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杏林夜談 | 徐旻:「血虛」和「貧血」是一回事嗎?

2025-01-06女人
經常有患者咨詢,中醫診斷為「血虛」證,但西醫血常規檢查結果,卻不一定符合「貧血」的診斷標準(血紅蛋白男性低於120g/L,女性低於110g/L),這種現象是否矛盾,「血虛」和「貧血」究竟有什麽區別,如何治療幹預。
西醫的「血液」包括紅、白血球、血小板、血漿,「貧血」是指紅血球減少,攜帶的氧氣不能滿足全身組織器官的需求,表現為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胸悶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月經失調、頭痛、耳鳴、思想不集中、易怒、低熱等缺氧癥狀,與貧血發生速度、程度、患者耐受情況相關。
而中醫中的「血」指循行於脈道中的赤色液體,具有營養和滋潤功效,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這點認識和西醫的「血液」十分接近。但「血」除滋養作用外,還有養育心神、調節津液、平衡陰陽、抵禦外邪等諸多功效,遠遠超出西醫「血液」的功能。
「血虛」證表現為倦怠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多夢、心悸、言語低微、易外感且纏綿不愈等,涵蓋但不局限於「貧血」的範疇。而且中醫認為「氣為陽,血為陰,陽主動,陰主靜」「氣無形,血有質」「氣血」相互維系,相互依存,共同保持機體陰陽平衡,臨床上「血虛」與「氣虛」往往同時出現,表現為「氣血不足」,即使沒有「貧血」,也需要進行調治。
「貧血」是很多疾病共同的病理表現,由紅血球生成不足、破壞過多、遺失引起,西醫需找到並消除病因,才能徹底治愈。不能見到貧血就考慮營養不良,一味補充大量蛋白質、紅色食物,反而容易延誤病情。
「虛則補之」,血虛則補。中醫理論認為,「血虛」證治療時「補益氣血」需要同時進行,從補益脾腎入手。具體治療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辨證論治。
「氣」「血」來源於飲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因此食療對「氣血不足」的患者尤為重要。首先要合理飲食,避免偏嗜損傷脾胃(肥甘厚味容易助濕生痰;過食生冷易損傷脾胃之陽,寒從內生),「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最好的飲食結構是五谷雜糧為主,蔬菜作為補充,適當加一些肉類和水果,切忌盲目進補。
「五色入五臟」,根據補益脾腎理論,色黃者入脾,色黑者入腎、入陰分血分(血屬陰),適當選取黃色(人參、甘草、黃芪)和黑色(熟地、黑芝麻、黃精、黑棗)食物或藥材,比一味進補紅色食物更能發揮補血的作用。中藥不僅有五色,還有四氣五味、部位、形狀、質地、時間、地點等特性,具體的運用還需要有經驗的中醫師根據個體辨證靈活選藥。
(作者徐旻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
文字編輯:錢衛
本文作者:徐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