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高端護膚品牌BAUM停售 日妝遇冷下資生堂在華加速調整

2024-07-06女人

近日,資生堂旗下高端護膚品牌BAUM葆木在天貓旗艦店釋出了閉店公告,稱7月10日起將不再接受新訂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詢問資生堂中國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BAUM葆木品牌因戰略調整,決定停止在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

BAUM葆木天貓旗艦店閉店公告。 圖片來源:天貓截圖

今年以來,資生堂在中國加速業務調整,有收縮也有擴張。例如一邊撤下中國專櫃、出售個護業務,一邊推動醉象(Drunk Elephant)進入中國。這些動作的大背景是,日本核汙水排海後日系美妝受到市場排斥,銷售額出現下滑。因此,「加快核心品牌增長」成為了資生堂的重要戰略方向。

進入中國三年的BAUM葆木,在市場反響不溫不火的情況下,結束也成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

BAUM入華三年宣布停售

公開資料顯示,BAUM葆木是資生堂在2020年推出的高端護膚品牌,主打天然、無添加的理念。2021年,BAUM葆木進入中國市場。在當年舉行的首屆中國消博會上,資生堂攜BAUM葆木在展會上高調亮相,不過,三年後該品牌最終黯淡收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天貓旗艦店看到,BAUM葆木涵蓋了面部護理、手部護理、香氛等品類,產品單價在240元到890元之間。但從整個資生堂品牌矩陣來看,相比於「資生堂」「CPB」「NARS」等核心品牌,BAUM葆木在中國市場並沒有激起太多水花。天貓旗艦店銷量除了一款銷量破千的護手霜、一款銷量為900+的精油外,其他產品的銷量僅為幾十到200之間。相比於上述核心品牌擁有許多銷量過萬的單品,BAUM仍有明顯差距。

根據BAUM葆木天貓旗艦店的閉店公告,該店鋪7月10日起不再接受新的訂單,8月10日前會由店鋪處理售後需求,但8月10日後僅能透過熱線電話接受咨詢。

不僅是線上渠道,線上下方面,大眾點評平台顯示,BAUM葆木在中國第一家概念店專櫃——上海芮歐百貨專櫃顯示為停業狀態。

對於閉店原因,7月5日,資生堂中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BAUM葆木品牌因戰略調整,決定停止在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

這幾年,BAUM葆木主打的天然護膚品概念,在業內不乏競爭者。就如食品飲料興起「配料表要幹凈」的旋風,護膚美妝也開始流行無添加的純凈美妝(Clean Beauty)。據天貓美妝與美業顏究院聯合釋出【2023年純凈美妝趨勢報告】,天貓純凈美妝市場2021年到2024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8%,國際大牌紛紛入局純凈美妝市場,收購或自建品牌;本土企業也來分一杯羹,其中,國內湧現出花皙蔻、溪木源等品牌。

記者留意到,同樣是做純凈美妝的生意,資生堂在發現BAUM葆木在中國表現平淡之後,開始更傾向於扶持它的姊妹品牌——醉象(Drunk Elephant)。醉象是資生堂2019年從美國收購而來的品牌。就在今年4月,資生堂將醉象引入中國市場,開設天貓旗艦店並在全國各地的絲芙蘭銷售,計劃到2024年底覆蓋300家門店。

相比於BAUM葆木,醉象在純凈美妝概念相對成熟的美國市場已經歷經市場錘煉,其設計和色彩的先鋒性也更能迎合Z世代的口味。一邊引入成熟品牌,一邊結束低效品牌,資生堂的資源傾斜已經十分明顯。

資生堂加速調整在華業務

去年,資生堂在中國市場並不好過。日本核汙水排海後,日系美妝遭到市場排斥,銷售額出現下滑。資生堂、寶鹼旗下的SKⅡ、花王旗下的珂潤都面臨同樣遭遇。

財報顯示,2023年資生堂在中國市場的凈銷售額同比下滑4%至247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公司在財報中表示,上半年,「資生堂」和「CPB」銷售額整體保持強勁增長,另一方面,下半年受核汙水排海後日本產品購買被抑制和景氣度惡化的影響,轉為同比負增長。

在2023年財報中,資生堂就表示,中國業務正在從依賴大規模的促銷活動來實作增長,轉向根據消費者喜好,以品牌價值傳播為中心的更永續的模式。在截至2025年三年的中期經營戰略中,資生堂重點提到要「實作中國旅行零售業務高品質增長」「進一步加快核心品牌增長」。於是,資生堂中國業務開始加速進入調整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資生堂這輪調整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聚焦,一個是高端。

今年以來,資生堂收縮了IPSA在中國的銷售網路,該品牌曾在中國風靡一時,但近年來經營不佳;集團還對外出售個人護理業務,剝離了水之密語、可悠然等10個大眾個護品牌。加之本次在中國停售BAUM葆木,資生堂明顯正在對旗下品牌進行「修剪」。

另一方面,資生堂選擇加碼全球高端香水賽道。7月4日,資生堂集團正式官宣拿下義大利奢侈時尚品牌Max Mara的全球獨家授權授權,負責其香水產品的開發、生產、推廣和分銷。

資生堂這輪改革成效如何,還需要時間見分曉。短期來看,資生堂今年一季度中國市場凈銷售額55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同比增長4.2%。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