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5-1/04b75ff2c74bc45ae207abac719d3f93.webp)
民心所系,委員來商!1月17日上午,2025年廣東兩會第二場「委員通道」舉行。6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委員走到媒體記者的麥克風前,就民眾關切的大事小情鏗鏘發聲。
來自共青團和青年聯合會界別的省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院長林浩添在發言中建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每天進行戶外鍛煉2小時,守護「睛」彩「視」界,共築光明未來。同時以科技賦能近視防控,搭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智慧大數據平台。此外,他還提出將廣東打造成醫學人工智慧技術裝置研發轉化套用及生產輸出的示範中心。
![](https://img.jasve.com/2025-1/862cafe340a6591d51c212480e1b320c.webp)
關註「一老一少」眼健康,建議學生每天鍛煉2小時
今年,林浩添在提案中重點關註「一老一少」眼健康,建議建設「眼健康治理全球示範中心」。具體來說,「一老一少」面臨哪些眼健康挑戰?林浩添解答,老年人主要面臨的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青少年面臨的主要就是近視問題。
「我們知道現在國家的衛生水平越來越好,廣州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就達到了83歲。其實超過80歲的大部份人群都患有白內障。因此,白內障是老年人群面臨的重要疾病防治挑戰。而對於青少年來說,呵護好孩子的眼睛,才能讓他們有光明未來。」林浩添說。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林浩添觀察到,每逢節假日,各地眼科醫院被圍得水泄不通。不少家長都會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視力,為孩子視力健康「查漏補缺」。家長們對孩子視力健康感到焦慮和擔憂。
![](https://img.jasve.com/2025-1/81e3a995438c108f644a784b55e6d6ae.webp)
林浩添
林浩添指出,近視並非簡單的視力問題,而是一種可能有先天因素又跟後天環境習慣密切相關的疾病。它輕則影響正常生活,重則引發視網膜脫離、白內障、高度近視黃斑病變等致盲眼病。目前,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呈現「早、深、高」三大特點。一是近視發病越來越早,幼稚園就有小朋友近視;二是度數越來越深,深度近視的患者比例較高;三是近視率居高不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仍超過50%。
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事關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林浩添呼籲,我們要「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為此,林浩添建議要保證孩子們的戶外運動時間。研究證明,每天增加40分鐘的連續戶外活動時間,就能讓近視率相對值減少23%。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最好每天鍛煉2小時。建議學校每天安排1節體育課,學生課後由家長或相關機制監督再鍛煉1小時。同時,以科技賦能近視防控,搭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智慧大數據平台,開展近視篩查-建檔-幹預-科普-復診等閉環管理,及時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進行預警提示,並提供解決方案。
學生每天鍛煉2小時,可以嘗試哪些運動?結合多年從業經驗,林浩添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推薦了桌球、羽球等小球運動,助力青少年預防近視。「戶外活動對於保護視力比較理想,尤其是小球類的運動對於鍛煉眼睛的跟隨等有幫助。」他說。
向全球輸出醫學人工智慧裝置和技術「廣東模式」
目前,廣東省在醫學人工智慧的研發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涵蓋醫學影像分析、疾病預測、智慧診斷等多個領域。
今年,林浩添還在提案中建議,將廣東打造成醫學人工智慧技術裝置研發轉化套用及生產輸出的示範中心。「應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聯合醫院、學校、企業等各界力量,在做好近視防控的同時,推動醫學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和產品輸出。」
林浩添在提案中介紹,中山眼科中心率先構建了基於國產技術的ChatZOC眼科大模型手機預問診系統,並已在新疆喀什等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實作落地套用,當地居民僅需利用手機網路攝影機拍攝眼部照片並填寫相關癥狀資訊,便可借助ChatZOC系統獲得快速、精準的預診結果及個人化診療建議。
這種新型診療模式大大減少了篩查成本、人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同時提高了75%患者服務效率。在有效提升優質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礎上,該模式進一步推動了大規模人群眼病防治工作的高效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類大模型的不斷發展,其在全球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套用潛力逐步顯現。
以中國與馬爾地夫的援助與合作計畫——中馬眼科中心計畫為例,林浩添介紹,負責援建的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捐贈了自主研發的AI數位裂隙燈並培訓當地醫護使用,只需拍攝患者的裂隙燈檢查照片並上傳系統,即可在1分鐘內生成診斷報告和治療建議,遠在馬爾地夫的患者也能獲得國內專家提供的精準診療服務,這為全球範圍內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問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建設國際醫學人工智慧示範中心,既是對廣東技術優勢和產業特色的深度融合與轉化,也將有效推動醫學人工智慧裝置和技術的‘廣東模式’向全球輸出,樹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廣東品牌’。」
為此,林浩添建議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技術裝置研發轉化套用;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機制;打造國際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平台;建立健全醫學人工智慧標準體系;提供國際醫療合作計畫的法律指導和國際準入標準。
「我們希望能夠把面臨的眼健康防治挑戰變成機遇,推動醫學人工智慧技術研究和裝置研發套用。在做好眼病防治的同時,推動醫學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和技術產品輸出,讓醫學成為廣東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助力。」林浩添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姝泓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
海報/王紫鳳、李翔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