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體操冠軍吳柳芳、擊劍冠軍秦雪被曝當網紅擦邊,退休運動員轉型面臨哪些問題?體育產業化發展是否存在不足?

2024-11-30體育

管晨辰這一泄私憤的行徑,無意中揭開了中國體育制度最為殘酷的一面:

體教分離之下,一將功成背後的萬骨枯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妥善安置

我在知乎上寫過一篇時常想來會自鳴得意的英超研究報告:

其中有一個數據:

英超為英國帶來了36億英鎊的稅收收入,並直接創造了94000個就業崗位。

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會問:

怎麽這麽多崗位,英超才幾個球員啊?!

實際上,除了各俱樂部的球員之外,還有俱樂部的員工、聯賽的營運和推廣、以及電視台的解說、記者、物流、理療師等等一系列衍生出來的崗位。

這其實就是職業聯賽的重要之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讓經濟變得更加多元化。

以擊劍為例,

從培養的成本上來說,從青少年階段到成年國家隊水平,整體投入可能需要15萬-50萬美元,對於頂尖運動員可能高達70萬-100萬美元。

進入到職業階段後,不算裝備費用:

  • 教練費用,年均開銷為5000-15000美元
  • 場地租金,年均開銷為1000-3000美元
  • 全年比賽費用,大概在10000-50000美元
  • 康復費用,每年大概要5000-10000美元
  • 收入呢?

  • 頂尖擊劍運動員,年收入可達到 10萬-50萬美元
  • 中等水平運動員,年收入約為 3萬-10萬美元
  • 普通職業或業余運動員,年收入可能低於 1萬-3萬美元
  • 如果沒有補貼的話,以目前擊劍的職業化程度來看,大多數選手都是要入不敷出的。

    倘若冷門計畫可以做大蛋糕,搞出更多如義大利擊劍甲級聯賽的職業聯賽,賣掉更多的轉播權,找到更多贊助商並且提高運動員的收入,其實就可以帶動擊劍產業的發展。

    再比如說體操,

    除了打造職業化聯賽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打通職業轉型的鏈路。

    以足球的青訓為例,青訓營培養出來的球員,不見得一定會成為職業球員,也有相當一部份會成為青訓教練、裁判等足球相關產業的人。

    所以,

    在培養冷門運動員的時候,一旦被淘汰,要有一個兜底機制:

  • 一,不是像吳柳芳這樣有了成績直接扔到大學裏去,而是真正像培養人才一樣確保他們有起碼九年制義務教育級別的文化水平,不能與社會脫節
  • 二,可以開展職業技能的培訓,方便體操運動員轉型。
  • 比如體操相關的,除了可以成為基層的教練員或者裁判員之外,其實也可以轉型為瑜伽、形體之類的老師,並且根據運動員的等級,給到相應的稅收優惠振幅。

    這樣,

    既保證了運動員的流向,同時也給到了企業更多招聘被淘汰的體校學生的動力。

    但是,

    從根本上來講,有幾個問題不是我們說幾句話就能解決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大機率是世界上所有大國裏最不愛體育的國度。這一點直接導致了體育活動的主要發展邏輯是為國爭光,而非想辦法把民間的體育熱情轉換成實際的現金流。

    這是現役運動員不得不依靠編制來培養和退休運動員多但是與之相關的就業崗位少的根本原因。

    這點無解;

    第二,體教分離制度下,用來兜底的福利體系並不是很完善。這一結果,一是大量的體校耗材隱沒在人群裏,二是像吳柳芳這樣的次頂尖運動員沒有一個清晰且合適的職業規劃;

    第三,即便打造出了職業聯賽或者業余俱樂部,我們是否有時間且願意花錢呢?

    如果這三點無法解決,

    那麽無論是熱門運動如足球和籃球,還是冷門運動如體操和擊劍,

    像楊文吉和吳柳芳的案例仍會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