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誓絕不再踏入娘家一步。
她終於領悟了「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在了解了她的經歷後,我認為並非她的娘家冷漠,而是她自己缺乏理解。
懷孕後,回婆家的第一晚就涼了心
李然來自北方,後來嫁到了南方。
由於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兩人結婚後便一起前往遠離家鄉的一線城市尋找工作。
一年之間,回娘家和婆家都很少有機會。
一年前由於意外懷孕,經歷了比較明顯的妊娠反應。
這使得李然連自我照顧都變得困難,更不用說去上班了。
於是夫妻倆決定回家靜心養胎,等孩子出生後再考慮其他事宜。
他們辭去了工作,將住處的可售物品出售,無法出售的則選擇丟棄,帶著一些個人物品回到了家中。
李然沒料到,回到婆家後的第一晚,她便不想繼續住下去了。
經過一天的車程,終於回到家中,原本想著可以放松一下,沒想到家裏卻空無一人。
更糟糕的是,她的婚房裏滿是雜物,連個站立的空間都沒有。
她的丈夫鼓起勇氣整理物品,把床鋪整理好,讓李然躺下休息。
婆婆回來後,僅簡單問候了一句,便去休息了,晚餐還是李然的丈夫煮的面條。
接下來的兩周,李然的丈夫負責做飯,悉心照顧她。
有一天她的丈夫說道:「這樣持續下去是不行的,我還得去上班,家裏還有房貸和車貸需要償還……」
李然聽後,心中感到一陣難過,突然對母親產生了深深的懷念。
她給媽媽撥通了電話,淚水奪眶而出,傾訴了這段時間以來的委屈與苦楚。
她的母親深深嘆息了一聲:「那麽你就回來吧,我會照顧你的。」
李然聽了母親的話,樂得捧著肚子,差點就跳了起來。
她迅速整理好行李,打算前往娘家。
從養胎到生孩子,母親和弟弟都盡心盡力照顧她
李然起初只是打算在娘家待一段時間,等身體恢復一些後就回到婆家。
然而, 當懷孕四個月時,雖然食欲有所好轉,但肚子裏的寶寶卻出現了些問題,醫生建議我需要臥床養息。
經過七個月的調養,身體終於有所好轉。李然心裏想著,是時候回家準備生產了。
我咨詢了醫生,醫生依然建議我最好不要遠行,更不要勞累奔波。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李然只能選擇在母親家裏生孩子。
臨近生產,她叫上丈夫一同照顧自己。
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娘家人對她一直很關心,給予了細致的照顧,家庭氛圍十分溫馨。
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李然才意識到表面上看似和諧的局面其實是虛假的。
侄女的童言無忌,撕開了和諧的假象
當孩子滿三個月時,李然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以表達對大家關心與照顧的感激之情。
在吃晚餐時,5歲的小侄女不斷地把橘子遞給李然的兒子。
李然立刻註意到了,急忙制止她,並說道:「弟弟年紀還小,不可以吃橘子。」
然而,小侄女完全不在意,依舊堅持要塞進去。旁邊的弟媳對此也沒有任何反應。李然看在眼裏,心中有些生氣,語氣變得嚴厲:「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弟弟還小,如果把弟弟卡住了怎麽辦?」
沒想到我的小侄女毫不在意地說:「他並不是我的親生弟弟,我媽媽告訴過我,我沒有親弟弟。」
李然略顯尷尬地瞥了一眼弟媳,然而弟媳卻連眼皮都沒有擡一下。
正當弟弟在就餐時,他突然說道:「小家夥在胡說什麽呢,除了我們以後,這個人就是你最親近的了。」
小侄女歪著頭看著爸爸,好奇地問:「爸爸,你說弟弟是我最親的人,那為什麽媽媽總是夢見要把姑姑趕走呢?」
媽媽說姑姑總是住在這裏,還在這裏生小孩,會導致我們變得更加貧窮。
弟媳震驚地註視著女兒不斷重復自己曾經在她面前傾訴的煩惱,簡直想立刻捂住她的嘴。
原本熱鬧的餐桌上,大家都停下了手中的碗筷,局促不安地望向李然。
李然的弟弟咳了咳,憤怒地對著妻子說道:「你到底想要什麽?你就這麽教孩子的嗎?這裏不是我家,也不是我姐姐的家,而是我媽的家,她想讓誰住就讓誰住,你想留就留,不想留就滾出去。」
弟媳起身就要離開,出門時留下了一句話:「要是有我就沒有你姐,要是有你姐就沒有我,你自己處理吧!」
為了弟媳,母親和弟弟都勸李然離開
望著離開的弟媳,李然的弟弟沒有去追趕,而是走到她面前,開口說道:「姐,你在這裏已經住了近一年,雖然婆家再怎麽不好,也應該回去一趟。你這樣下去,我也很為難。」
說完之後,他便牽著小侄女走了。
李然張了張嘴,憤怒得一句話也說不出。
李然的母親嘆息著說:「在你住在這裏的期間,其實他們倆已經爭吵了多次。為了不讓你受影響,我們一直沒告訴你。」
無論換成哪個嫂子,姑姑在娘家待這麽長時間也會感到不滿的。現在你也明白了,趕緊回去吧,你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弟弟離婚吧。
聽完母親的話,李然的心情更加沈重。原本以為聽到小侄女的勸慰後,他們會給予自己一些安慰,沒想到卻得到了這樣的回應。
她抱著孩子,緊緊握住老公的手,默默地走回房間,迅速整理行李,直奔機場。她終於領悟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心中暗自發誓:以後絕不再回娘家一步。
結語
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娘家人陪伴她超過一年,但最終卻因為幾句閑話與娘家人產生了矛盾,並行誓不再聯系。
如果沒有娘家人的支持,她也無法順利地度過懷孕和坐月子的階段。
她的娘家人其實是很關心她的,只是她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