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乒的現狀,從奧運會後一直聊到了楚聖勇奪WTT總決賽冠軍保住了自己的世界第一,問題其實很清晰: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
已知的是,至少男隊,斷代已經非常嚴重。小一輩的球手裏,大概也只有林詩棟目前是可以在洛杉磯周期上桌的,馬龍必然要退休,樊振東不知具體情況,梁靖崑和林高遠給人一種擺了的感覺,向鵬差的太遠。
那麽問題來了:
王楚欽+林詩棟+非樊振東的X,團體賽或許還有優勢,單打裏,楚聖和林詩棟能夠保住各自半區嗎?
反正我覺得不是很穩。
人才的斷檔也非一朝一夕的,體校制度下一將功成背後的萬骨枯借由自媒體其實越來越多被關註到,加上目前普遍的縮編,桌球手的人才培養必然是萎縮的;
除此之外,國乒長盛不衰靠的是海量的陪練和比較公平的選拔制度。
現在,陪練賺的太少,被當成耗材扔掉還要粉飾太平;
選拔制度更是扯蛋,明面上仍然是隊內選拔,實際跟麥琳一樣,透過某種手段去孤立李行亮。
這種一言堂的隊伍,誰還願意全身心付出?
再往桌球商業化的方向看。
任何的運動,非誠信互刷的有來有往才是好看的,單方面屠殺基本上都是讓人犯困的——比如籃球比賽,一場上來就輸58分的比賽,有啥值得從頭做到尾看的?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桌球因為球台面積不夠大,球比較小,而且球速太快且觀眾席距離太遠,天然就不好推廣。
饒是盈利的T聯賽,每場平均觀眾也不過是千人上下。
有觀看桌球比賽經驗的人大機率也會承認,回合越少越無聊,名局都是長時間的相持打出來的——且桌球還不能像網球一樣,發球靠ACE來吸引人。
一局比賽,如果全程一拍結束,票大機率是賣不出去的。
國際桌總的改革方向,無論是禁止遮擋發球,還是膠水規則,還是讓球改大,主要原則就一個:
盡可能地削弱桌球的發球隱蔽性,避免接發球的人因為錯判桌球的旋轉和落點而在不舒服的區域用無法應對的方法接球,使得比賽更註重多回合的對抗。
打球有了觀賞性,觀眾才願意因為桌球比賽本身的魅力,而非某些人造的明星球手買票。
功利角度出發,勝之不武起碼是個勝;
從運動永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幹凈人、打幹凈球,不僅僅是為了眼前的金牌,也同樣是一種做人的態度。
曾經的中國國家桌球隊,
除了贏之外,還要贏得漂亮,贏得堂堂正正,贏得大家都服氣。
然而,
從現在的趨勢來看,贏已經是勉強,完了還有大量"dirty"或者"illegal serve"的質疑。
等未來,
給你鷹眼上強度了,
怕不更是全世界的貼臉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