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好書啦!這本小說絕對是書荒的終結者。情節緊湊,每個角色都像活在你身邊,每一個對話都能打動你。讀完之後,我只想把它推薦給全世界!相信我,這書絕對會讓你沈浸其中無法自拔,快來一起分享這場閱讀盛宴吧!
上篇自我按摩常識
第一章什麽是自我按摩
一提到按摩,人們頭腦中就會浮現出按摩師用手法為他人操作的情景。那感覺不用多說就是一個字——爽。巧得很,前些天,幾個朋友出去旅遊,疲勞時就去充分享受了一回爽的感覺。期間有人問,如果按摩師有病,能否自己給自己按摩呢?按摩師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僅有效,而且還省錢呢。
醫學上將自我按摩又叫自我健康保健療法,它是透過刺激自身穴位、經絡,以疏通氣血,平衡陰陽,從而起到調整機體、醫治疾病的作用。若能堅持長期自我按摩,還可活血化瘀、滑利關節、強身壯骨、增強體質。
自我按摩以主動按摩的形式,實際上概括了按摩、體操、氣功等療法中的部份效用,即患者本人透過自主運動,以完成各種按摩手法。即便是較輕緩的運動,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增大肺活量、鍛煉心肌儲備力,促進血液迴圈。
自我按摩運用不同的手法達到擴張皮下的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提高肌肉張力,增強肌纖維彈性,消除肌肉組織水腫,緩解肌肉痙攣,修復筋肉損傷,從而起到防病健身和鞏固療效的目的。
自我按摩易學易做,操作簡單,方便實用。它既不需要復雜的醫療器械,又不需要高深的專業技術,因此受到廣大患者的喜愛。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防病治病意識的增強,自我按摩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保健強身的首選和需要。
人是一個整體 靠經脈相連
每個人的身體,包括骨骼、關節、肌肉、臟器等,所以能成為一個整體,主要是有一個網路連線的緣故,也就是中醫學裏所說的「經絡」。經絡的一端連線四肢的手足部位,另一端連線臟腑器官,如此一來,就將人體的肝、心、脾、肺、腎、心包六臟,以及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與四肢連結而成一個整體了。這樣也就有了十二經脈,再加上前後正中線上的任脈、督脈,人體共有14條正經,分布於整個人體,由內而外,從頭到腳,維持正常的功能活動。
腧穴——經絡——臟腑 聯系密切
按摩時刺激的部位,實際上就是腧穴點,而許多的穴位點連在一起組成了經絡線,經絡又和臟腑相聯系。有人將穴位形象地比喻為經絡線上的變壓器,於是當用手法刺激穴位時,可以從穴位點,透過經脈線,進一步深入調整臟腑的功能,用於防病治病。由此可見,腧穴-經絡-臟腑,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自己動手 強身健體
俗話說,「自己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當熟知經絡腧穴後,無論身體的哪一部份有病或不適,透過手法刺激穴位、經絡,就可進行調整治療。自我按摩主張用自己的手直接順勢作用於自身體表,力量輕重可根據自身耐力來調整,安全可靠。自己動手按摩,省去了用藥的麻煩,可以避免藥物的不良反應。長期堅持,可強身健體,養生延年。
自我按摩便利、及時、有效自我按摩的最大特點體現在靈活性上,由於是自我操作,在生活中沒有時間、場地、裝置儀器的限制,隨機性大,可見縫插針。遇有不適,馬上就可自己動手操作,不必去醫院。
只要根據自己的病情和體質,選用適當的自我按摩穴位和手法,並使用補瀉手法,既方便、省力、省時,又有效。
根據病情 確定療程
不要以為自己給自己按摩不花錢,時間越長越好,那就錯了。同其他所有的醫療方法一樣,自我按摩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情況下,每天早晚按摩1~2次療效會比較好,每次10~15分鐘就夠用了。不同的疾病,療程長短不完全一樣。急性病,療程少些;慢性病,療程適當長些。通常2~3個療程就會見效或好轉,甚至痊愈。
一些需要註意的問題
1.先要溫水洗凈手部
自我按摩時,雙手要保持清潔,溫度適宜,以免過涼刺激疼痛加劇。並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以防受涼感冒。
按摩前指甲也要修剪光滑,長短適中,邊緣整齊,不戴戒指,防止在操作時損傷皮膚而疼痛。
2.體位舒適很重要
自我按摩的時間和力度要以個人情況而定,因此舒適的體位顯得尤其重要。通常以坐位、臥位最為多用。也可邊做治療,邊聽音樂,舒緩緊張情緒,減輕疲勞感,療效會更好。
3.有些病千萬不要做剛剛受傷時,不要立即按摩。骨折、骨結核、骨髓炎應停止。心梗、腦出血、傳染病以不做為妙。婦女妊娠、月經期應當避免操作。
第二章足部自我按摩
足部是人體的縮影
自古以來,中醫學就曾有過頭痛醫腳的說法。在人們感嘆醫學神奇的同時,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的衰老首先從下肢開始」,而足部又是下肢運動最頻繁、最關鍵的部位。人們的雙足,是每天行走的工具。若將雙足底並攏放置時,就會構成屈腿盤坐向前俯伏的投影人形,因此又稱足部是人體的縮影、人體最敏感的「全像胚」。
身體各部份 足部均有反射區
有人將足部比作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在迴圈系統中的遠端起到相當於「泵」的作用,這種認識並不完全對。人類的足部,其實集合了身體的所有臟腑、器官,在整個足部有規律地排列並對應相應的區域,我們習慣地稱之為反射區。
近年來,國內大部份省市、台灣地區及日本等地,非常重視研究反射區冶療法。就是說不在病變局部治療,而是治療相應的反射區,使其出現好的療效,即反射區療法。
刺激那麽小的足部,用於調整全身的功能,能受得住嗎?
人類賴以行走、站立、支撐的雙足,其足底是有一定韌性和硬度的,適量地刺激足底反射區不僅無痛苦,反而更有治療效果。
足五趾有多條經脈相連線
中醫的經絡學既古老又神奇,透過刺激經絡線上的穴位點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因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已被世人所接受。中醫經絡理論認為,人體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其中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和陰維脈、陰蹺脈均起於足部,而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陽維脈、陽蹺脈又都終止於足部,可見足部與經絡間的關系十分密切。經絡又與臟腑相通,故透過按摩足部的腧穴,可疏通經絡,執行氣血,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身體有異常 足底有反應
心臟在血液迴圈中起著血泵的作用,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是血液迴圈的末梢,即使血液本身的壓力很大,讓血液在體內迴圈到足,也是比較困難的。而全身的臟腑器官在足底有相應的反射區,當身體的某部位有異常改變時,血液迴圈就差,在足底就會有反應,按壓最痛的部位,也就是疾病的反應部位,常可收到奇效。
按摩足部時間上的要求足部按摩講究的是刺激到位,因此刺激的時間長短顯得尤其重要。通常的情況下,雙足的按摩時間不低於30~40分鐘為好,若能早晚各做1次,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每天做15~25分鐘也會有效果。最好隔日操作1次,既有利於足部休息,又可促進代謝物的排泄等。一般以10次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就可以治愈。
需要註意的問題
1.飯前、飯後1小時內不做足部按摩。
2.足部按摩力求達到口渴,術後半小時內應飲溫開水1杯,250~500ml。以補充能量。
3.按摩前最好讓患者先用熱水洗腳或中藥浴足10分鐘,有助於按摩力度的滲透。
4.按摩左足時,右足應先用毛巾裹好,避免著涼,反之亦然。雙足按摩完畢,應立即穿襪或蓋被保暖。
5.在足部按摩過程中,要註意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胸悶、心悸、四肢冷汗;脈搏細數等不適現象,應立即停止按摩,予以休息、飲水等對癥治療。一旦出現休克立即搶救。
6.保健按摩也是先左足後右足。
7.足部按摩時,必須因人因病而異,掌握好時間和次數,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反射區的按摩,以每個反射區治療時間不少於1分鐘,不超過3分鐘為宜。
按摩後可能出現的反應
一般來說,在治療4~8次後,有些人會產生一些反應,但大部份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大可不必擔心,仍可以繼續治療。通常可能出現的反應如下:
1.足踝部腫脹,特別是有淋巴回流障礙的病人,這是一種正常反應。
2.下肢曲張的靜脈突然腫得更明顯,這是好的兆頭,因靜脈內血流增加所致。
3.足部有破潰口,這表示體內的有毒物質要透過次通路排出體外,這是正常反應。
4.有的人會出現發熱表現,這是機體與病原作鬥爭的結果。
5.排尿量增加,小便變黃,這說明機體代謝增強,將有毒物質排出體外。
6.有些背痛的病人,會感覺背部更痛,但過一天後就會消失,這是按摩後血流增加,經絡疏通的一種表現。
7.睡眠時間延長,這是機體得到休整的體現,也有的人會出現睡眠做夢,但不必擔心。
8.身體分泌物增多,如出汗、流涕、氣管分泌物增多、婦女白帶增多等,這是機體功能得以改善,代謝增強的表現。
第三章手部自我按摩
手部是人體的縮影
中國人見面習慣握手問候,每天吃飯、穿衣也離不開手,手是我們每天套用頻率最高、最重要的組織器官。很難想象一個人如果沒有手會是怎樣。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說:「手是人類外在的大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講「心靈手巧」,「心靈」指的是大腦聰明。可見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早已對手與大腦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我們之所以能用雙手創造出無數的奇跡,就是因為人類具有當今物質世界中幾乎完美無缺的大腦。全身各部位在手上都有各自的相應反射區,故稱手部是人體的縮影,又稱為人體較大的全像胚。
身體各部份 手部均有反射區
我們都知道,經常活動手指不僅可以健腦,而且對身體是有益而無害的。這是因為手上擁有全身各個臟器、組織、器官的相應反射區,若將雙手相並攏,仿佛端坐的一個人影。利用反射的原理,透過刺激手部相應反射區及手上的神經、血管、肌腱、肌肉、皮膚,能夠促進大腦和全身血液迴圈,改善內分泌,調節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使人年輕,精力旺盛,耳聰目明,充滿活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五指端有6條經絡相聯系十二經脈中有6條經脈直接循行於手部,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六經雖不直接和手相連,但手足經脈名稱相同均可交會流註。因而可以讓手部與全身的各臟腑組織、器官均有密切的關系。手是人體感覺最敏感的部位,它是指導大腦指令采取行動和向大腦反饋感覺的最頻繁部位。手與人身所有的經脈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手包涵著人體的全部資訊,因此人體一旦發生病變,疾病的訊號就會透過經脈反映到手上,這樣我們便可透過望手來診察疾病,協助診斷。
身體異常 手部可見反應
人們習慣於將手稱之為「內臟的溫度計」,是因為手部是反應疾病先兆的鏡子。因此當人體發生病證時,手掌部的相關部位會有相關的結節、皰疹、皮膚顏色等改變,這樣就可以用於疾病的診斷了。而當治療有效時,相關的變化也同樣就會消失。
按摩手部時間的要求手部按摩時,也要因人因病而異,掌握好時間和次數,應長則長,該短則短。反射區的按摩,以每個反射區治療時間不少於1分鐘,不超過3分鐘為宜。一般是雙手按摩時間為30~40分鐘,每天1次為宜,半個月為1個療程。
需要註意的問題人體上的穴位是對稱的,因此手上的反射區也是對稱的,所以在自我按摩的時候,必須雙手都做才會達到效果。如果在治療中出現某一側疼痛明顯,就重點做那一側。手部由於角質層相對較厚,力度也可以稍重一些。每次治療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睡覺前最為適宜。做手部按摩時,如果遇到高熱、劇烈運動後、醉酒、手部有皮膚病、外傷等情形都不適合做手法。特別是孕婦、月經期,註意不宜刺激合谷、三陰交、昆侖等穴位,以防引起流產。
第四章耳部自我按摩
耳部是人體的縮影我們用於聽聲音的雙耳,看似平常,實際上其耳郭是人體整體的縮影,其上的反射區呈「倒置胎兒」狀分布,頭朝耳垂,腳朝耳輪上緣,軀體位於其中。身體的各個部位器官在耳郭上均可找到相對應的反射區。耳部反射區是耳郭與機體各部溝通的部位,既能反映機體的生理、病理情況,也能接受刺激以調整臟腑功能。
身體各部份耳部均有反射區人體上的臟腑器官除了在自身有其各自的解剖位置外,在耳部也有相關的反射區,也就是說如果在耳部的反射區上做按摩,可以調整全身的臟腑功能。我們可以試驗一下,當用手牽拉耳輪時,對著陽光或燈光看看耳部,就不難發現,耳部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軟骨組織,當用手刺激耳部不同的部位或反射區時,不必用太大的力量,就可有效地調整人體的氣血迴圈、防治全身疾病。
十二經脈均可聯系耳部說起用耳部穴位防治疾病,很多人都見過在耳部貼藥的方法,人們在理論上對耳體相關的認識比實際套用耳部反射區診治疾病的歷史還早。在中國古代時醫生們透過觀察經絡現象,認識到耳與整體的密切聯系,將此種聯系的結構基礎歸之於經絡。在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帛書·經脈】中,一條經脈名為「耳脈」,其循行路線為從手背上行入耳中。繼【帛書】之後,【內經】總結概括為「耳為宗脈之所聚」。人體的手足十二經脈,其中手足三陽經均循行到達耳中或耳前,而手足三陰經又透過經別合於相應的陽經上,由此可見耳部與全身的關系。
身體有異常 耳部有反應
由於耳部與全身各部份關系密切,當在耳部做自我按摩時,可有效地調整全身的臟腑功能。而全身的臟腑功能發生病理改變時,在耳部相關的反射區部位,也會有相應的脫皮、變色、皰疹等變化。而當這些變化減弱或消失時,說明耳部的調整作用明顯發揮出來了。
按摩耳部時間上的要求耳部反射區按摩以15天為1個療程,每天操作1次,每個反射區按摩5~10次,每天雙耳按摩共計10~15分鐘左右。對癥狀反射區(治療重點反射區)可增加到12~15次,重癥病人或年老體弱者,一般按摩的時間在8~10分鐘左右。慢性病或康復期的病人可隔日做1次。療程間可休息3~5天,也可以兩耳交替操作,每日1次。術後飲溫熱水300~400ml,並且用溫水洗凈耳郭。
需要註意的問題
1.孕婦妊娠3個月以內不宜用耳部反射區治療。5個月以後需治療者,可用輕刺激,但不宜刺激內生殖器、腹、內分泌等反射區。有習慣性流產史的患者禁忌用耳部反射區治療。
2.有嚴重心臟病、肝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應慎用耳部反射區治療,即使治療也不宜用強刺激。
3.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並伴有嚴重貧血、血友病者不宜用耳部反射區療法。
4.外耳患有炎癥,如濕疹、潰瘍、凍瘡等時暫不宜用耳部反射區療法,待其痊愈後再用耳部反射區治療。
5.婦女月經期,據文獻記載不宜用耳部反射區治療,但實踐證明多無不利影響,少數有月經提前或錯後現象,但停止按摩後,月經又可恢復正常周期,以後仍可以繼續治療。
6.饑餓時或飽餐後1小時內不宜做耳部反射區按摩。
7.若套用按摩棒做耳部反射區按摩時,用力應適中,以防傷及局部組織。
第五章自我按摩穴位應如何定位
取穴方法有4種:
1.骨度分寸定位法
常按取穴部位骨度的全長,將之劃分為若幹等分,稱做等分定位法。
2.自然標誌取穴法
根據人體自然標誌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稱「自然標誌定位法」。人體自然標誌有兩種:一種是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誌。如五官、指(趾)甲、乳頭、肚臍等,稱為「固定標誌」。一種是需要采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標誌,包括皮膚的皺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處以及某些關節間隙等,稱做「活動標誌」,自然標誌定位法是常用的取穴方法,如兩乳中間取膻中,握拳在掌後橫頭後取後溪等。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自己的手指為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稱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因各人手指長度、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來測量定穴。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寬度作為1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和背部取穴。
(2)拇指同身寸法:以拇指指間的橫度作為1寸,可用於四肢部取穴。
(3)橫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法」,是將示、中、無指、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畫一水平線;橫度為3寸,適用於頭、軀幹、四肢部。
4.簡便取穴法
簡便取穴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風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示指端到達處取列缺等。
第六章自我按摩手法特點
因為自我按摩治療病癥是自己動手操作,手法有一定的難度,故而其手法強調技巧性高,並應具有以下的特點。
1.手法操作基本特點
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靈活為基本特征。而對於不同的病癥應以或輕或重或輕重結合的手法為主,方可奏效。
2.配合呼吸提高療效
胸腹部、腰骶部按摩時,最好要配合呼吸,這樣可以提高療效。
3.體位舒適省時省力
無論是體部還是其他部位的按摩,用於病癥治療時,體位要舒適,以便於手法操作,特別是當雙手操作時,手法要順勢、省力,這時最好采用臥位。
4.輕重得當自我控制
根據自身的情況,手法的強度可隨時調整,一般來說,手法要由輕到重,應逐漸加強,最好不產生疼痛,這樣的手法才會產生好的療效。
5.適當配合按摩器械
有些部位手法操作不便,或者手法刺激不到,可以配合使用按摩器具,以彌補手法的缺陷。
第七章體部常用手法
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體表穴位處做揉動的手法。
【操作】
(1)指揉法:用拇指指腹或示、中指指腹揉動體表的穴位。
(2)大魚際揉法:用手掌大魚際或全掌揉動體表部位的方法。
(3)掌根揉法:用手掌掌根在體表的腰、腹、四肢等處揉動。
【要領】
(1)緊貼體表,帶動皮下肌肉組織。
(2)腕部放松,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做輕柔和緩的擺動。
(3)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
抹法
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指腹在體表做輕柔的往返移動的方法。
【操作】
(1)拇指抹法:用拇指指腹在體表做往返移動。
(2)掌抹法:用大、小魚際在體表做往返抹動。
【要領】
(1)動作輕柔,手法靈活。
(2)往返移動,頻率稍快。
推法
用指或掌著力於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移動的方法。
【操作】
(1)拇指推法:以拇指指面著力於治療部位,沿經絡循行路線或肌纖維平行方向推進,其余四指分開助力。
(2)掌推法:以手掌著力,以掌根部為重點向一定方向推進。
(3)拳推法:握拳,以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做與肌纖維平行方向的緩緩推動。
【要領】
(1)推行方向與經絡循行路線或肌纖維方向平行。
(2)動作柔和,發力均勻,左右手協調一致。
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體表做直線往返或環形移動的手法。
【操作】
(1)指摩法:用示、中、無名指面附著在一定的部位上,做節律的環旋運動。
(2)掌摩法:用手掌面附著於體表,連同前臂做節律性的環旋或往返運動。
【要領】
(1)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松。
(2)指掌自然伸直。
(3)動作緩和而協調。
(4)指摩法每分鐘120次,掌摩法每分鐘80次。
擦法
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
【操作】
(1)大魚際擦法:用於腕、踝關節。
(2)掌根擦法:用於背、腰部。
(3)小魚際擦法:用於四肢部。
【要領】
(1)腕關節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
(2)緊貼體表。
(3)推動振幅要大。
(4)塗擦按摩油。
(5)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
按法
按法用拇指端或指腹或手掌按壓體表或穴位的方法。
【操作】
(1)指按法: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穴位。
(2)掌按法:用單掌或雙掌也可用雙掌重疊按壓體表。
【要領】
(1)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
(2)用力要由輕而重,再到輕,可配合重心的移位。
(3)忌用暴力。
拍法
用手指或手掌拍打體表的方法。
【操作】
(1)指拍法:用示、中、無名、小指四指的指腹並攏,拍打體表穴位或部位。
(2)虛掌拍法:用虛掌拍打體表的部位。
【要領】
(1)腕關節放松,擺動靈活。
(2)動作連續有節奏,不可忽快忽慢。
(3)指掌同時用力,避免抽拖的動作。
點法
用指端或器具尖端,固定於體表某個部位或穴位上點壓的方法。
【操作】
(1)拇指點法:用拇指端點按在施術部位的穴位上,拇指指端著力,點按時拇指與施術部位成80°角。
(2)屈示指點法:用示指關節背側面突起處點穴的方法。拇指指間關節屈曲。用指間關節背側面頂示指近端指間關節掌面。握拳伸腕。用示指近端指間關節背面突起處點治療穴位。
【要領】
(1)垂直用力,逐漸加重。
(2)操作時間短,點到即止。
(3)忌用暴力。
叩法
用小指側面或空拳輕輕叩擊體表部位的方法。
【操作】
(1)指叩法:用小指側面叩擊四肢部位的手法。
(2)拳叩法:用空拳叩擊頸項、四肢部位的手法。
【要領】
(1)腕關節放松,擺動靈活。
(2)用力不宜過重,指掌要貼緊。
(3)手法熟練時,可發出清脆的響聲。
拿法
手指呈鉗形,提拿局部肌肉或肌筋的方法。
【操作】
(1)二指拿法:用拇、示指提拿穴位。
(2)三指或四指拿法:用拇、示、中或拇、示、中、無名指提拿頸項部或上肢。
(3)五指拿法:用拇與其余四指提拿肩、四肢等部位。
【要領】
(1)手指之間相對用力,力量由輕而重。
(2)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
(3)頻率為每分鐘40~60次。
擊法
用手或拳擊打體表部位的方法。
【操作】
(1)側擊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擊打體表。
(2)掌擊法:手指自然分開,腕伸直,用掌根部擊打體表。
(3)拳擊法:手握拳,腕伸直,用手背擊打體表。
(4)指尖擊法:用指端輕輕擊打體表,如雨點下落。
(5)棒擊法:用桑枝棒擊打體表。
【要領】
(1)垂直用力,快速而短暫。
(2)有節律性。
(3)不能有抽拖動作。
(4)忌用暴力。
撥法
指端深按於治療部位,進行單方向或往返的撥動,施以彈動之力,撥而彈之,彈而撥之。
【操作】
(1)拇指彈撥法:用拇指端置於施術部位,發力如彈撥琴弦狀。
(2)示指彈撥法:用示指端置於施術部位,發力如彈撥琴弦狀。
【要領】
(1)指端要插入肌肉間隙或肌肉韌帶起止點。
(2)發力由輕到重,彈撥速度由慢至快。
(3)註意不要摳破局部皮膚。
撫法
用手掌或指腹著力於施治部位輕而滑動往返移摩的方法。
【操作】雙手或單手拇指指腹在體表一定部位做上下、左右直線或弧形曲線往返推動,用力時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節律均勻。
【要領】
(1)用力時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2)節律均勻。
壓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施術部位上的用力下壓的方法。
【操作】
(1)指壓法:用手指末端指腹壓於施術部位,手指和施術點應成45°角。
(2)掌壓法:用手掌壓於體表的方法,壓力均勻,和緩有力。
【要領】
(1)壓力均勻,和緩有力。
(2)以平面著力於施術部位,勿掐之。
拿捏法
以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握住並提拿局部肌肉或肌筋並微用力捏的方法。
【操作】拇指與其余四指握住施術部位,用手指指腹著力,同時提拿手法要穩而柔和,力度適中,切勿用指尖掐損皮膚。
【要領】
(1)力度適中。
(2)切勿用指尖掐損皮膚。
(3)動作緩和有連貫性。
(4)頻率為每分鐘60~80次。
按揉法
用拇指端或指腹或手掌按壓體表或穴位並揉之的方法。
【操作】
(1)拇指按揉法: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壓並揉動穴位。
(2)屈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指間關節按壓並揉動穴位。
(3)屈示指按揉法:用示指指間關節按壓並揉動穴位或一定的體表部位。
(4)示中指按揉法:用示、中指指腹按壓並揉動一定的體表部位。
【要領】
(1)用力要由輕而重,再到輕,配合重心的移位。
(2)忌用暴力。
第八章足部常用手法
推法
【操作】
(1)拇指直推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在施術部位,向下垂直用力,並做單方向的直線滑動。
(2)拇指分推法:雙手拇指微屈,和緩地按壓在施治部位上,同時向兩側分別推進。
(3)拇指推掌法:用拇指指腹緊貼足底面,以直線方向向上推移。
【要領】
(1)手指要緊貼於體表。
(2)推動時帶動皮下組織。
(3)著力要均勻和緩,動作要協調一致。
揉法
【操作】
多指或拇指指腹吸附於體表受術部位或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揉動。
【要領】
(1)動作輕柔緩和。
(2)揉動時帶動皮下組織。
擦法
【操作】
以手掌置於施術部位,做往返的快速擦動。
【要領】
(1)推擦應快速均勻,不可忽快忽慢。
(2)不可忽沈忽浮,以不使皮膚起褶為宜。
點按法
【操作】
以四指握足,用拇指指端或指腹在施術部位進行按而壓之的手法。
【要領】
(1)點按時應垂直用力。
(2)動作要均勻緩慢。
捏揉法
【操作】
以一手握足,用拇指與其余各指相對用力捏住施術部位,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捏揉。
【要領】
(1)相對用力,由輕而重。
(2)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搓法
【操作】
用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掌面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或用雙足對搓。
【要領】
(1)相對用力,均勻一致。
(2)緊搓慢移,動作靈活而連貫。
撚法
【操作】
以拇指和示指的指腹捏住施術部位,做對稱撚轉揉搓。
【要領】
(1)兩指用力要均勻,方向相反。
(2)操作要靈活,不可捏得過緊。
雙指鉗法
【操作】以示指、中指彎曲成鉗狀。著力點為示指第二節指骨內側,用於副甲狀腺、頸椎。
【要領】
(1)壓力輕重適當。
(2)垂直用力,固定不移。
單示指扣拳法
【操作】
以示指第一、二指關節彎曲扣緊,其余四指握拳,以中指及拇指為基墊於示指的第一關節處固定之著力點在示指第二節關節,適用腦下腦下垂體、肺、胃、十二指腸、肝臟、腹腔神經叢、大腸、脾、膀胱。
【要領】
(1)腕關節放松。
(2)用力不宜過重。
(3)速度快而有節律。
握足扣指法
【操作】
以示指第一、二節彎曲,四指握拳如圖示扣拳,另一手拇指伸入示指中。著力點為示指第二指間關節,適用於腎上腺、腎臟反射區。
【要領】
壓力輕重適宜。
單示指鉤掌法
【操作】
示指微屈呈鉤狀,以示指橈側緣著力緊貼皮膚,做連續的推抹。
【要領】
(1)壓力要輕重相間。
(2)移動緩慢而穩。
雙指拳法
【操作】
示指、中指並攏伸直,以中指尺側連續叩擊治療部位。
【要領】
以腕力帶動手指叩擊。
第九章手部常用手法
推法
【操作】
用拇指指腹或手掌推壓手指或手掌表面的操作方法。
【要領】
(1)貼緊體表,帶動皮下肌肉組織。
(2)速度宜緩慢。
揉法
【操作】
用指腹或大魚際在施術部位或穴位上揉動。
【要領】
(1)緊貼體表,帶動皮下組織。
(2)腕部放松,擺動靈活。
點法
【操作】
用拇指端點壓手部穴位或骨縫。
【要領】
(1)操作時用力時間短,點到而止。
(2)可以旋轉半周增加力度。
按法
【操作】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按壓手部穴位或骨縫的方法。
【要領】
(1)垂直用力,由輕到重。
(2)固定不移,忌用暴力。
摩法
【操作】
用手指或手掌在體表做直線往返或環形移動。
【要領】
(1)指掌自然伸直。
(2)腕關節靈活,力度適中。
一指禪推法
【操作】
以拇指指腹著力於治療部位,運用腕部的往返擺動,使所產生的功力持續作用於經絡部位。
【要領】
(1)手握空拳,以指腹著力。
(2)沈肩,墜肘,懸腕。
(3)每分鐘120次左右。
拔伸法
【操作】
用一手握住另一手或手指向相反的方向牽拉的方法。
【要領】
(1)用力宜逐漸加大。
(2)牽拉的時間不可過長,忌用暴力。
搖法
【操作】
用一手握住另一手或手指做順、逆時針環繞搖動的方法。
【要領】
(1)振幅要由小到大,速度要由慢到快。
(2)要控制在生理範圍之內。
捏法
【操作】
用拇指與示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擠捏施術部位。
【要領】
(1)相對用力,由輕到重。
(2)腕關節放松,手法靈活,不可用蠻力。
搓摩法
【操作】
以拇指或示指羅紋面相對夾住體表,做往返移動。
【要領】
(1)以手指羅紋面著力。
(2)揉動時要帶動皮下組織。
(3)操作時速度適宜,輕重適當。
點壓法
【操作】
用手指末端指腹壓於施術部位,手指和施術點應成45°角。
【要領】
(1)部位準確。
(2)壓力深透。
(3)時間較長。
第十章耳部常用手法
捏揉法
【操作】
用拇指與示指相對用力捏住施術部位,一緊一松。
【要領】
(1)相對用力,由輕而重。
(2)用力柔和,切忌粗暴。
指甲推法
【操作】
用拇指指甲頂端著力耳郭上,做單方向的直線或弧線移動,不帶動皮下組織。
【要領】
(1)單方向的直線移動,要穩、輕,頻率稍慢。
(2)緊貼耳郭,不可跳動。
掐法
【操作】
用拇指或示指指甲相對掐體表穴位的方法。
【要領】
(1)相對固定,不可移動。
(2)力度由輕到重,穩而持續。
(3)掐後繼以揉之。
推擠法
【操作】
以示指固定一側,拇指推按另一側的方法。
【要領】
(1)用力均勻一致。
(2)速度應慢,單方向運動。
壓丸法
【操作】
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或黃米貼敷於耳穴上,定時按壓。
【要領】
(1)局部消毒,以防皮膚破潰感染。防止過敏,5天更換1次。
(2)以局部微痛為度,每日按壓數次,每次5~10分鐘。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