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指導的很多有 抑郁精分等 心理問題的孩子中,往往是有些孩子所在學校是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或者重點班,大學裏的強基計劃之類的班級。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話題:人生到底是應該「狼入狗窩」,還是「狗入狼窩」?這裏並沒有侮辱人的意思,只是用狼和狗更能形象比喻。因為狼和狗外形基本相同,可是,本質卻不一樣。
![](https://img.jasve.com/2024-9/24d16bcfde8f8b573ebd7d45b6acb8c9.webp)
雲爾老師
狼吃的是肉,談論的話題是如何找到獵物,捕獵的技巧,吃肉的樂趣。而狗們談論的是如何能找到屎,談論的是吃屎的樂趣,還有如何討好人類,搖尾乞食,博得人類的喜歡。談論的話題不一樣,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
到底自己是狼還是狗有些人並不知道,這就導致自己與周圍環境的不適應不匹配造成心理困惑,進而導致心理問題。
明明自己是一只狗,非要鉆進狼群裏,既沒有狼的野性,也沒有狼的耐性和力量;既沒有狼的兇狠,也沒有狼的團隊精神,更不習慣吃肉。每一次追捕獵物它都被狼群遠遠甩到後面幾公裏,等它追上狼群的時候,獵物早就被其他狼吃光,剩下的只是一點點骨頭,它每天連吃飽的可能都沒有,更別說追上獵物。就這樣的一只狗在狼群裏不但成不了狼,最後,連狗也不是,只能被狼群拋棄,孤獨死去。
![](https://img.jasve.com/2024-9/0bbe7bf275c0bf4d8bbae860cf4ba1ba.webp)
自己本來是一頭狼,卻和一群狗生活在一起,他們沒有捕捉獵物的習慣,偶爾狗拿耗子,也是一個人獨享,不會和任何人分享,畢竟一只老鼠也就那麽點肉,大部份時間都是不勞而獲,或者是餓得不行了,翻一翻垃圾桶,找點人們丟棄的變質的殘羹冷炙,甚至屎都是它們可口的食物。你發現一頭獵物,讓狗們一起圍捕,他們都不屑一顧,沒那個興趣,頂多汪汪兩聲,把獵物嚇跑了。
最後,這只狼不像狼,更不是狗,因為既不習慣吃垃圾,更不習慣吃屎;既不會向人類搖尾乞食,更不會向同伴分享吃屎的樂趣,有時候還覺得自己很清高,看不起這群狗,當然,也被這群狗看不起,最終,抑郁寡歡,抑郁而終。
前面用狼和狗的比喻並沒有侮辱誰的意思,而是用這種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要走進適合自己的群體中才能夠生活的幸福快樂,生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如果不是自己的群體非要走進去,那只能導致自己出現問題。
![](https://img.jasve.com/2024-9/be674cb55ac81136c22dd1570941cd2d.webp)
我指導的很多這種重點班、重點學校的孩子,中考高考卡著分數線進重點學校或者重點班,有的家長托關系讓孩子進重點班。家長和孩子都以進重點學校上學而自豪,不想一想自己到底真的適合這所學校嗎?這種重點學校的學生幾乎個個都是原來班裏的尖子生,有些孩子根本就不需要老師講課,自己就能自學。而這些卡著分數線考進去的學生老師講很多遍都聽不懂,這種差距只能導致自己心理壓力巨大,自卑感導致無價值感,最終出現心理問題, 輕則抑郁重則精分。
有一句話說得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是,為什麽我們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呢?明明自己退到普通班或者普通學校,過普通學生的生活,壓力小,學得輕松。可是,他們在重點學校重點班跟不上聽不懂,無法面對同學和老師,卻對普通學校普通班嗤之以鼻。
![](https://img.jasve.com/2024-9/3a378ecce646c651c30994ade5ab9c08.webp)
我舉一個大學的案例,一個高中案例。
曾經有一位考進重點大學的男生,入學前學校征求他的意見是否願意參加強基計劃,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可是,當他發現和自己同時加入這個強基計劃的同學中竟然有幾位 14 歲的同學比自己小四歲,而且聽課毫無障礙,考試成績遙遙領先自己。他很多問題都聽不懂,尤其是高等數學,根本弄不明白,問任課老師,老師講了他也沒聽懂,再問老師不耐煩,你強基計劃的大學生這點問題都弄不明白嗎?讓他痛苦不堪。問同學,同學都比他小,人家講了幾次就不耐煩了,哪有時間天天給你講啊。
我多次勸他結束強基計劃,他執意不結束。最後,只能休學。第二年又來一個輪回,第三年才結束強基計劃。耽誤了自己三年的時間。
一位高中女生,初中成績不錯,考入本市重點高中的重點班。高一第一學期只上了兩個月,就聽不懂數學了,成績直線下降,從入學的全班第九名降落到全班 38 名,全班 45 名同學。數學只能考 50 多分。讓她轉到普通班,說什麽我這是重點班,普通班都是什麽學生?什麽老師?我才不去呢?她為了這點僅有的虛榮寧願在重點班什麽都聽不懂,也不去普通班。後來只能辦理休學。
![](https://img.jasve.com/2024-9/7d1f860bfaa8088d180af97dbc9d6f1b.webp)
在休學期間,爸爸媽媽幫她找了一所學校,讓她暫時聽幾天課,可是,她在那所學校僅僅待了一上午就再也不去了。她說,這學校能和我們學校比嗎?都是些什麽也不會的學生,沒什麽出息,他們只能上個職業技術學院之類的學校。可是,她自己的學校那麽好,她卻在班裏擡不起頭來,自卑的不敢去上學。這明顯心理出問題了,不是正常心理。
上面的兩位學生出現的問題,可不是一兩天的問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心理問題。這就是卡倫·霍妮所說的病態的雄心。一個人一旦出現病態的雄心,這就是心理問題了,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點醒夢中人。引導這樣的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為這種心理問題不單單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家長和老師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所以要想讓這樣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就需要對他的家庭系統進行改變,也就是要對父母進行認知重建,很多心理工作人員往往會忽視家長的問題,導致引導失去作用,甚至導致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對心理引導的抵觸。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家長一定要慎重選擇咨詢師,避免不但改變不了孩子,造成對孩子的更加嚴重的傷害。最好是找一位經驗豐富的家庭指導師對整個家庭進行指導。
![](https://img.jasve.com/2024-9/d278349bd64a0fdb5888245f94d90a17.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