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可把鄰居愁壞了。
她說,孩子學習一直很努力,可最近突然躺平了。
從沒打擊過孩子,還經常誇獎他,怎麽突然變成這樣了?
後來,和鄰居聊了聊,發現問題恰恰出現在「誇獎」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奉行「鼓勵式教育」。
認為越誇獎孩子,他們就越自信、優秀。
從 羅森塔爾效應 來看,這也有理可循。
但現實是, 並不是所有的稱贊,都能溫暖孩子的靈魂。
某些看似鼓勵的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打擊。
「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做到。」
這句話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是父母對孩子能力的信任和肯定。
其實背後隱藏的,是 父母對孩子「理想化」的投射。
電影【墊底辣妹】中,男生玲司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可上了高中之後,便沈迷遊戲,無心學習了。
無奈之下,媽媽把他送到了「課外補習班」。
坪田老師在接待這對母子的時候,是一臉的疑惑。
一邊是焦慮不已,緊張兮兮的媽媽,另一邊是狂打遊戲機,完全擺爛的孩子。
為什麽玲司對媽媽的情緒,可以如此的不在乎,甚至有些反感呢?
透過溝通,坪田老師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
原來,玲司一家三代都是律師。
爸爸希望玲司能和自己一樣,考取名校,將來也成為一名律師。
「這孩子很聰明的,只要他想做,一定能做到的。」
老師聽到這句話後,立刻就打斷了談話。
「玲司媽媽,只要做就能做到,這句話是不好的。
假設玲司做了卻沒做好的話,就是證明自己無能了,孩子會越來越消極了。」
其實,父母對孩子賦予過高的信心和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自戀」情結 。
——我這麽優秀,我的孩子肯定也不會差。
龍生龍,鳳生鳳,這不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嗎?
其實我和孩子相處時,也會有美化濾鏡,幻想孩子將來能比我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