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28歲演員從高樓一躍而下,生前頂樓徘徊3小時,死後媽媽悔恨不已

2024-09-16女人

「我的死,和他人沒有關系,無需責怪任何人。」

尚於博在2011年11月25日透過手機編輯了這17個字後,便從樓頂上跳了下去。

在經歷了無數次痛苦的折磨後,他這位28歲的男子決定永遠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過世後,在他的手機上編輯的最後17個字讓人感到心碎。

到底是哪種善良的人,才能在生命的盡頭依然把別人放在心上?

盡管他事業有成,家庭和睦,在別人看來,為什麽他年紀輕輕就選擇悄無聲息地獨自結束生命呢?

他展現出來的樂觀開朗的一面背後,隱藏著怎樣隱秘的經歷?

選擇獨自離開

提起尚於博,相信許多人都會覺得很熟悉,無論是在【娘家的故事】中扮演沈建弘,還是在【海峽往事】中飾演日本特工雄一,尚於博都以出色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具有非常強的共情能力,再加上英俊帥氣的外表,每一個角色在他的演繹中都顯得生動且充滿感情。

在別人眼裏,他一直是長相帥氣、家庭和睦、事業有成的形象。

然而,當他面對觀眾時展現出的樂觀和開朗的一面卻從未讓粉絲懷疑過他的真實面目,最終卻逐漸走向了無法自救的境地。

尚於博的演藝事業看似順遂,實際上卻充滿了艱辛,雖然出演了許多作品,卻並未獲得廣泛關註。

導演們紛紛找上他,幾乎要排隊等候進入他家門。

他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工作,直到太陽落山才停下來。除了忙於拍戲,其他時間都在床上度過,持續的工作壓力已經讓他不堪重負。

他意識到自己已經失去了自控能力,但他並不知道,此時他不僅深陷抑郁,還開始出現人格分裂的跡象。

盡管已深陷困境,他仍選擇獨自承受,從未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痛楚。

在遭遇無數次崩潰之後,尚於博於2011年11月25日在北京樓頂徘徊了超過三個小時,最終決定獨自離去。

訊息的傳出不僅讓影視界大吃一驚,也給他的家人和父母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母親聞尚於博死訊

在即將跳樓的最後時刻,尚於博可能害怕父母發現異常,所以沒有聯系他們,而是給一個好友打了個電話。

他打電話給朋友時說:「我現在正在觀賞風景,看到了一片非常美麗的景色。」

朋友當時聽到尚於博的話並沒有多想,只是簡單地認為他出去放松心情了。

剛想問他要去哪兒玩,但話還沒說出口,電話那頭就響起了「嘟嘟聲」。

隨後傳出了尚於博要跳樓的訊息,這讓那位朋友幾乎驚呆了。

而尚於博的母親毛愛珍,得知兒子的死訊是他死後第二天的早上。

為了避免妻子承受失去兒子的痛苦,尚於博的父親並沒有立刻告訴她這件事。

毛愛珍在得知兒子去世的訊息後,悲痛之情幾乎讓她站立不穩。

她沒有料到,她平時樂觀開朗的兒子竟然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為何她總是想不通,一直都不明白兒子為何會那樣?

直到一年前尚於博對自己說的那句話突然浮現在她腦海中,她才恍然大悟。

「媽,我好像得抑郁癥了。」2009年5月,尚於博曾這樣對毛愛珍說。

毛愛珍回想起兒子曾經的話,早已哽咽無法言語。

當尚於博說完這句話後,發現毛愛珍很擔心,於是立即安慰母親說自己已經完全康復,讓她不必擔心。

毛愛珍聽到兒子這樣說,並未深思太多,因為在她看來,抑郁癥只是情緒的起伏,並非嚴重疾病。

不料,她認為無關緊要的小疾病竟然逐漸將尚於博推向了深淵。

不久之前選擇輕生之際,尚於博還帶著毛愛珍出門遊玩了一趟。

毛愛珍為了能陪伴兒子遊玩,特意請了一些額外的假期,因為她知道兒子工作壓力很大,經常感到疲累。遊玩的時候他們去了許多不同的地方。

她沒有想到,那次旅行會成為她和兒子最後的告別。

兒時經歷

作為父母,誰能忍受看著自己年輕的孩子比自己先老去呢?尤其是這位兒子才28歲!

毛愛珍每每想起和兒子的往事,心如刀割,淚如雨下。

毛愛珍在平復心情後,幾乎翻遍了尚於博所有的日記和社交帳號,以進一步探尋他抑郁自殺的原因。

尚於博的這些記錄,讓毛愛珍再次陷入絕望的境地,令人始料未及。

博在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寵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毛愛珍對尚於博兒時的記憶是:他始終表現得乖巧,言聽計從,孝順頂尖。

毛愛珍和朋友帶著六歲的尚於博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去遊樂園玩耍。

當天氣炎熱的時候,家長們會給孩子買可樂解渴,孩子們拿到可樂就立刻開始喝。

毛愛珍買了可樂給兒子後,但她卻一直把可樂捧在手中。

當被問到為什麽不喝可樂時,尚於博的回答險些讓毛愛珍淚目。

「我留給媽媽喝的可樂。」這是6歲的尚於博說的話。

從這個小插曲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尚於博的懂事和孝順,還能看出他的細心體貼,考慮他人感受的善良品質。

隨後,父母決定到深圳開展商業,全家人離開了家鄉,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

為了在深圳生存,父母每天都承受著巨大壓力,一天到晚辛勤工作。

尚於博那時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因此大部份時間都在學校裏度過。

父母工作太累了,每天回家就倒頭睡覺,導致本來幸福快樂的一家人也開始漸行漸遠。

後來,毛愛珍在尚於博的日記中發現,他實際上並不開心在新學校。

由於他來自外地,他遭到了同學們的排擠,而且他的父母工作很忙,無法陪伴他。

自那時起,一度樂觀開朗的尚於博逐漸變得沈默寡言,內向起來。

他在成長過程中保持了兒時的性格,是一個敏感又善良的人,總是格外在意自己的行為會不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困擾。

也許是因為患上抑郁癥後,他不再願意和任何人傾訴,這就是他的原因。

結語

或許是因為內心對尚於博的愧疚,毛愛珍開始在兒子去世後改變了態度。

毛愛珍開始關註抑郁癥群體,是因為她的兒子因抑郁癥去世。為了避免其他人重蹈她兒子的覆轍,她著手行動。

透過成立基金會,她希望能幫助更多處於困境中的人,就像尚於博一樣。

心理疾病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問題,讓人對28歲的尚於博的離世感到惋惜。

希望社會能關註更多抑郁癥患者,讓每個受抑郁癥困擾的人都感受到溫暖和愛,盡快康復起來。#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