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馬曉玉 周卓玥
近日,知名影星妻子王燦發文稱,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成功增重7斤,引起一眾網友熱議。此前她因工作繁忙和照顧孩子產生的焦慮,而患上腸易激症候群,導致她體重難以增加,曾一度暴瘦至79斤。得知她成功增重,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求藥」。
1月9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黃蕾以及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恒,為你解答什麽是腸易激症候群,為何如此令人頭疼,生活中又該如何治療等問題。
什麽是腸易激症候群?
不只是王燦,生活中許多人飽受腸易激症候群的折磨。
王燦微博。圖源網路
網友甲:根本治不好,吃藥緩解,停藥容易反復,噯氣、腹脹、腹瀉、腹痛。發作時間可以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門帶紙,到處留意廁所在哪裏。
網友乙:平時能吃能喝,情緒不好就愛上廁所,最多的一天上了18次廁所,每次拉一點點。
網友丙:腹痛12年,期間做過幾次胃腸鏡沒什麽問題,中藥也喝過一年,很反復,只要生氣,緊張就會犯病。
......
數據顯示,中國人群的腸易激症候群總體患病率約為1.4%~11.5%,占消化專科門診患者的10%~30%以上,多見於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這意味著,每10個去消化科就診的人裏,至少有1人患有腸易激症候群。
那麽,到底什麽是腸易激症候群,患者又有何表現?黃蕾表示,腸易激症候群簡稱為IBS,主要以腹痛腹脹或者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同時伴隨排便改變,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進行的情況。腸易激症候群實際也是功能性疾病的一類,所謂功能性疾病就是必須排除器質性疾病,包括胃腸鏡或者生化檢查都是陰性。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持續出現間隙性腹痛和排便異常,但去做腸胃鏡等各項檢查時又發現不了太大問題,那大機率就是患上了腸易激症候群。
患者難以治愈,發病機制暫不清晰
腸易激症候群本身算不上特別嚴重的疾病,但因為其反復存在且時間較久的特點,使人不勝其煩。
「最主要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是消化和吸收功能。導致體重減輕,正如王燦一樣。」劉恒談到。黃蕾也表示,長期會給患者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心理產生影響。
為什麽腸易激症候群如此難以治愈?在兩位醫生看來,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清楚。
「之所以將其稱為功能性腸道疾病,是因為它的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確定,只能說它可能與某些因素有關,例如內臟神經的高敏感性、胃腸動力異常、神經系統異常、腸道感染、微生物失調以及精神心理障礙因素。整體來看,這是多因素影響的遺傳疾病。」劉恒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徹底治愈此疾病確實比較困難。透過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後,患者癥狀可能會有所緩解。然而過段時間藥物失效後,又出現復發癥狀,這也是為什麽它不容易被徹底治愈的原因之一。」
黃蕾也表示,「因為其機理復雜且沒有完全清晰,所以在治療上整個治療思路會有多條線,同時每條線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在治療上,雖然部份藥物可能有用,但是從治愈角度來看,相對比較困難。」
治療腸易激症候群,中醫或有獨到好處
針對腸易激症候群,目前可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黃蕾建議,「首先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適量運動。接下來是情緒問題,進行心理幹預,並尋求專業機構進行個體化治療。」
在具體的藥物治療方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進行對癥處理。劉恒談到,對於腹痛和伴有便秘的患者,在用藥原則上,首先會使用急性藥物,包括最基本的抗膽堿類藥物,如堿、多浪蕩堿以及一些較新的拮抗劑,如外周拮抗劑,如曲美布丁、鈣離子小算盤和匹維溴銨等;對於便秘這一型別的患者來說,則需要用到乳果醣類的導瀉藥物。
需要註意的是,一些食物是難以被小腸吸收的短肽碳水化合物,容易引起腸易激症候群。劉恒表示,日常生活中很多都是短肽碳水化合物,例如豆類、小麥、洋蔥、大蒜、牛奶等。如果攝入過多,就會引發腸易激症候群。
「然而,對於絕大部份工作和生活壓力巨大的年輕人而言,要確保飲食健康並不容易。因此,我們需要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尤其是針對腸易激症候群這一類功能性疾病,它的診斷前提就是必須排除器質性疾病。很多疾病容易與其特癥相混淆,潰瘍性結腸炎、複制病、結腸腫瘤、急性、慢性胃腸炎、細菌感染、腸吸收不良以及甲狀腺疾病,包括甲亢等,都可能引起便秘和腹瀉。只有排除這些器質性疾病,才能進行腸易激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劉恒說。
目前中醫藥對改善腸易激症候群也是有效的,黃蕾談到,無論是臨床還是現有高級別指南都提到中藥或者針灸治療,對於改善腸易激症候群具有一定效果。其治療機理可能涉及平滑肌痙攣,提高內臟感覺閾值,降低內臟敏感度。具體作用機理可能需要更多研究。
劉恒也表示,中醫在治療腸易激症候群方面非常有效果。中醫認為腸易激症候群的發病是肝郁脾虛,因此在用藥上主要采用疏肝解郁、健脾行氣的藥物。雖然許多西醫對中醫的辨證治療以及用藥可能不太熟悉和認同,但是中醫確實在治療這類疾病上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