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近視趨勢呈現低齡化——根據國家衛健委調查的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學生近視率52.7%,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另一方面,中國6-10歲低齡兒童的近視現象出現明顯上升趨勢,許多孩子在學齡前或早期就開始出現近視。
這一數據引起民眾極大的關註,視力下降已經成為眼部健康的重要問題,很多人都將此歸因於電視、手機、電腦……那麽回到古代,古人沒有這些電子產品,是不是就不會近視了呢?
其實,古人近視的還真不多。一是因為讀書人占少數;二是因為平常多用自然光源,晚上能點燈油熬夜讀書的少;三是古人寫字用毛筆,寫過毛筆字的應該了解,用毛筆寫字的情況下,眼、筆、字的距離其實很難太近。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近視在古代可以算是「貴族病」了。
本期,我們帶大家一起聊聊古人近視與眼鏡的那些事兒~
眼鏡的歷史沿革
眼鏡發明以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職業壽命受到視力的嚴重制約。例如獵人的遠視力比近視力更重要,而從事精細加工的手工業者、經驗豐富的賬房會計或是常年閱讀的抄書人,通常會因為近視或老花眼而被迫結束這個行業。
古人稱近視為「不能遠視」,就是看不清遠處的東西。古人也認識到用眼過度是導致近視的主要原因,如「數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等。但是,古人對近視的發病機理沒有科學的認知。
如今,我們知道近視的機理是:眼球內部的視網膜和晶狀體之間的距離拉長,光線不能在視網膜上聚焦,導致物體影像模糊。而古代醫學卻將近視的發病機理主要歸結為陽虛,如清代醫學家林佩琴寫到:「能近視不能遠視,陽氣不足也,治在膽腎。加味定誌丸,或八味丸。」
在東方,關於眼鏡的史料記載並不少見。據考古發現與文獻可知,在西洋眼鏡傳入之前,中國已經有了防護眼罩、放大鏡和西域傳入的老花鏡。
關於防護眼罩,以唐朝銅眼罩最為典型。這件銅眼罩出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東南約40千米的阿斯塔那古墓,薄薄的銅片被鍛壓成連體雙桃形狀,邊緣和中央都鉆有密集且排列整齊的小孔。與現在的墨鏡相比,銅眼罩雖然有點笨拙且其貌不揚,但透過眼罩中央的小孔,佩戴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眼前景物。眼罩的邊緣還有布料和綁帶,方便使用者佩戴。
唐銅眼罩
圖源|央視新聞吐魯番博物館
新疆吐魯番地區夏季光照豐富、降雨稀少,形成了沙漠戈壁多、風沙大的特點,冬季多降雪,積雪期長,雪地反射的強烈紫外線會損害人的視力嚴重時還會導致失明。專家推測,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古代新疆人外出時就會戴上這類眼罩,不僅可以遮擋風沙和紫外線,還能起到預防雪盲癥的作用。
圖源|央視新聞【國寶檔案】銅眼罩截圖
除了防護眼罩,還有需要提及的放大鏡。中國已知最早的放大鏡,1981年出土於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東漢廣陵王劉荊墓,為水晶材質。該鏡(下圖)直徑為1.3厘米,鑲嵌在用黃金精制的聯珠花紋金圈中,可以放大物體4至5倍,這說明中國早在東漢初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鏡片了。
東漢金圈嵌水晶放大鏡
圖源|國家人文歷史
清代學者趙翼所著的【陔余叢考】中記載:宋時有一位叫史沆的獄官,看卷宗時會取十幾種水晶放在旁邊,閱讀時他就把水晶舉起來放在眼面以增強這些文字的解析度。可見,中國南宋時期已經有了用於幫助閱讀的凸透鏡片。
玻璃材質的眼鏡在明代宣德年間傳入中國,明代人曾形容當時的眼鏡大小如兩個銅錢,「色絕似雲母,而質甚薄」。眼鏡用金絲當輪廓鑲嵌在一起,兩個鏡片「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形狀類似剪刀)。眼鏡的大小可以放在中等匣子裏。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小字時,把此物開啟,放在眼睛前方,或是用絹帶綁在腦後,字立刻就變大了。
明代流入中國的這種老花鏡有的來自西域,是用良馬交換得來,也有的來自海上貿易。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把眼鏡帶到東南亞,又傳入中國。當時,「眼鏡」確切地說是「老花鏡」,通常作為稀罕物件由皇帝拿來賞賜給老臣。只有身份地位不凡、有財力人脈的上層階級才能搞到。
圖源|電視劇【夢華錄】劇照
到了清代,眼鏡實作了本土化生產,磨制鏡片的視覺原理已經被中國人掌握。光緒年間舉人徐珂就總結過眼鏡的原理和用途:「用凹面鏡,以補眼內水晶體之凸隆過度;用凸面鏡以補水晶體之過薄,而增其凸度,得明實目前細微之物,是為遠視鏡,大抵老人所用,又稱為老花鏡;用平面鏡,以防塵埃、避光線,是為平光鏡。」「中國所制皆為水晶為之,有色者,淺之為茶晶,深之為墨晶。自外國之托力克片輸入,用水晶者遂少。」
由於中國的玻璃生產一直不溫不火,明清時期廣東工匠們仿制進口貨制作的眼鏡,用的都是水晶石替代玻璃,成本太高,價格也居高不下,清人陳康褀說:「今水晶眼鏡興於國初,彌貴於珠玉。」
清黃色緞繡孔雀牡丹紋眼鏡套
圖源|故宮博物院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的記載,清代宮廷的眼鏡主要來自西洋人的進獻,以及王公大臣、粵海官員的進貢,內務府也會到北京的古玩市場上購買;對於皇帝有特殊要求的眼鏡,則交由造辦處自己制作。此處不得不提及一位眼鏡愛好者:雍正。
雍正是位不折不扣的眼鏡迷,宮中無論采購還是自制眼鏡數量都非常龐大,多數時間一下單就是十副。每一副眼鏡有不同的功用和適用時辰,有老花鏡,也有近視鏡,此外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申時、亥時各一副,後來午時、未時、酉時、戌時也各加做一副。這還不夠,此後卯時和子時又添做一些,光是與時辰有關的眼鏡最後就湊夠了24副。皇帝對眼鏡的要求也很嚴格,造辦處做的眼鏡度數不明確或是不合規格的,一律打回重新「收拾」。
雍正朝時,西洋進獻眼鏡一次就不下百副,都是玻璃鏡片,而清宮內務府到古玩市場采購的眼鏡大多是中國自制,鏡片是水晶。宮中仿制的西洋眼鏡也都使用玻璃材質,再加上有中國特色的吉祥裝飾。因為皇帝需求特別大,內務府一般都會提前把後幾年的眼鏡都做出來,放在庫房裏存著,皇帝一旦需要,立刻奉上。
清宮舊藏金絲眼鏡
圖源|故宮博物院
清代宮廷收集的這些眼鏡,很多流散不見,只有百副留存,大小不一、樣式靈巧、做工精良,有平光鏡、近視鏡和老花鏡,其中又以老花鏡最多。宮藏自制的水晶眼鏡,鏡架有黃銅的、玳瑁和象牙柄等,上面這副金絲鏡架玻璃鏡片的眼鏡便刻有14k的含量標誌,是為末代皇帝溥儀專門客製的。
小小眼鏡的誕生
印證著人類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
眼鏡的使用改變了
人們對待人體局限和缺陷的態度
但不論怎樣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
盡量養成良好的用眼、護眼習慣
保護遠視儲備,避免損傷視力~
END
資料來源:【國家人文歷史】202112【為人類掃除閱讀障礙:戴上眼鏡,看清世界】作者丨周冉、【清代宮廷眼鏡研究】【鏡裏乾坤】【眼鏡歷史的考證】【隱形眼鏡都有百年歷史】【非球面鏡片面形檢測技術綜述】、央視新聞、故宮博物院、吐魯番博物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故宮博物院、吐魯番博物館、國家人文歷史、電視劇【夢華錄】劇照、【國寶檔案】節目截圖
供稿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
稽核專家:李小英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份圖片來源網路,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