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花小錢享食療,家常便飯治大病,健康養生新秘籍

2024-12-06女人

書友們,不要錯過了!我挖到了一本真正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角色鮮活得就像從書裏跳出來陪你聊天。每一頁都是新的驚喜,絕對讓你欲罷不能。要是你也在尋找那種讓人上癮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快來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故事中吧!

【花吃飯的錢,治吃藥的病:能治病的家常便飯】 作者:張銀柱

第一章吃什麽很重要,學會吃更重要

俗話說,病從口入。日常飲食健康與否,直接關系我們的身體健康。身體需要哪些必要營養素,日常飲食該如何做到膳食平衡,烹飪美食有何註意事項,柴米油鹽醬醋茶,怎麽用才健康,這些都應是我們日常飲食需註意的問題。

7大基礎營養素,搭建健康金字塔

為了維持生命和從事各種活動,人體每天都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素。營養素包括水、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

營養來自食物,食物中含有多種能供給人體從事勞動和維持生命、保持體溫、使細胞生長發育與修復、調節生理功能的物質。營養對維持人體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營養可使人身心健康、保持正常體重、精力充沛、永葆青春;營養過少則不能滿足機體活動,會導致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體弱多病;營養過剩也會引發種種疾病,造成「現代文明病」,如糖尿病、痛風、高脂血癥等。

喝水的多少並不是一個硬性的規定,還要看我們身體對水的需求,具體該怎麽判斷,方法很簡單,就是檢視自己的尿液,如尿液比較黃,則說明身體缺水了,如尿液呈淡黃色,則表示正常。但註意千萬不要等到渴了、嘴幹了再去喝水,因為一旦身體發出這種訊號就代表身體已經嚴重缺水了。現在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最好不少於6次,總量為2500毫升。

推薦每日飲水時間表

1.起床後,血液正缺水,這時喝杯溫水可幫助人體腎臟及肝臟解毒。

2.上班路上,人們的身體會在無形中脫水,所以早上到辦公室後,最好先喝一杯水。

3.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左右喝水,既能及時補充身體水分,也有助於舒緩情緒。

4.三餐前約1小時,喝一定量的水可保證人體分泌消化液,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

5.睡前1小時,喝一杯水可降低血液濃度,提供睡眠時所需水分,但別喝得太多,也不要在臨睡前喝,那樣會因夜尿而影響睡眠品質。

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中除了水分以外含量最多的物質,人體體重的1/5左右都是蛋白質。在人體中的比例為15%~18%。每天每千克體重需0.8~1.2克,運動員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要2.5克左右。

蛋白質由胺基酸構成,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構成及修補細胞,並且可調節生理機能和供給能量。人體內約有20種胺基酸,其中8種稱為「必需胺基酸」,因其不能由身體自行制造,必須從食物中獲得;其余12種胺基酸稱為「非必需胺基酸」,人體可以自行制造。

蛋白質分為完全蛋白質和不完全蛋白質,完全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需的所有必需胺基酸,如肉類等98%可被人體吸收;不完全蛋白質,如植物蛋白,80%可被吸收。

蛋白質攝入過少,會造成內分泌紊亂、消化吸收不良、體重減輕、抵抗力下降、易疲勞、患貧血癥等;蛋白質攝入過多,會造成蛋白質不能充分吸收、機體代謝負擔加重。

蛋白質的食物來源

動物性食物如肉類、魚類、蛋類、乳類是膳食中最好的蛋白質來源,其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動物性蛋白品質多,易消化吸收、品質好,屬於優質蛋白質,缺點是脂肪含量高(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因此選食動物性食品應有限度。

植物性食物如谷類、豆類、蔬菜類、菌藻類、堅果類的蛋白質也是我們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大豆是最佳也是最經濟的蛋白質來源,其中黃豆蛋白質含量達30%左右,其他幹豆類蛋白質含量在20%左右。幹豆類食品賴胺酸含量較多,與糧谷等主食搭配食用,可達到較好的互補作用。堅果類如花生、核桃、蓮子也含有15%~30%的蛋白質。糧食一般只含蛋白質6%~10%,而且品質較差,但因是主食,攝入量較大,仍是食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醣類

醣類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調節脂肪代謝,肝糖原有助肝臟的解毒功能,糖蛋白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蛋白質和醣類可供給能量,但醣類是比較經濟有效的來源。每日攝取量應占總熱量的50%~65%。

醣類攝入過少,人會怕冷、易疲勞、機能衰退、體重減輕、出現低血糖癥;醣類攝入過多,會產生高血糖,易致糖尿病。

脂肪

脂肪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脂肪單位供能最大,每千克脂肪能產生9千卡熱量。同時脂肪組織又是一種保護器官並避免身體受寒的保護層,可以保護皮膚、內臟,保持體溫,構成人體組織細胞,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溶解、吸收利用、影響組織功能。脂肪在人體中的比例10%~15%。一般食物中脂肪占人體總能量來源的20%~25%(不宜超過30%),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要1~1.5克。甘油三酯是脂肪的主要成分。

脂肪攝入不足,不利於人體器官組織中的細胞構成,不利於溶脂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攝取太多,易引起動脈血管硬化等疾病,會影響耐力,更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和鐵的吸收。

脂肪的食物來源包括:純油脂、豆油、花生油、豬油、牛油、魚油、菜子油、芝麻油、玉米油;肉類;蛋黃;堅果類,如核桃、花生、瓜子等;鮮奶油、奶油等。

維生素

維生素是食物中「點燃」身體「引擎」的因子。各種天然食物中都含有維生素,大多數的維生素無法由體內制造,我們必須不斷攝取。維生素分為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維生素C、葉酸、生物素)及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各種維生素交互作用促成身體的各項功能。通常,缺乏一種即可能影響到其他維生素的正常運作。

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人體內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不是機體的構造成分,不提供能量;有的維生素的性質很不穩定,易在食物加工和烹調過程中被破壞。維生素可促進身體生長繁殖、加強抵抗力、健全組織功能、促進食欲、維持健康、使精神旺盛等。

維生素攝取不足,體內物質代謝發生障礙,易出現維生素缺乏癥及其他疾病;維生素攝取過量,會造成體內代謝紊亂,引起維生素中毒。

礦物質

礦物質為強壯骨骼牙齒和其他

組織所需的無機物質,約占人體體重的5%~6%,人體所含礦物質中,99%的鈣、80%的磷、70%的鎂都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礦物質可保持體內酸堿平衡,參與脂肪、蛋白質、醣類的代謝,維持肌肉、神經和心臟的正常機能。礦物質在人體中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來提供。

各種礦物質的食物來源

鈣來源於奶和奶制品、雞蛋、海米、蝦皮、海帶、芝麻醬、大豆及豆制品、骨粉、綠葉蔬菜等。

磷來源於魚、蝦、瘦肉、內臟、禽類、大豆、谷物、蛋黃、堅果等。

鐵來源於動物內臟、動物血、瘦肉、魚肉、蛋黃、海帶、黑木耳、紫菜、香菇、芝麻醬、豆類、紅棗、葡萄乾等。

鉀來源於水果、果汁、蔬菜、啤酒、酵母、飲用水、花生、芝麻醬、番茄、鮪魚、馬鈴薯、葡萄乾等。

鈉來源於食鹽、醬油、黃醬、鹹菜、加鹽的風味馬鈴薯片、鹹味餅乾等。

鋅來源於牡蠣、鯡魚、肉類、肝、蛋類、麥麩、起司、堅果等。

碘來源於海帶、紫菜、飲用水,以及海參、蝦、蟹、蛤等水產海鮮。

銅來源於谷類、芝麻、大豆、豌豆、核桃、肝、腎、貝類、綠葉菜、葵花子、芋頭等。

鎂來源於糙米、綠葉菜、堅果、燕麥、豌豆、大豆、肉類、海產品等。

鉻來源於啤酒、酵母、蘑菇、粗糧、肉制品、乳酪等。

錳來源於堅果、谷類等。

硒來源於肝、腎、海產品、蛋、肉類、小麥胚芽、芝麻、大蒜、洋蔥、蘑菇、糙米、香蕉、橙子等。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身體不能消化的植物成分,食物中的纖維素好似透明的固體醣類,它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部份。它有兩種形態:可溶解的和不可溶解的。可溶解纖維素可以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並且減少心臟疾病的危險。不可溶解纖維素向腸胃提供大量提高消化功能的必需物質。

膳食纖維能幫助消化,促進健康,透過加速消化,排出廢物來防止便秘,消除腸壁上的大量有害物質。每天應該攝入25~30克纖維素。目前國內的植物纖維食品多是用米糠、麩皮、麥糟、甜菜屑、南瓜、玉米皮及海藻等制成的,對降低血糖、血脂有一定作用。

膳食纖維的主要食物來源

1.玉米、玉米面、小米、黑米、各種雜豆、紅薯等粗糧。

2.芹菜、韭菜、豆芽、油菜、小白菜、菠菜、苤藍、筍類、洋蔥、蘿蔔等蔬菜。

3.新鮮水果中可溶性膳食纖維(如果膠)含量較高,還含有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等,均有通便作用。

4.蘑菇、香菇、海帶、海菜等菌藻類。

5.瓊脂、魔芋粉等食物。

怎樣吃才能保持膳食平衡主食多樣

谷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提出谷類為主的觀點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良好的膳食傳統,防止發生經濟已開發國家膳食搭配中的弊病。粗細搭配,不要總是選擇碾磨過於精細的稻米、小麥,因為大部份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都存在於谷類的表層。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些水果中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鮮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和果膠等物質又比蔬菜豐富。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包含豐富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人體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眼幹燥癥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吃奶類、豆類及其制品

奶類除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外,含鈣量也較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中國居民植物性為主的膳食提供的鈣質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的一半左右。中國的嬰幼兒佝僂病患者也較多,這和膳食中鈣不足有關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給兒童、青少年補鈣可以提高骨密度,從而推遲其發生骨質疏松的年齡;給老年人補鈣也可以減緩其骨質遺失的速度。豆類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等。

常吃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肥肉和葷油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且是某些慢性病的誘發因素,應當少吃。目前豬肉仍是中國居民的主要肉食,豬肉脂肪含量高,要適當減少豬肉的攝入量,用脂肪含量少的肉類代替,如雞肉、魚肉、兔肉、牛肉等。

能量攝入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制體重的兩個因素。食物提供人體基礎代謝能量和體力活動消耗的能量。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余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久之會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會由於能量不足引起消瘦。所以食量與能量消耗應保持平衡。

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吃清淡的膳食有利於健康,不宜油膩或太鹹,不要攝入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和油炸食物。目前城市居民食鹽攝入量過多,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兩倍以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呈正相關,因而每日食鹽用量不宜超過6克。膳食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要養成少鹽膳食的習慣。

飲酒應限量

在節假日、喜慶和交際的場合,人們常常飲酒。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制地飲酒,會使食欲下降,食物攝入量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中風的機率。應嚴禁酗酒,若飲酒可少量飲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宜飲酒。

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

選購食物時應當選外觀好,沒有泥汙、雜質,沒有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進餐要註意衛生條件,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衛生健康狀況。集體用餐應實行分餐制,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烹飪也是大學問,美味、營養都兼顧烹飪食物要了解廚房用具的5大禁忌

廚具不僅是調劑生活情趣的體現,也是家人身體健康的安全崗。但哪些廚具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竹筷:市面上有很多這樣「花枝招展」的竹筷,它們往往披著彩色的外衣或好看的圖案,千萬別被它們靚麗的外表迷惑!油漆含鉛、苯等化學物質,遇熱後有異味,影響食欲和健康。而雕刻的筷子表面漂亮,卻容易藏汙納垢,不易清洗,成為細菌的安樂窩。

砧板:註意烏柏木或有異味的木料砧板,烏柏木含有異味和有毒物質,用它做砧板不但會汙染食材,而且容易引起嘔吐、頭暈、腹痛。(推薦使用白果木、皂角木、樺木和柳木。)

鐵鍋:當高溫的鐵鍋遇到綠豆,就會產出黑色的單寧鐵,做出來的綠豆湯不僅湯色難看(呈黑色狀),還對健康不利。

瓷器:瓷器上往往開著好看的「花」(顏料),這種花色瓷器含鉛、苯等致癌物,而且當這些花老了,會產生「氫」汙染食品,毒害我們的身體。建議盛放作料使用玻璃器皿。

不銹鋼鍋(鐵鍋):切忌用這種鍋熬中藥,它們遇熱會發生多種化學反應,不僅使藥物失效,還會產生毒性。

會做飯不等於會科學烹調

所謂科學烹調,簡單地說就是盡量保存食品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不使營養流失。從主食到燒菜,怎樣才算是科學烹調呢?

主食最好采用燜和蒸的烹調法,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水溶性維生素、蛋白質、醣類和礦物質等。而湯煮的主食,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可損失50%左右。煮稀飯時不要放堿,否則將會破壞食物中的B族維生素。蒸饅頭時可加入適量的堿,以中和發酵時所產生的酸,但不可過量。為防止用堿不當,可選用鮮酵母發面蒸饅頭。

從買好菜到做好菜,有很多容易犯的錯誤,如回到家後常會立刻清理掉菜葉或者一些老菜葉,殊不知這些菜葉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的營養成分外,本身就是高營養品,如芹菜葉中的維生素C含量就比莖部高出7~15倍,尤其是老菜葉,因為老葉的生長期長,接受光照時間也長,養分積累就比較多。

洗菜時,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用淘米水浸泡,因為淘米水內含有一些具有吸附性的澱粉分子,可以吸附走菜葉上70%~80%的農藥。

對於切菜,隨炒菜的時間而定,因為被切過的菜如果長時間跟空氣接觸,就會造成維生素的大量損失;現代很多人習慣用熱鍋熱油的方式做菜,現在不妨試試熱鍋冷油,這樣可以避免糊鍋,還能保存營養;在做綠葉蔬菜時,要註意「大火快炒」,這樣可減少維生素、葉酸的損失,如果是用煮的方式燒菜,最好是連湯一起喝光,只吃菜不喝湯就等於少吃了一大半的營養。有些人為了保留菜的綠色,習慣用開水焯一遍再炒,這種做法損失的營養成分非常多。

儲存蔬菜的最佳溫度是0~2℃,新鮮的蔬菜含有的維生素C會隨著儲放時間的延長而被破壞,所以最好還是現買現吃或現做現吃比較好。

「煮」婦必須遵循的健康烹飪準則

現代「煮」婦,怎樣做到不僅讓家人吃飽,還要吃好,吃得健康呢?

從選材上,米要「細中有粗」。「粗」就是黑米、糙米等粗糧,因為精白米對控制血糖和血脂都十分不利,所以在煮飯時盡量在白米中加入粗糧。另外,有顏色的米搭配在一起營養會更豐富。

在做的過程中,一些人喜歡省事,往往鍋裏放了冷水後直接下米。其實做米飯最好的辦法是將水煮沸後再放米,這樣米本身邊吸收水分邊被加熱,蛋白質遇熱凝固,使米粒保持完整。部份澱粉溶於湯中,使米粒具有黏性。而且在水煮沸的過程中,部份凝聚的蛋白質可防止維生素B1大量溶於水。隨著加米後水鍋沸騰而改為小火,蒸汽減少,這樣做使維生素B1的保存量比用冷水加米煮出的米飯高30%,而且煮出的米飯口感更好。

另外,在煮飯水裏加幾滴沙拉汁,可使米飯粒粒晶瑩,看著更有食欲。滴幾滴檸檬汁,飯粒會很松軟。要煮一鍋蓬松的米飯,還可以在鍋裏撒一點鹽。熱剩飯時,在蒸鍋水中加少量鹽,可除去剩飯的異味。

怎樣預防烹調過程中食物營養的流失

在洗米做飯時,往往讓大米中的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礦物質)流走了。如在炸、煮、燜時的損失分別約為43%、18%、10%,怎麽預防如此多的營養白白流失呢?

淘米:一般的米,挑揀幹凈後,用冷水輕揉兩三遍。優質的米則可以直接下鍋。

各種面類食品:應盡量減少油炸和加堿,吃面條和餃子時盡量把面湯喝了,以防止B族維生素流失。

動物性食品:應盡量切小塊,烹調時稍加蛋清、澱粉裹勻,除了減少維生素的損失,還能使肉質更細嫩。

燉湯:用冷水逐漸燒沸,以便使可溶性營養物質充分溶於湯中,同時這樣煮的湯比沸水煮的味道更鮮美。

蔬菜:最好置於陰涼處,以防止脫水及維生素損失;不要在水中長時間浸泡,切好的菜要立即炒;應現做現吃,最好不吃隔夜的剩菜。

炒菜(或油炸食物):油溫不要過高(不超過200℃),以免產生有害物質。加熱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時,溫度過高也易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所以燒烤食物不宜多吃,炒菜最好「熱鍋冷油」。

小調料,用對是寶,用錯是毒巧廚不可不知的調味常識

1.新鮮脆嫩、異味較少的食材,除口味需求外,盡量少用調味品,不用香料,過多的調味品、香料會掩蓋食材本身的鮮味。

2.廚師界流傳著一句關於烹調基礎湯調味的經典語句:「菜品烹調好,湯是寶中寶。」可見烹調基礎湯在菜品烹調中的重要作用。烹調基礎湯起著調味提鮮的作用,可使材料進一步增味,使滋味鮮美的材料更加鮮美,對於本身滋味較差的材料,起著增加鮮美滋味的作用。用於炒制類菜肴,一般在材料入油鍋翻炒片刻後添加適量高湯,繼續翻炒片刻,並稍微煨一會兒,能代替味精或雞精調味。用於燉類菜肴時,在材料入油鍋後翻炒片刻,加入較多的高湯,翻勻後中火煨透入味,再加其他調味品調味。烹調基礎湯可以直接用於煲湯,只需將高湯燒沸,放入材料煮透入味即可。

3.素菜葷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簡單地將青菜翻炒,加鹽調味時,可以少量添加姜粉、蔥姜油或大料粉,能提升青菜的清香味。點湯時淋一些雞湯,能使菜品味道鮮香。如果家中沒有雞湯,也可以用純鮮雞骨粉加適量沸水調變成湯,代替雞湯使用。

4.煎炸類菜品一般在炸制前腌漬時調味,或食用時調味,或進一步熱加工時調味。煎炸食物時,不必在油鍋中調味,一般是將材料事先腌漬調味,或用加有調味品的漿糊包裹後煎炸。

5.燉煮類菜品,適量投入酸性配料,能加快菜品成熟的速度,對葷性食材效果尤佳。比如燉牛肉時在香料包中放入山楂,不僅能加快牛肉的成熟速度,還能促進牛肉的營養素被人體吸收。

6.炒制類菜品對制調味料汁時,如需水澱粉,則要和醬油、鹽、味精、糖等調味品分開,以免水澱粉攪散或菜品入味不勻。大火速成的爆炒菜品,主料入鍋後,調味品要隨即下鍋,菜品很快成熟,這類菜品烹製時所用的調味品適宜兌成調味汁,菜品入鍋後一並將調味汁入鍋,可保證調味一氣呵成。

不同的烹調方式宜選擇不同的油

1.制作冷菜應選用橄欖油、植物油、椰子油或淡鮮奶油等。

2.烤制點心時一般使用動物油,比如奶油、鮮奶油等。

3.需要有獨特味道的菜品可以用月桂油、丁香油、芥子油、玫瑰油等,此類油品是增香味、除異味的最佳用油,腌漬澆淋均可。

4.蒸制面食時,在發面團裏揉進一小塊奶油,能使面食蓬松柔軟、香甜、有彈性。

醬油調味要講究時間

醬油中的鹹味來自鹽,鮮味來自曲料分泌的蛋白酶,甜味來自澱粉,而酸味來自葡萄糖經乳酸菌發酵生成的乳酸、醋酸和琥珀酸等有機酸。醬油經過加熱,會生成芳香氣,但是這種香氣會很快揮發。如果醬油加熱時間過長,包括鮮味較濃的谷胺酸鈉在內的胺基酸和其他鮮味物質會大量流失;而由澱粉生成的糖分,會遇高溫而焦化,生成苦味,其有機酸會與醬油中微量的酒精發生反應,在產生芳香氣味後,很快揮發。因此,燉制的菜品,醬油要在菜品達到七成熟時添加,這時放醬油,既能起到調味的作用,又能保持醬油的營養價值及鮮美滋味。

醋和檸檬汁的調味妙用

醋和檸檬汁除了去腥膻、增香氣外,用醋調味,還有保健功效。而檸檬汁不僅冷熱菜品均可,且適用於各類口味菜肴的制作,如鹹鮮味、香辣味、酸甜味等菜肴。

1.醋能使含有黃酮類色素的植物變得潔白。如豆芽菜、馬鈴薯等一類蔬菜,因含有黃酮類色素,在自然條件下,會由白色變為淺黃色,將這些蔬菜泡入較硬的水質中,雖然一時減少褐變的發生,但烹炒時在堿性的作用下,還會發生變黃的現象。在食材入鍋後加入少量醋(白醋),翻炒後可使菜品變白。

2.醋能增強富含果膠物質食材的口感。如豆芽菜、馬鈴薯等蔬菜均含有果膠,果膠在酸性溶液中,易形成凝膠。凝膠具有一定的黏性,可使細胞相互粘連,整個組織變硬,從而鎖住水分不向外流失。菜肴成品就會顯得爽脆。

3.先加醋去異味,後放醋顯風味。在熗鍋時就把醋放進去,起增香、去異味的作用,並能保持菜品質地脆嫩、清爽利口。以醋做主味,突出醋香風味的菜,就要後放醋,如酸辣湯。

4.烹製食物過於辣或油膩時,

適當加些醋或檸檬汁能減辣增香。純甜味的菜點少量添加檸檬汁,能起到解膩、增香的作用。燉肉時適當以醋或檸檬汁調味,能使肉類熟得快一些。

5.烹調菜品調味時先加醋或檸檬汁,能使維生素C、B族維生素的化學結構穩定。

調味四寶投放有講究

蔥、姜、蒜、花椒因其獨特的魅力被我們評為「調味四寶」,一般使用這些調味品只是憑著自己的愛好,或者老一輩的經驗來使用。其實,這四種調味品的使用及投放都是很有講究的。

一般這四寶多與肉食類搭配一起使用,而且不同的肉食種類搭配的調料也不同,燒制牛肉、羊肉等肉食時要多放花椒,花椒可以暖身,還能解毒;而禽肉類(雞、鴨等)應該多放蒜,它可以讓肉更鮮更香,同時還能防止我們拉肚子;做魚類時最好多放姜,因為魚性寒,有腥味,姜既能去腥又能緩和魚的寒性,還能幫助我們消化;吃貝類食物時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咳嗽、腹痛等癥狀,在做這些食物時就要多放些蔥,蔥不僅緩解了貝類的寒性,還能幫我們避免過敏反應。

除了根據食物原料的性質來決定四寶的投放外,不同的烹飪方法,對蔥、姜、蒜的切功要求也不同,如果是「紅燒」,應將蔥切成段,姜、蒜切成片;如果是「幹燒」,應將蔥、姜、蒜切末;如果是清蒸,應將蔥、姜、蒜切絲,蒸熟後揀起上述材料,只取其味道;如果是「炒制」,應將其切片或絲,先放入油中爆香,然後將食材放入鍋中。

大蔥調味的10大妙用

1.大蔥調味具有除去材料中的異味,增加香味,增進食欲等作用。

2.大蔥在油中加熱能使辛辣味的二硫化物產生香味,辣味減少、甜味增加。

3.蔥白適合除異味,蔥葉多有調味的作用。蔥白切大段,入肉湯中還能吸附肉湯中未撇凈的血沫。

4.在燒糊的飯中插入一段蔥段,能降低或消除糊味。

5.用蔥花熗鍋時,油溫不能過高,避免蔥糊。將蔥煸焦黃後撈出即是簡單的蔥油,用來烹製異味較重的原料,比如羊肉、魚類等。

6.用蔥拌餡時,蔥不能投放得過早,否則蔥味會影響餡料香味。一般在餡料調味入味,靜置半小時,即將使用時,再拌入蔥末

7.將羊肉與大蔥按接近等量的比例調餡,填入河魚的腹腔後入鍋燉制,能使魚香而無腥氣、肉味美。

8.小蔥一般用來涼拌,也可以作為配菜炒制,比如香蔥炒雞蛋。

9.大蔥用蔥白調味使用率較高,且味道較蔥葉要香,比如熗鍋。蔥葉一般用來炒菜、拌餡。

10.大蔥的辛辣氣來自其揮發油,而揮發油的重要作用是去除異味、腥氣,故而越辣的大蔥除腥效果越好。口味較甜的更適合涼拌或作為配菜烹製菜點。

做菜用姜有講究

1.用生姜調味時不要去皮,洗凈後直接切片、絲、末即可。

2.燉煮肉類時,可以用刀把姜拍松,或在生姜的橫截面用針紮上若幹小孔,能提高姜的使用效率。

3.冷凍肉加熱前用姜汁腌漬,能使肉質鮮嫩。

4.做湯時用姜汁調味,能使湯汁鮮美,酸甜的湯品味道更佳。

5.若要用生姜給魚肉及其他水產去腥,用姜汁、姜米腌漬的效果比姜片要好。腌漬時先抹鹽、料酒等調料,最後加姜,能使姜發揮最大效力。烹製時,要先將魚烹煮一下再放生姜。倘若在煸鍋時就下生姜,而後

入魚,魚體滲出液的蛋白質會阻礙生姜的除腥作用。後放生姜在提鮮的同時還能除腥,且效果會好於先放生姜。

巧用蒜調味

紫皮大蒜耐寒性較差,辛辣氣較重,調味效果較好;白皮大蒜耐寒性較好、辣味較淡,適合生拌;白皮新蒜是腌糖蒜的好材料,但調味效果一般;獨頭蒜辣味最強、大蒜素含量最高,最易配合肉食調味。

1.在烹製海參等海產時,添加蒜片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燒黃魚時添加蒜蓉能使黃魚格外美味。

2.烹製野菜、茄子、扁豆、鱔魚等食材時,必須加蒜末,用來解毒、增加香味。

3.涼拌菜也最好添加蒜蓉,以解毒。

4.烹製肉類、制作肉餡時添加蒜末,能使肉質鮮嫩。

做菜巧加糖,美味又健康

糖要在放鹽之前入鍋:制作菜品時放糖的時間不宜過早,但是糖要在放鹽之前入鍋。若先放鹽,鹽會將材料中的水分析出,糖就會融入菜汁中,不能起到相應的提鮮作用。口感略甜的燒燜類菜品放糖不宜一次加足量,否則易糊鍋、影響菜品色澤。一般分兩次,第一次使糖滲透入材料,第二次使湯汁濃稠、口味醇正。

用糖調味要註意溫度:用糖調味溫度不可過高,蔗糖的熔點為160~186℃。單獨加熱時,當溫度達到150~160℃時,熔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的無水物,具有蔗糖結晶性、易出現翻砂現象,熔化的糖液可以拉成具有伸展性的金黃色糖絲。可以制作拔絲類菜點,或制作醣類制品。當溫度達到170~220℃時,生成褐紅色的焦糖色或炭化後的黑色,無營養價值。制作酸味菜品過酸時,添加少量的糖,能使酸味明顯減弱。

用鹽調味要分早晚

烹製爽脆蔬菜時,要想使成品爽脆,可以先行用鹽調味,比如「清炒荷蘭豆」、「爽脆菜絲」等,可以在食材入鍋前,就用鹽拌勻,隨即大火爆炒,迅速出鍋;也可以在蔬菜下鍋後,及時放鹽,快速翻炒熟即出鍋。若是放鹽過晚,菜品還來不及入味,蔬菜中的水分就會受熱膨脹,脹破細胞壁,蔬菜容易軟爛。新鮮、脆嫩的植物,除特別需求外,無須額外調味,僅鹽即可。反之,想要食材軟爛,就要待菜品成熟至九分熟時,再用鹽調味,比如「燜扁豆」、「燜炒蒜苗」等。制作湯品時,鹽要在湯品出鍋前放入,能起到提鮮、增香的作用。

使用味精、雞精要註意的事項

很多人不喜歡味精是覺得味精並不健康,但事實不盡然。味精學名谷胺酸鈉,屬於一種鈉鹽,其主要成分是由蛋白質分解出來的胺基酸,即便溶於大量的水中,也不能掩蓋它的鮮味。只要在使用味精時註意避免負面效應,就能很好地發揮味精的調味作用。雞精中40%的成分是味精,此外還含有雞骨粉、雞肉等成分。

使用味精、雞精要嚴格控制溫度。高溫會使谷胺酸鈉變成焦谷胺酸鈉,有小毒,對人體有一定危害。這就是西方人所說的味精不健康的原因。因此味精在上漿、掛糊時不要添加。

但是味精在70~90℃的溫度下,溶解度最好,投放味精、雞精要在菜品即將出鍋前投入為好,但勾芡要在味精入鍋之後再入芡。溫度過低時味精不易溶解,因此涼拌菜無須添加味精、雞精,如確有必要,則要用溫湯溶解後拌入。

味精在酸性溶液中同樣不易溶解,在堿性溶液中谷胺酸鈉會生成谷胺酸二鈉,氣味不良。腌漬食材時不宜添加味精、雞精。

味精在鹹味的作用下才能顯出鮮美的味道,甜味菜品忌用味精、雞精。雞精、味精會和菌類、子雞、雛鴨等鮮嫩的材料中的鮮味起沖突。烹製鮮嫩材料時,則無須添加味精、雞精。

雞蛋中含有谷胺酸,鹽主要是氯化鈉。在炒雞蛋時兩種元素發生反應後,自會生成谷胺酸鈉。因此炒雞蛋時不必添加雞精、味精。

味精、雞精不必同時添加,雞骨粉、鮮貝粉、香菇粉等較純的鮮味調料不能與味精、雞精同用。

食用堿的調味妙用

1.選用玉米面或玉米熬粥要適量放一些堿。玉米中含有一種結合型的菸鹼酸,不易被人體吸收。長期食用玉米食品,會缺乏菸鹼酸,易患癩皮病。而堿能把結合型的菸鹼酸轉化成遊離型的菸鹼酸,有利於人體吸收。

2.食用堿可以縮短燉肉、煮豆子、焯煮菜品的時間,使得菜品容易成熟、軟爛。但是堿會破壞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D等營養素,影響人體對營養的吸收。

3.俗話說「鹽是骨頭,堿是筋」。和面團時添加適量鹽、食用堿能增強面團勁力,改進面筋的物理性質,質地會變密,彈性和強度會增加。使面團延伸或膨脹時不易斷裂。面團組織緊密後,成品色澤會顯得潔白。

澱粉使用有講究

綠豆澱粉雖然黏性足,但是吸水性較差。馬鈴薯澱粉黏性足,效果好於綠豆澱粉。蠶豆澱粉黏性足,吸水性差。玉米澱粉黏性較差、筋力小,但是吸水性強於馬鈴薯澱粉,用量要略多一些。紅薯澱粉黏性差,但吸水性強,用量同玉米澱粉。一般地講,需要勾芡的就用黏性強的,湯汁多了就用吸水性強的;上漿掛糊、需要外酥裏嫩的炸制品要用吸水性強的,反之用黏性強的,要根據芡汁的需要和菜品的特點來選擇。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花吃飯的錢,治吃藥的病:能治病的家常便飯
作者:張銀柱
生活 {readNum}人在讀
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