藥盡快問世。
不僅如此,市一眼科一直很關註「一老一小」這兩個特殊群體。近年來,針對中小學生近視眼高發情況,眼科中心學科帶頭人、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許迅,帶領團隊致力於建立全市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對於早期發現近視的和具有近視危險因素還沒有形成近視的孩子,提早介入開展預防和控制。團隊證實了戶外運動能減少近視的發生,大力倡導增加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的方法,並評估其有效性、提供決策依據,在關乎人口素質和大眾健康的青少年近視防控領域做出努力和貢獻。
文化潤心
將光明灑向祖國廣袤大地
「敢為人先,開拓創新;胸懷祖國,守護光明;不忘初心,傳承文化」,在眼科中心的一面文化墻上,赫然寫著這樣的標語,另一側展示著一張張團隊黨員的風采照片,不少鏡頭記錄了團隊成員參與偏遠地區醫療救援、誌願服務的動人瞬間。作為市一眼科黨支部書記,劉堃介紹,眼科中心有8大亞專科、200多位醫護人員,人員多、臨床科研任務重,工作要想開展得好,精神文化的傳承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極大地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
作為眼科的一個優良傳統,團隊將醫療扶貧視為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身體力行地做醫療扶貧的先行者。「在很多高原地區,白內障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一台成功的白內障手術,幫患者恢復了勞動能力,往往就能挽救一個家庭,助力一方脫貧。」劉堃說道。早在1977年,時任市一眼科主任的張皙教授就透過醫療幫扶貴州。市一眼科始終秉持前輩的傳統,在祖國的大西南、大西北都留下醫療援建、醫療扶貧的腳印。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許迅主任作為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的隊長,在第一時間趕赴四川綿陽抗震救災;2009年,孫勇主任參加了都江堰災後重建的醫療保障工作;2014年,黃建南醫生赴新疆喀什二院進行為期1年半的援疆工作;富名水醫生、馬盈醫生先後在2013年、2015年赴雲南德宏州進行對口援滇醫療服務。
從2017年起,眼科連續派出多位高年資醫師赴西藏參加日喀則人民醫院眼科的組團式援建工作,為實作「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縣鄉」的全覆蓋目標而努力,並透過變「輸血為造血」,為當地留下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同時,自2017年至今,已連續派出5批次青年骨幹援建遵義市人民醫院眼科。此外,在青海久治、果洛,寧夏涇源,甘南藏區等地區,都留下了眼科人光明行的足跡;在四川大涼山、廣西十萬大山、雲南邊陲都有市一眼科人的身影。2019年,市一眼科獲得上海市衛生事業單位脫貧攻堅記大功集體榮譽。初心使命擔當在肩,為民情懷薪火相傳,市一眼科這個團結奮進的集體,以奮鬥為筆,身體力行地將奉獻與愛書寫在了祖國大地。
來源
原標題:【【先進報道】光明使者點亮患者希望曙光 ——記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鋒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