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這個曾經似乎離我們有些遙遠的疾病,如今卻像一個不速之客,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超1.4億,差不多每10個人裏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這不禁讓人想問,糖尿病為何增多呢?大家普遍覺得,可能是生活好了,吃得多動得少導致的,但這真的是全部原因嗎?還有沒有其他隱藏的因素呢?
![](https://img.jasve.com/2025-1/a8e5c19c0c94efc33b06ee1f01de03f8.webp)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病,典型癥狀就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長期高血糖還會像一個搗亂分子,破壞身體裏的多種器官,像眼、心、血管、腎、神經等,讓器官功能受損甚至衰竭,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殘廢或者過早死亡。
那糖尿病患者增多都有哪些原因呢?首先,飲食習慣的改變「貢獻」不小。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隨處可見,像油炸食品、甜品、各種飲料等。這些食物吃起來確實美味,但吃多了就容易給身體帶來負擔。打個比方,身體就像一輛汽車,吃進去的食物是燃料,可如果加的油太「劣質」,還加得太多,汽車發動機就容易出問題。長期攝入過多這類食物,身體沒辦法及時消耗和代謝,就容易引發糖尿病。比如,很多人喜歡喝奶茶,大量飲用含糖飲料,會誘發並加重體內的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難以控制,持續增高,慢慢地就可能發展成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幫兇」。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群數量不斷增加。肥胖就好比給身體穿上了一層厚厚的「脂肪鎧甲」,使得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原本可以很順暢地把血糖運進細胞裏供能,現在卻受到阻礙,血糖就只能在血液裏「遊蕩」,導致血糖升高。而且肥胖往往還伴隨著其他代謝問題,進一步增加了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環境因素也在其中「插了一腳」。環境汙染、化學物質等都可能對身體的代謝產生影響。就像我們生活的環境原本是一個清澈的湖泊,但是被各種汙染物汙染後,湖裏的生物就會受到影響。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外界環境的變化可能幹擾身體正常的代謝過程,從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https://img.jasve.com/2025-1/0c34e8b67f919749429c2a9f7c892298.webp)
另外,遺傳因素也不容忽視。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麽個體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就好比遺傳基因是一個「種子」,如果家族中有這樣的「種子」,在一些外界因素的「滋養」下,就更容易發芽長大,也就是發病。
除了這些,人口老齡化也是糖尿病增多的一個原因。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各項機能逐漸下降,胰島功能也不例外。胰島就像一個生產胰島素的小工廠,年齡大了,這個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效率都會降低,胰島素分泌不足,就容易引發糖尿病。
說完了原因,咱們再來看看糖尿病的一些癥狀。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多一少」,還有一些不太明顯但同樣需要註意的癥狀。比如皮膚瘙癢,就像有小蟲子在身上爬,撓也不是,不撓又難受。這是因為高血糖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起瘙癢。還有傷口愈合緩慢,平常一個小傷口,可能幾天就好了,可糖尿病患者的傷口卻遲遲不愈合,這是因為高血糖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而且血液中糖分高,影響了傷口處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能力。另外,視力模糊也可能是糖尿病的癥狀之一,血糖升高會導致眼球晶狀體的滲透壓發生變化,就像相機的鏡頭變模糊了,看東西也就不清楚了。
![](https://img.jasve.com/2025-1/82f1f465cc8e937968f3e2bc22fbb049.webp)
再來說說和糖尿病密切相關的一些指標。血糖是大家最熟悉的指標啦,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等。空腹血糖一般指禁食8 - 12小時後的血糖值,正常範圍在3.9 - 6.1mmol/L。餐後血糖通常指餐後2小時血糖,正常應小於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mmol/L,或者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同時伴有糖尿病癥狀,就很可能是糖尿病了。糖化血紅蛋白也是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的是過去2 - 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範圍在4% - 6%。這個指標就像一個「時間記錄儀」,能更全面地反映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控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