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鐵,飯是鋼
一頓不吃餓得慌
「幹飯人」的名號可謂貨真價實
誰能離得開五谷雜糧?
「五谷」都是啥?
選一選看你都知道嗎?
稻
黍(shǔ)
稷(jì)
蕎(qiáo)
麥
菽(shū)
五谷指「稻、黍、稷、麥、菽」
即「稻谷、黃米、粟米、小麥、大豆」
點選空白處,檢視答案
這五種糧食,不僅是古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中華文化「民以食為天」理念的具體體現。然而,你是否知道,五谷雜糧應該怎麽吃呢?
五谷就是雜糧嗎?
吃雜糧真能降血糖嗎?
只吃雜糧不吃主食更健康嗎?
01
你真的了解五谷嗎?
從中醫的角度而言,中國有「五谷為養」的傳統理念。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也同樣強調了,堅持「谷類為主」的膳食模式。
李林森
中央民族大學藥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雜糧不能替代五谷
傳統中醫認為,「五谷」具體指的是「稻谷、小麥、黃米、粟米、大豆」,我們平常認為的玉米、紫米和薯類,並不在「五谷」之列。
中央民族大學藥學院副教授李林森介紹說,關於「五谷」的定義,其實存在多種解釋。稻谷、麥子、大豆、玉米和薯類等農作物,通常被統稱為五谷雜糧。此外,除米和面粉之外的其他糧食,也常被歸類為雜糧。因此,「五谷雜糧」這一術語廣泛涵蓋了各種糧食作物。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南北方各有主食習慣的差異,但大部份人的飲食還是以米和面為主,同時,五谷雜糧的均衡搭配食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谷對應五臟
也對應五個季節
李林森介紹說,中醫將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歸因於五臟,並將其與相應的五個季節相匹配,分別為春季對應肝臟,夏季對應心臟,秋季對應肺臟,長夏對應脾臟,冬季對應腎臟。
你知道「長夏」嗎?
長夏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特有的時間劃分,是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春夏秋冬每個季節的最後18天,也就是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18天。因此可將一年分為5個季節,每個季節就是72天。
1
春養肝
春天對應肝,首推的主食是小麥,以其溫和的性質,幫助我們滋養肝臟。
2
夏養心
「夏季屬火,五臟歸心」。夏天心氣旺盛,黃米和紅高粱的溫熱特性,能夠能補益心氣。
3
長夏健脾
長夏,是脾臟需要特別關照的時候。小米,性溫,可以補脾益胃。
4
秋養肺
金風送爽,是肺部需要呵護的季節。稻米,也就是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能夠滋養肺部,讓呼吸更加順暢。
5
冬養腎
冬天,寒風凜冽,是腎臟需要加強養護的時候。豆類,如黑豆、紅豆等,它們的溫補特性,能夠強腎固本,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溫暖和活力。
02
日常飲食的誤區,你一定要知道!
小醫
吃雜糧不是能控糖嗎?為什麽血糖反而升高了呢?
這也許並不是雜糧的問題。任何食物食用不當,都會導致血糖升高。
李林森
李林森介紹說,實際上,因飲食不當導致血糖升高的情況僅占少數。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與遺傳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並非僅僅由飲食引起。因此,血糖升高並不總是因為主食攝入過量,而往往是因為患者自身的胰腺功能衰退導致的。
此外,許多人還會將粗糧打成粉,而後再食用,透過這樣的精加工,粗糧就容易被快速吸收,進而導致血糖快速上升。
小醫
吃了雜糧,感覺腸胃不舒服,是因為烹飪方法的問題嗎?
所有的烹飪方法,都需要根據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來選擇。
李林森
中國傳統美食講究食材搭配和烹飪方式,遵循食物的寒熱溫涼、五味(酸、苦、甘、辛、鹹),並結合地域特色和民族差異進行全盤考慮,以達到食養的目的。
03
雜糧雖好,但不是人人適宜
在最近播出的【消費主張】節目中介紹,很多吃慣了精細米面的人,一開始吃粗糧飯會覺得「難以下咽」,因為在下咽時感到「喇嗓子」。
這可能是因為粗糧中的纖維素顆粒較粗,對腸胃敏感的人群而言,並非最佳選擇,反而更容易加重如腹瀉、腹脹等不良反應。
同時,吃雜糧並非越多越好,有時食用不當,可能會適得其反。雜糧裏面的纖維含量特別高,所以植酸草酸的含量也很高,一旦過量攝入,容易抑制礦物質的吸收。
雜糧的種類越多,口感越復雜,還有可能吃到夾生米。因此建議一次加2種雜糧米就夠了,下一餐再換2種,增加飲食多樣性。
五谷雜糧各個都是營養價值拉滿,但還需遵循科學的飲食習慣。只有吃對了,才能更健康!
央視財經中國好醫生
來源:央視財經中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