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為什麽一些醫院停用和下架大批中成藥?中醫無奈說出5個原因

2024-10-13女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幾年到醫院看病,醫生開的中成藥,翻來覆去也就是那幾樣,有的中成藥醫院藥房還沒有,需要到外面的藥店自費購買。越是慢病患者、越是經常吃中成藥的人群,感受越是明顯。

詢問經治醫生,得到的回答是:這種中成藥在本院已經停用 / 下架了。為什麽醫院把許多中成藥停掉、下架了?

中成藥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以中藥飲片為原材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研制的治療藥物。 從劑型上說,有註射劑、散劑、丸劑、顆粒劑、片劑、水劑、膏劑、膠囊等;從用途上說,有內服和外用兩大方面;從工藝上說,有現代制劑工藝,也有古法生產。

中成藥的 來源有出處 ,基本是經典方劑加減化裁而來; 制作有流程 ,在炮製加工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制劑工藝; 使用有要求 ,必須經中醫師辨證後選用; 身份有保證 ,經國家藥監部門批準上市銷售。

中成藥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得益於 3 大底氣:

1 、與現代藥物需要立項、論證、經動物和臨床一系列試驗等流程不同 ,中成藥的原型 ——中藥湯劑,歷經千百年使用,大量「人體試驗」確認有效後才流傳下來。

2 、與中藥湯劑需要大量時間熬煮、煎煮步驟講究先煎後下等要求不同 ,中成藥走的是 「短平快」的路線,病情適合就能用,拿起來就能吃,對癥使用就有效果。

3 、與古時中成藥是單個小作坊、生產工藝相對落後難以滿足需求不同 ,現代中成藥生產是流水線作業、規模化生產,日產量以 「噸」計算,生產力有重要保障。

換句話說,中成藥與現代化學藥相比,臨床勝在 「久」;與中藥湯劑相比,效率勝在「快」;與過去生產條件相比,數量勝在「多」,為中成藥大量推開使用創造了條件。

很多人都吃過中成藥,對一些用途還耳熟能詳:肝氣郁結用逍遙系列、氣血虧虛用歸脾制劑、調理腎臟用地黃丸系列,等等,有的中成藥還是國家級保密配方,如片仔癀、雲南白藥、安宮牛黃丸等等。

現代中成藥的使用和銷量,占國內藥物的份額大約是多少?據 2017 年國家【醫藥流通行業統計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成藥使用銷售占比接近 27% ,超過四分之一,其中醫院使用和銷售是「大頭」。

中成藥廣泛使用,好處是給醫生更多治療選擇,患者使用更為方便,但壞處也不少,比如前些年讓很多患者詬病的 「動不動搭秤配中成藥」的問題,讓患者多花不少錢。而且,有的中成藥價格不便宜。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患者感到,醫院開中成藥方、銷售中成藥的時機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心腦血管制劑、解表清熱劑、止咳平喘劑、安神開竅劑、理氣和解劑等,很多在用藥清單上消失了。

是不是醫院自己降低中、成藥使用量的?不完全是這樣,是國家自上而下推動的。 2019 年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2020 年版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等重磅醫藥管理法規出台,就被業界認為是給亂開中成藥、搭秤銷售中成藥、防止亂用中成藥等行為「踩剎車」、「下禁令」。

但僅靠幾部法規,就禁掉中成藥使用的壞毛病、斷掉選用中成藥的痼疾,並不現實。不少醫院停用、下架一大批中成藥,有法規的排程,有藥物的短板,也有醫院運轉的考量,主要原因可能有 5 個:

第一,減少用藥不良反應事件的需要。

在很多人印象裏,中成藥是 「安全、無副作用」代名詞,其實,任何藥物都是「雙刃劍」,錯用濫用會有負面影響。

中成藥很多是非處方藥,醫生願意開,藥店方便賣,但如果辨證錯誤,或有用藥禁忌的患者吃了,或者有的患者和化學藥一起吃,可能會引起肝腎、腸道、神經等不良反應。

2017 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的數據,服用中成藥引起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約有 9.4 萬份,占用藥不良反應事件總量約 15.9% 。考慮到患者選用現代藥物和中成藥制劑的頻率,中成藥比例還是偏高的。

前些年,大部份中成藥使用說明書關於 「副作用」的描述,都是輕描淡寫的「尚不明確」,這兩年經過約束和整改,才慢慢好轉。

第二,扭轉許多中成藥同質化現象的需要。

中成藥同質化是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同樣的藥方,全國幾十家、上百家藥企生產,包裝和推銷五花八門,但藥效基本差不多。

醫院作為中成藥使用的 「主力」,選用中成藥首先考慮是否屬於【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藥品,其次是否屬於國家集采藥物,這樣就把一批「沒排上號」的中成藥篩下來,而後,針對相同功效、配方和成分的藥物,只需保留某一種就足夠了。

而一些靠地方醫保優勢鉆進用藥目錄的中成藥,臨床循證用藥不充分的,價格超出同類售價好幾倍的,很可能直接被下架了。

第三,應對近幾年藥材異常漲價升高成本的需要。

這兩年大量中藥材價格飆升,有自然災害的影響,有藥材供需波動的幹擾,更有資本大肆炒作的企圖。藥材普遍漲價一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 5 10 倍。

藥材漲價,由中藥材制成的中成藥必定漲價,醫院采購藥物是有預算的,越是漲價兇狠的中成藥,用量不算高的,越容易被砍掉,成為漲價的 「犧牲品」。

第四,給一些亂開中成藥的醫生強制約束的需要。

很多人知道,中藥湯劑是要有中醫資質的醫生才能開,但中成藥就不一定了。實際上,醫院很多搭秤的中成藥,是由西醫開出來的,通用做法是:兩三盒現代化學藥,搭配三五盒中成藥,有時候中成藥價格還高於化學藥的價格,至於藥物的功效如何,一筆糊塗賬。

這種亂象從 2019 年下半年開始,受到國家衛健委的強力整治,明確對開中成藥的醫生資質進行限制,醫生確需開中成藥的,必須培訓考核過關才行。

從那時起,亂開中成藥的現象就少得多了。醫院也減少了中成藥的處方量、采購量。一些冷門、可用可不用的中成藥直接就下架了。

第五,從嚴落實醫保監管的需要。

醫院上下都知道,這幾年醫保支付要求越來越嚴格和規範。從開藥看,以前是 「收入項」,藥開得越貴越多,醫院收入越高;現在變成「成本項」,不控制用藥,不按最優方案用最有價效比的藥,處方根本通不過,或者事後接受處理。

這對中成藥的選用是好事,真正能把物美價廉、一專多能、效果突出的中成藥選出來,切實把醫保自我監管、基層監管的規矩立起來。

現在還有 「中成藥價格掛網實施方案」的約束和監督,同等條件下,價格越高的中成藥,越可能被醫院棄用、下架。 2024 8 月,國家藥監局最新公告, 675 款中成藥被取消掛網,引起業界震動。

總之,不少醫院停用、下架大批中成藥,是從保障醫保制度落實、患者用藥安全、減少用藥費用等角度出發,平衡和抵消藥材漲價、亂開中成藥問題的措施,對中成藥而言,是一種 「優中選優」的競賽,只有真正的好藥,才能留下來。

走近中醫,從認識中藥開始: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炮製配伍
心華社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