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 喬芮)「恭喜你,懷孕了!」看似簡單的一句道賀,背後卻是一位遺傳性乳癌女性艱辛的孕育歷程。
12月2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朱依敏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在套用乳癌單基因PGT結合多基因風險評分的綜合性評估模型之後,一位遺傳性乳癌患者成功實作妊娠。孕檢指標和B超結果顯示一切正常平穩。
「放心吧,我們會持續關註你的狀況,對你的孩子也會進行隨訪。」朱依敏教授的話,讓鶯歌(化名)一直惴惴不安的心落了下來。
一張診斷書,讓她的求子之路「雪上加霜」
母親患過卵巢癌和乳癌,外婆患有輸卵管癌,這對於剛剛檢查出患有「導管內乳頭狀瘤」的鶯歌(化名)而言,像一片陰雲籠罩在心頭揮之不散。祖孫三代先後患癌,意味著後代極有可能帶有遺傳基因。檢查結果顯示,鶯歌和母親均有BRCA1基因突變,此前研究已發現,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機率較普通人更高。
「第一反應是,完了。」備孕近一年無果後,鶯歌來到浙大婦院檢查發現自己患有子宮腺肌癥,卵巢內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診斷為原發不孕。如果想要孩子大機率需要依靠輔助生殖技術。但接受完右乳溢液導管剝離手術後的病理結果,給了鶯歌當頭一棒。這意味著,如果想要一個健康的寶寶,打破家族遺傳的「魔咒」,鶯歌必須采用第三代試管技術,剔除變異的BRCA1基因,將這個可怕的「炸彈」在自己這一代「拆除」。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BRCA1和BRCA2等罕見基因變異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但這些變異只占家族性聚集性乳癌病例的一小部份。並且單個變異的風險預測因素的能力有限,多基因風險評分(PRS)可以綜合多個易感位點的效應,構建腫瘤風險預測模型,評估個體腫瘤的發生風險。
比起「雪中送炭」,她更想「錦上添花」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團隊接下了這個「拆彈」的重任,嘗試在輔助生殖過程中,對復雜疾病透過多基因遺傳風險評分方法,對胚胎進行多基因疾病遺傳風險評估,篩選疾病風險最低的胚胎移植,從而實作多基因遺傳病的一級防控。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為患者進行胚胎植入前檢測。受訪者供圖
經過長期攻克,黃荷鳳團隊構建了符合中國人群特異性、能夠預測乳癌等疾病發生的多基因風險評分PRS模型。「從檢測獲得的基因上標記易於發生病變的點位,就像給基因發一個‘身份證’,每個基因或者位點都有特定的含義,再結合家庭成員遺傳背景和發病情況對不同的風險基因和位點透過分配不同的權重。基於該模型,可同時評估胚胎乳癌的單基因及多基因致病風險。」朱依敏教授介紹。
2024年3月,鶯歌透過綜合模型風險評估的PGT,獲得了3枚胚胎;在治療了子宮內膜相關疾病後,於11月移植了一枚綜合評估低風險胚胎並成功懷孕。
「在一些家庭中,癌癥的發生可能顯示出一定的聚集性。透過這種方式,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個體患癌的風險,並據此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對那些有較高遺傳風險的後代實施一級預防,能夠有效地減少家族性癌癥代際及跨代傳遞的可能性,從而從根源上控制和預防出生缺陷的發生。」朱依敏教授說道。
對於「多基因風險評分PRS模型」這項技術,朱依敏教授充滿期待。「在未來,模型會聚焦於從生命早期階段減少慢性疾病和癌癥的風險,以及預防遺傳性出生缺陷。透過采用綜合性的風險評估模型,研究人員能夠預測後代患上多基因遺傳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對於那些家族中存在遺傳性疾病且正考慮生育的夫婦而言,利用多基因風險評分技術來評價胚胎攜帶遺傳性癌癥風險的做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