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胃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現代人註重養生的同時也註重養胃,但生活中,有一些錯誤的養胃方法,卻有不少人仍信以為真。殊不知,盲目養胃,反而加重胃的負擔,造成不良後果。
民間的養胃方法很多,均來自生活,也有一定效果,然而許多人對這些方法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誤用。所以,養胃要因人而異。
誤區1:胃不好多吃素少吃肉,素食容易消化。
這是錯誤的說法。素食,尤其長纖維蔬菜(如韭菜 ),更不容易消化。
而肉類裏面含有多種植物性食物所不具備的營養素,如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及B族維生素,胃黏膜的修復和更新都需優質蛋白。所以,消化不好的潰瘍患者,建議把肉切碎,采用蒸、燉的方法食用。
誤區2:養胃少食多餐最有效。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少食多餐作為養胃的方式,但是相關研究發現,少食多餐是一個錯誤的養胃理念。一些人因為少食多餐、飲食不規律導致胃酸分泌紊亂而使胃黏膜受損,反而傷胃。少食多餐確實對胃功能減弱患者有效,但盲目任性地頻繁加餐,將打亂飲食節律,增加胃的負擔,反而誘發並加重胃部疾患,而且進食量難以控制造成營養失衡。
因此就大多數人來講,每天定時定量規律飲食更重要,也就是吃好三餐 、少吃零食。當然對較強腦力活動、體力活動者及三餐滿足不了營養需求的人群,可以適當加餐以保持活力,但仍不可過多過頻。
值得註意的是,只要食物進入胃裏,就會刺激胃黏膜,不僅促使胃腸蠕動加快,還會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這對潰瘍病的患者來說,屬於雪上加霜。胃潰瘍患者應定時三餐,避免饑餓和飽餐。
建議大家,三頓飯按時吃,少吃零食,科學加餐。
誤區3:牛奶、餅乾保護胃黏膜。
胃病患者出現胃部酸脹的時候,喝杯熱牛奶可緩解癥狀。其實,這層保護膜也是一瞬即逝。有研究顯示,胃潰瘍患者喝牛奶後由於鈣離子濃度高反而會增加胃酸分泌,從而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害。
因此患胃病時喝牛奶要慎重,最好在病情穩定恢復之後再飲用。餅乾加餐也要適量,吃多了刺激胃酸分泌,影響睡眠,還會導致肥胖。
以上誤區,希望大家能夠註意避免,唐紅衛主任又提出了一些生活中流傳的對胃比較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註意保持。
一是白粥、米糊和面條可以護胃。正餐食用白粥、面條等食物是許多胃病患者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這類食物含大量澱粉,利於消化系統功能的恢復,有助保持胃腸道內菌群平衡,並為人體提供 能量。
只是要註意一點,面條、米粥、糊類升糖指數 (GI) 很高,不推薦 患有胃病的 糖尿病患者經常食用。
二是蜂膠、益生菌促消化。這類營養食品對養胃有一定益處,但要註意適量、適時食用。長期外源性補充益生菌,也有增加細菌耐藥性的風險,應在指導下服用。
養胃要有的放矢
胃在人體中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位置,太容易受到影響,身體器官病變,如胃癌早期、腸道腫瘤、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炎癥等都會導致胃部不適。
一定要明白「胃不舒服」背後的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而不是單純「養胃」。比如,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病殺菌即可;情緒引起的胃部不適,情緒疏導就可以緩解;胃息肉引起的,先切除了息肉再說。找到病因,就能有的放矢,找不到病因就治病,是做無用功。
綜上所述,養生養胃,一定要找到病因,有的放矢,不要發現胃不舒服就「養胃」,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