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結束的首屆泛大灣區眼科學術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裏院士分享了 【近視研究中若幹值得註意的問題】的報告,他從加強近視機制的研究和對科學問題的深入分析講起,圍繞近視形成的顏色(波長)特異性、近視預防(戶外陽光下活動)、近視防控系統工程三個維度剖析。 楊雄裏院士透過動物模型和臨床研究,深入地探討了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s)在眼球發育及近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並做出低強度紅光重復照射(RLRL)輔助近視防控作用的推論,強調了RLRL相關實驗中要註意加強基礎和臨床的結合。
楊雄裏院士【近視研究中若幹值得註意的問題】
除了院士的近視研究
家長們還關心的大概就是
近視預防 (戶外陽光下活動) 了
小紅書上關於「戶外活動」筆記
也是熱門級別的存在
來源:小紅書截圖
但可能家長仍有疑問
我家娃每天也去了戶外,怎麽度數還是漲?
戶外活動都要註意些什麽?
怎樣才是有效的戶外活動?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戶外活動」那些事兒
01
戶外活動有時間段要求嗎?
正確的戶外需要陽光充足,但註意不要暴曬,要註意避開紫外線強的時候,防止曬傷。
真正有效的戶外活動,需要每天至少達到2個小時 (多多益善) 。
02
戶外活動要持續進行還是分次進行?
分次進行,比持續進行一個完整的時間段,效果更好。
盡量利用白天的課外活動時間、課間休息走出教室,上學和放學步行等進行戶外活動,而不是集中在周末長時間進行。
要保證每天戶外活動總時長要超過2小時,每周要超過14個小時。
03
哪些戶外活動有助於近視防控?
遠眺,登山,放風箏,滑板車自由車滑輪溜冰 (眼睛都是直視前方,看向遠處的),戶外的球類活動(踢足球),彈跳活動等,都可以。
其實戶外活動的關鍵,不是「活動」,而是「戶外 」 。 只要在有陽光的戶外,即使什麽都不做,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戶外近距離用眼的活動應盡量避免,比如樹蔭下看書,挖沙子,看螞蟻等。不是完全沒用,只是效果不會太好,大家都已經花時間戶外活動了,盡量最大程度讓眼球得到放松。
04
除了戶外活動,家長還能為孩子的
近視管理做些什麽?
1
主動預防
定期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孩子3歲以後,家長應每3~6個月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醫院檢查視力,建立屈光發育檔案,查好遠視儲備,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幹預。
2
行為監測
全方位管好用眼行為。孩子的近視管理應從全方位地管好孩子的用眼行為習慣開始。
3
幹預矯正
個人化防控是關鍵。近視後不僅僅是給孩子配副眼鏡,一定要到專業的眼科醫院檢查,綜合孩子的雙眼視功能評估及用眼行為,給予個人化解決方案,控制近視度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