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還真挺想回答一下的,因為特別喜歡他的技戰術,所以看他比賽訓練視訊非常多,包括了各個時間段都仔細看過。不過絕對不是專業角度而是業余票友。
1. 網球策略選擇的結果
就拿這次澳網對陣費德勒的比賽來看,只要德約扛住了費德勒的幾板加速進攻,進入中低節奏的底線控制階段,這時候球速遠不如費德勒進攻的時候快,但是難以招架的反而是費德勒,幾個調動之後局面就完全導向德約,年輕的打年老的球員通常是加速加力,利用更快的反應速度和身體素質力圖沖垮對手,也就是亂拳打死老師傅,比如提姆今年對納達爾和德約都是這樣幹的(一次成功了,一次差一點成功了)。喬科維奇早年也是這樣的,大約07-09年?面對費德勒基本就是和費德勒對轟,打球比較釋放不過失誤也比現在多,並不是今天看到的樣子,後來發現對轟和轟不過費德勒,轟不死納達爾,不甘萬年老三,在打法上就戰略性的選擇了減少進攻,利用控制積累優勢,再獲得機會。
也就是說,德約可以放開了掄,但是他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比賽,因此他降低節奏延長拍數,一方面對於自己每一拍的出球速度要求會降低,另一方面對於深度的要求增加(又慢又淺是送人機會),因此他現在(11年之後)失誤少,球深度好。
2. 性格變化
他年輕時候性格還是比較急躁的,童年就目睹了家園讓美國人轟炸,後來長期離家在外學網球,性格裏面就不像納達爾那樣一直就很剛毅穩定(納達爾所有的網球學習都是跟著叔叔在家鄉馬洛卡),成為職業選手之後也是起起伏伏很久,長期的升升降降不穩定對他是一種很好的磨煉,大破大立之後性格反而就變的更加穩定了,更關鍵的是更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發泄的時候也不會強行憋著,不過發泄之後(比如摔球拍)往往還是可以保持正常狀態,甚至更好更穩定。。。
2010年被一個塞爾維亞的營養學家在電視上發現德約也許是麩質過敏體質(看電視診斷,也夠強的了),後來加入德約團隊之後幫助他改變飲食,後來就是2011年的爆發,這個大家都知道了,不過那次我想對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影響,那次一個來自他完全陌生領域的人竟然「拯救」了他的網球,這種對他心靈的沖擊導致他有一種輕信他人的成分(我自己主觀猜測的),後來的信什麽冥想大師(盡管後來發現冥想大師這個不是很靠譜)也有類似的影子。如果有人對德約說,你幹啥幹啥就會贏得比賽,然後弄出一種高深莫測的理論,我想他多半是會信的,後來德約說他想象那些歡呼聲是給自己的而不是費德勒,我是真的信他能做到,因此越是關鍵的時候,德約反而越大心臟,他的這種還和納達爾的那種不太一樣,納達爾是那種「我擦,對方破發點了,不怕莫慌,看我集中註意力幹死他!」,德約是那種「我擦,對方破發點了,莫慌,你看大家在為我歡呼!看我發一個好球然後和他磨!只要我不失誤那就一定會贏的!」。這種心態下,簡直穩如老狗。
3. 身體原因
德約爆發力很好跑得快,對德約放小球風險大,因此只能底線和他周旋,而這就是他希望的,同時瘦長柔韌性好,場地覆蓋面很大,很難讓他失位,如果經常失位了那肯定也就不穩定了;
4. 技術+球拍原因
他的揮拍長度很大,加速距離很長,每次揮拍的一致性很好,這也是球深度穩定的原因之一,反手是手感天賦俱佳,正手是3/4西方(也就是介於半西方和西方),想要旋轉也比較容易,自由度更高手腕關節相對比較穩定,自由度低的肘關節被利用的更多,因此出球也穩定。
德約的球拍是那種典型的重型去極性球拍,靜態品質和揮重都很大(揮重在他巔峰時候是370,現在是360,降低一點保護胳膊肘),去極性就是球拍的品質分布更加靠近中心而不是兩端,這種球拍就是非常偏向穩定控制的型別,再結合他的技術,簡直就是底線機器,極性的代表就是費納,這樣的球拍出球更加犀利,拍頭容易加速,旋轉更好,穩定性不如去極性的球拍。
另外我猜測德約在早年的時候(07-09年)球拍沒有這樣重,那個時候他節奏很快,高壓球相當不錯,後來加重應該是為了適應他降速控制的打法,不過高壓網前等需要快速反應的部份就被犧牲了一些了,他的小球就很不錯,手感是很好的。
總之,德約在費納之外又走出了一條通往頂峰的路線,對於網球的進步推動同樣是巨大的。
根據隨想隨寫了一下,也不是很嚴謹,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