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心理學:別人一盯著你,你就什麽事都做不好,只因自我被客體化了

2024-10-22女人

「人被凝視,就會變蠢」,很多人都有共鳴,只因大家都遇到過類似情況。

如,被父母盯著學習,就啥啥都學不進去?當你的穿衣打扮、言談舉止,總被身邊人時不時點評一下時,自己就會手足無措,等等。

為什麽會這樣呢?

明明自己一個 人時 ,不管做什麽都很自在、順暢,但只要一被審視和評判,就會覺得哪哪都不對勁。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就是「被凝視」所帶來的——自我客體化。

所謂被凝視後的」自我客體化「就是,當被持續地凝視時,我們就成為了他人的一個客體、一個工具;

正如馬丁.布伯所述,」我與你「的關系是把你當成獨立的生命個體,尊重、理解、共情、積極關註是彼此間的核心互動模式。

反觀「我與它」的關系,就是被客體化,僅僅將對方作為一枚棋子,服務於自我欲望的棋盤。

這樣的關系,缺失了溫度的擁抱,遺忘了平等的對話,僅剩下冰冷的工具性利用;

在這裏,沒有了靈魂的對話,只剩下目的與手段的蒼白交易,愛的光芒被遮蔽,平等與尊重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在這些位置上,我們不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感受被忽視、打斷,我們的愛好和願望被打壓、否定。

很多父母對正在傷心哭泣的孩子,不是第一時間給予擁抱共情,卻是強烈指責貶損——有啥好哭的?看你那沒出息的樣 ......

來訪者小允的媽媽,就從 不考慮她的喜好與感受,強制性為她高考擇校、糾正言語穿搭、插手交友學習等都是日常。

多麽全能自戀地父母,如果自己的人生都一塌糊塗,何來自信,保孩子人生坦蕩。

在這種客體化的處境裏,我們對自己的」心之所向「會越來越麻木,做事情時的內驅力也會一點點消散。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放不下這種對孩子的審視、評判和控制,而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多會有」空心病「的癥狀——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擅長什麽、要追求什麽.....

人一旦被客體化後,還很容易失去」自我篤定感「,並不斷自我厭惡,這一點在親密關系中尤為突出。

很多伴侶關系中會有」自己不管做什麽都要被審視「的經歷,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交友,對方都會投來」關切「的炙熱視線,然後做出點評。

久而久之,只要一跟對方待一起,你就會變成驚弓之鳥,生怕自己哪裏做得不好、不夠讓對方滿意;

就連身體都誠實地出現了很多變化——後背僵硬、習慣性彎腰含胸。

如果你之前是個自信的人,但現在,就會失去那種」篤定「的感覺。

對方把你當成了一個所屬品來評判、挑剔和修正,同時,你自己也會不斷地自我懷疑、自我證明,甚至主動PUA自己。

這種篤定感,心理學專業術語——內聚性自我,即一個人對自己的信任和抱持程度,是一個人內心的」定海神針「。

長期待在客體化凝視下的人,他/她的內聚性自我是被反復打碎的,沒有了這根」定海神針「,只能依附在他人的標準下。

如此一來,你就會不斷被有毒的關系吸引,同時,還不斷陷入自我厭惡裏。

如何來擺脫這種凝視呢?

對外:拒絕配合別人的凝視,找回主角感。

其實,對他人凝視的回應、認同和纏鬥,只會加劇我們的客體化困境。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再去理會這些審視、檢閱和控制的目光,試著把主角感找回來—— 不在意,就是最好的武器。

因為,結束一件爛事的最好方式,就是」餓死「它。

不要傾註太多能量在他人視線裏,畢竟,我們的人生還有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線任務要做。

當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不回應「或者」離開「並不是最優解。

畢竟, 他/她需要和父母朝夕相處, 父母對他/她的凝視和控制也曠日持久,所以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

對內:搭建一套自我評價體系,用溫柔的目光凝視自己——多去內觀自己的感受、喜好,對事情的態度,對自我的看法。

一個被控制和評價太久的孩子,內在的情感因被長久否定、打壓,若想改變並非一朝一夕。

有了如此認知,再加上刻意訓練,內心就會逐漸生出類似信念——我的感受是值得被看見和重視的,我的愛好也是可以去做的,它並非不務正業。

一旦有了一個穩定的內核,我們對生命的熱情、信心和活力,也會由內而外悄然流淌。

而在這個過程裏,我們還可收獲一件更具價值的事——走出他人的視線,學會用溫柔的目光凝視自己。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專欄有療愈創傷和人格成長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擾,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