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三大訊息:美大選一夜逆轉;俄羅斯不用打了?以總理或直接下台

2024-04-19體育

第一件事,據環球網援引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一名高級助手透露,歐巴馬「一直」擔心拜登會在與川普的總統大選中失利,他已準備好在幾個關鍵州的選舉中與他的前副總統拜登共渡難關。【每日野獸】稱,與上次選舉相比,這將是一個重大變化,當時歐巴馬在一旁提供支持和認可,但很少與拜登共同參加競選活動。【紐約時報】稱,隨著大選臨近,拜登定期與歐巴馬通電話,而歐巴馬自己也在聯系白宮幕僚長齊恩茨和拜登競選團隊的高級助手,以轉達建議。

美國總統大選全國演講行程即將在下個月拉開帷幕,屆時兩黨候選人將親身前往美國各個州舉辦活動拉票。回顧上一屆選舉,美媒稱按照慣例現總統通常比挑戰者更具有優勢地位,但支持拜登的民主黨競選委員會在「宣傳」上投資了高達數億美元,成為這位總統翻盤勝選的關鍵原因。當時美國面臨新冠疫情、佛洛伊德事件抗議等各種混亂,民主黨人就「無限放大」了社會矛盾,激起更多人不滿並投票將川普趕下台。而這屆大選民主黨仍然很看重宣傳,準備了充足的競選資金和人脈。

美聯社則稱,拜登的民調數位持續低迷,且因其81歲的年齡而備受質疑。在此背景下,歐巴馬、柯林頓將與拜登同台是一次戲劇性的力量展示,旨在團結民主黨的忠實選民,確保拜登連任。報道稱,這種團結的表現與川普孤立於其他共和黨高層形成鮮明對比。報道稱,歐巴馬在與拜登談論2024年總統大選時變得「興致勃勃」,他向拜登表達了他的擔憂,即川普是一個比許多民主黨人意識到的更強大的對手,理由是川普擁有高度忠誠的支持者、美國兩極分化嚴重以及保守派媒體對他的支持。

【紐約時報】提到,2015年,當時任副總統拜登考慮競選總統時,歐巴馬溫和地建議他現在還不是時候。在與歐巴馬討論後,拜登結束競爭,讓位給希拉蕊·柯林頓,時任總統歐巴馬認為希拉蕊是更強有力的候選人。這一決定導致拜登的一些助手滋生了對歐巴馬的不信任和怨恨。他們中的一些人現在仍在白宮工作,他們認為歐巴馬和他的顧問們排擠拜登,並認為拜登本可以改變歷史行程,即在2016年擊敗川普。

據悉,拜登出席紐約一場籌款活動,歐巴馬、拜登以及前任總統柯林頓將同台。報道稱,公開露面可能是歐巴馬對拜登持續數月支援的開始。而就在同一天,拜登的對手川普也將在紐約出席一場活動——因公殉職的紐約警察強納生·迪勒的追悼會。有媒體評價稱,當拜登在上流社會參加活動時,川普則參加犧牲警察的追悼會,兩人雖同在紐約,但卻做著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在川普還沒有踏入政壇之前,歐巴馬是美國最當紅的政治明星,因為他的膚色,所以他獲得了很多非洲裔黑人選民的支持。歐巴馬肯定不是執政能力最強的總統,但他絕對是美國有史以來演講口才數一數二的總統。所以他這次跳出來,能給拜登所帶來的兩大優勢就是:黑人身份以及演講口才。非洲裔黑人在美國總人口裏面的占比大概是13%,和白人的比例是1比6。看上去差距很大,但從日常感官上來說,可不是這樣的。因為黑人愛折騰,愛發聲,特別的活躍。

年輕選民並不是民主黨選舉聯盟中正在崩潰的唯一支柱。根據康奈爾大學的民意調查,拜登目前只贏得63%的黑人選民的支持,遠低於他在2020年贏得的87%。四年前,他以2比1的比例贏得拉美裔選民的選票,現在在這個群體中,他落後於川普。拜登在巴以沖突中對以色列的立場使他在穆斯林和阿拉伯選民中的支持率下降,尤其是在必須獲勝的密西根州。根據最新民調,總體而言,拜登在非白人美國人中對川普的優勢已從2020年的近50個百分點縮小到12個百分點。

第二件事,據觀察者網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道,眼看600億美元援烏資金在美國國會擱淺數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繼此前表示彈藥不足的烏軍可能不得不撤退後,又向美國國會發出最新警告。澤連斯基在United24(烏當局發起的籌款平台)視訊會議上表示:「有必要明確告訴美國國會,如果國會不幫助烏克蘭,烏克蘭就會輸掉這場戰爭」,「如果烏克蘭戰敗,其他國家也會遭到襲擊。」

澤連斯基再次喊話美國國會討要援助。他呼籲,只有切實的援助才能阻止無人機和攔截飛彈,「我們期待著這種援助」。他補充道,「在此關鍵時刻,美國國會必須做出必要決定,強化美國的盟友」。據此前報道,美國參議院2月透過涉烏克蘭和以色列的軍援法案,總額達953億美元,其中包含向烏提供600億美元援助,但法案在眾議院擱淺,此後澤連斯基多次敦促美國國會盡快透過相關法案。

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束後,俄軍進一步加強攻勢。缺少裝備的烏軍,只能在前線苦苦支撐。而且,澤連斯基不得不承認,俄羅斯對烏克蘭能源基礎設施的攻擊取得了成功,給烏克蘭民眾和城市造成了巨大影響。顯然,烏克蘭急需美西方的援助「補血」,同時在他們的幫助下,建立起更強大的防空系統。然而,美國的對烏軍援卻遲遲不能到位。不管是直接喊話,還是暗示,美國國會始終不願意在對烏軍援問題上松口。

第三件事,近幾周,臺拉維夫、耶路撒冷、海法、貝爾謝巴等地多次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集會,矛頭直指總理內塔尼亞胡。示威者高呼「內塔尼亞胡下台」,要求立即結束加薩走廊戰事、救回所有被扣押人員,提前舉行原定於2026年的議會選舉。頻繁爆發的反政府集會,是以色列當前社會不斷撕裂的「縮影」。內塔尼亞胡2022年12月出任總理以來,他領導的極右翼政府致力推動司法改革,相關措施包括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否決最高法院決定、賦予政府在任命法官方面更大權力等。上述措施公布後立即觸發國內大規模抗議浪潮。

2023年10月7日爆發的新一輪巴以沖突已經持續半年,外溢效應在中東多地凸顯。以色列軍方稱同時在「七條戰線」作戰,可謂內憂外困。「戰爭狀態」延宕之下,以色列國內危機持續積聚。以色列當前面臨「七條戰線」威脅,除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巴勒史坦抵抗組織的威脅外,北部有黎巴嫩、敘利亞境內武裝組織,東南有葉門胡塞武裝,東部還面臨伊朗以及伊拉克境內武裝組織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