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結直腸癌是中國消化道第一大癌癥,而不少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隨著人們對健康關註度的提高,腸息肉也經常在腸鏡體檢時被發現,稱得上一種常見疾病。當前,從臨床上來看,腸息肉的發生率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那麽,面對腸息肉,我們需要了解哪些?如何預防和及早發現腸息肉呢?一旦發生腸息肉,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下面我帶大家來了解下。
一、什麽是腸息肉呢?
腸息肉是一種生長在腸黏膜表面的贅生物,臨床指的是腸黏膜表面所有的隆起性病變,在組織病理沒有明確之前,統稱為腸息肉。腸息肉直徑可以從幾公釐甚至到十幾厘米,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結腸是腸息肉的主要發生部位,其中以直腸和乙狀結腸最為多見。
二、腸息肉與哪些因素有關?
常見的有:
飲食:不良飲食習慣,如長期進食高蛋白、高脂肪、辛辣刺激食物或者腌制的食品及低纖維性食物可增加結腸息肉的發生率。
遺傳:具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者家族成員中有結腸腺瘤史,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腸道慢性炎癥:常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或者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感染,如:腸結核、腸阿米巴等。
膽汁代謝紊亂:常見於膽囊切除術後,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導致患者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三、腸息肉有哪些常見臨床表現?
大多數腸息肉,早期沒有明顯的或者是僅有輕微的癥狀,僅僅在體檢腸鏡時發現或是在常規就診檢查時偶然發現。少部份患者會出現如下情況:
便血:大便表面帶血,或間隙性便血,多為鮮紅色。
大便習慣、性狀改變:部份患者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有的會有大便不成型、變細、帶粘液等。
其他:有腹部不適感,或隱痛等。
四、如何知道有無患結腸息肉?
最直觀的檢查就是清潔腸道後結腸鏡檢查,一方面可明確診斷,另一方面可進行鏡下治療;對於不耐受結腸鏡檢查者可行鋇劑灌腸後腹部X線檢查或者仿真CT檢查,但這些檢查無法明確病理及進行治療。
五、結腸息肉常見分類及癌變機率
1、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型別,多分布於乙狀結腸及直腸,多發,大小不一,直徑很少超過1cm,呈球形、半球形或扁平狀,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增生性息肉一般不發生惡變。
2、腺瘤
是結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病理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狀腺瘤: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大部份直徑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癌變率在1%-5%左右。
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大多數為單發。一般直徑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份為廣基,約10%-20%有蒂。表面可呈絨毛狀或小結節狀突起,暗紅色,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分布以直腸最多,乙狀結腸次之。其癌變率比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也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3、炎癥性息肉
炎癥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是由於腸粘膜在長期慢性炎癥刺激下出現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常為多發,直徑多在1厘米以內,病程較長者,直徑可增大。形狀長而窄、蒂寬而遠端不規則,也可呈粘膜橋,兩端附著於粘膜,中段遊離,似橋狀。
還有一種是結腸鋸齒狀腺瘤,是一種介於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之間的結構型別,表面為鋸齒狀。好發於左半結腸、乙狀結腸,很少會癌變。少見的腸息肉還有淋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家族性腺瘤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黑斑息肉病(Pentz-Jeghers症候群,是一種少見的家族性疾病)等。
六、治療
腺瘤具有不同的惡性潛能,被公認為腸癌的癌前病變。從癌前病變進展至癌,即「腺瘤-癌」是一個長時期的慢性過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息肉的癌變率和息肉大小呈正相關的。不完全統計發現小於1cm的1.3%惡變,1-2cm之間的腺瘤僅9.5%惡變,大於2cm腺瘤的46%惡變。
臨床治療分2種:內鏡下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
1、內鏡下治療:內鏡下切除癌前病變,是一種微創治療,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風險。
方法主要有四種,具體采用何種方法,取決於息肉的大小、形態或者病理。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常用於切除廣基的息肉、無蒂息肉或者帶蒂的息肉。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用於切除較大範圍的病變、粗蒂息肉或者早癌。
氬離子凝固術:是一種非接觸性凝固技術,透過游離的氬離子體,對病變組織發揮凝固作用,也可用於術中止血。
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包括冷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和熱活檢鉗息肉切除術,常用於比較小的息肉。
2、手術治療
臨床上所見到腺瘤直徑大多在2cm以內,切除後仍定期隨訪,註意新腺瘤發生。對有原位癌變的腺瘤,局部切除定期隨診即可,不必擴大手術。但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外科治療。
腸息肉內鏡下無法切除的,需要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如果腸息肉切下標本病理發現已經浸潤的比較深,或者說是有一些周圍其他部位的轉移,建議外科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該段腸管避免腫瘤的發生。
七、腸息肉能治愈嗎?
透過內鏡檢查方法可徹底清除腸息肉,則可以治愈。但是腸息肉與多因素相關,主要與基因有關,即遺傳易感性,使得息肉易於生長,在每次檢查中,看到的息肉已經被切除,但很快在腸的其他部位會出現息肉,新的息肉需要再次切除。因此,如果有腸息肉史,則需要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八、如何預防腸息肉
清淡均衡飲食:盡量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多吃含膳食纖維較高的食物,如胡蘿蔔、紅薯、燕麥等。減少紅肉的攝入,如:牛、羊及豬肉。避免加工肉類及腌制食物的攝入。還需戒煙限酒。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及腹瀉。
作息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避免勞累,減輕心理壓力。
定期檢查:尤其是有家族性的結直腸癌史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需定期進行電子結腸鏡的檢查。
總之,為了自己的腸道健康,腸息肉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腸道問題。如有相關癥狀或疑慮,請及時就診並遵循醫生的建議及治療。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施嫣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