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籃球理念還有戰術任務的需要來講,控球後衛和得分後衛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從觀賽的感受可以看得出來,兩個角色之間會有什麽不同。
比如太陽隊的布克和泰厄斯·瓊斯,他們兩個人在場時就很明顯,你能夠很直觀地看到他們兩者會有什麽樣的區別。
瓊斯的比賽模式,是過渡。球從後場拿給他,他會從容地拿球推進到前場,面對對方的防守球員,會做一個試探步,尋覓出傳球的空間,就會立馬把球交給隊友。
要麽是傳給高位的普拉里、伊戈達羅,或者是手遞手交給杜蘭特等人,都會有把球交出去的動作。
控球時間並不長,而且攻擊的欲望非常有限,從不主動進攻。
除非球隊其他球員實在攻不了,時間24秒即將到來,瓊斯就會突破來到罰球線附近,來個小拋投終結進攻回合。
布克這邊就不一樣了,布克是純正的得分後衛。他有組織能力,也客串打過控衛,但是你明顯可以感受到他的比賽模式與瓊斯截然不同。
布克拿球以後,比較喜歡做擋拆,借隊友掩護以後繞開對方的防守球員,然後尋求空位的投射機會;要麽就是變向擺脫,做點假動作,晃開對手的防守區域,後仰跳投得分,兩分線區域中投投籃。
他的比賽模式,一般都是攻大於傳,拿到球以後攻擊欲望很強,眼裏盯著球框多一些,較少有組織、策應方面的功能。
要說控球後衛和得分後衛最根本性的區別,就是比賽的進攻心態不同,打球的節奏感、變化以及做動作的頻率上不一樣,前者重分球組織、後者重得分投籃,有著相當大的差別。
說到這,現在NBA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就是控球後衛會有得分後衛的內容。先發是打控衛,但是進攻欲望非常強,出手數比較多,有點另類。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約基奇約老師,他的出現也蠻特別。
像金塊隊打球,莫瑞是控衛,但是看球賽你也會發現,莫瑞並不是純粹的組織者,他很少幹組織的活。球隊的組織策應的任務,反而是交給了約基奇。
約基奇可以自己運球到半場,或者是在高位策應,給隊友做掩護,還有傳球,進攻的內容相當全能。
原來NBA都是大個子在底線蹲框,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個子是幹起了組織的活,反而不需要控球後衛去組織了。
這還不是個例,國王隊的小沙波尼斯,他也是這種型別。
球隊的策應、組織都是小薩來做,控衛的福斯反而成了得分很強的選手。經常是中距離投籃和遠投3分,借小薩掩護出機會以後就開始搶分。
由於大個子的球風發生了轉型,這些年發展比較快,這使得很多球隊對於控球後衛能否組織也變得不太執著。
如果球隊裏中鋒能有人組織,或者小前鋒、大前鋒位置上也都有人能夠組織,那就不需要控球後衛來組織串聯,他們可以去得分,去做點別的事情。
這種球場模糊的定位,使得現代籃球非常具有多樣性,就是球員的位置並不再固定。
中鋒組織,前鋒也可以組織,魔術隊的小華格納就是球隊的組織核心,他拿著球以後就可以串聯起球隊,班凱羅、薩格斯他們來得分,是鋒線來組織的隊伍。
而後衛可以得分,控衛可以往籃下攻,也不需要承擔太多組織的任務,球隊的戰術可以變得多樣化。
這種潮流,我認為是現代籃球的一大進步,他更強調全面,而非位置來固定球員的打法。教練可以因材施教,根據球員特點來進行戰術上的布置。
那麽可調控性、變化也就更多,常能給球員帶來巨大的推動效應。
有些球隊像太陽隊,比較中規中矩,控衛會是控衛,得分後衛會是得分後衛;但有的就不會了,我就跟你反著來,你不是控衛組織嗎?好,我變成中鋒組織,看你怎麽辦?你能找什麽辦法來應對我?
你要是能應對,我就變;你要應對不了,我就照這個弱點選敗你,讓你沒辦法從困境中走出來。
甚至現在看NBA比賽,我還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就是一場比賽裏可能一名球員會打多個位置。像太陽隊杜蘭特,他曾經某場比賽打了小前鋒、大前鋒還有中鋒這三個位置,布登做出了多個戰術變化,杜蘭特打中鋒等情形經常發生。
那種以先發名單看球員能力、位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名球員好不好,得看他的戰術執行力怎麽樣,符不符合球隊需求,才能說這個球員強不強。
以後的籃球,會是五個位置都很模糊的狀態。打法多樣,不會太存在固定的思路去應對,看比賽時也得有這方面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