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德甲,其實也有過外援限制政策,CM0304足球經理遊戲裏面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對於非歐盟球員,會限定在5個以下。
也就是說你要引進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球員,球隊裏不能超過5個。當然雙國籍的除外,如果你擁有德國、義大利等歐盟國籍,那就可以不算裏面。
這個規定,遭到了許多俱樂部的反對。隨著足壇全球化的發展,這個限制政策也失去了他的作用。
最主要的是雙重國籍的球員越來越多,比如像迪巴拉這種,既有阿根廷血統又要波蘭等歐洲血統的,就沒有限制,光靠限制政策也起不到太大的約束作用。
很多球員也不再是單純的非歐盟國籍,要是父母一輩有一個是歐洲、一個是其它國家的,並且從小跟隨父母在歐洲生活,即使他出生在南美洲,實際意義上也不算是非歐盟球員了,會比較歐化。
另外就是這個政策也失去了「保護德國年輕球員」的初衷。限制外援政策,歸根結底就是怕國外的球員來德國太多,擠占了年輕球員的發展空間,意圖是這個。
但是正如我剛才所說,隨著雙國籍球員的增多,很多南美、非洲的球員也可以在歐洲踢球,不占據名額,要是他們踢得好,不排除以後會有歸化的可能。
比如阿薩莫阿,他之前就是在加納,後來歸化到了德國,成了德國隊的隊員,毫無疑問這樣能夠更能促進人才的發展融合。
如果要搞限制,那麽這樣可能就會失去許多人才,那些想要為德國踢球的無法效力,後面會去別的國家隊。
所以後面德國足協也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在2006年的時候取消了外籍球員的限制政策,以後再也不限制外籍球員了,而是改為2+2、3+3或者4+4的政策。
這個所謂的2+2還有4+4,主要是指球隊裏面的青年球員數量要占多少,還有就是自己青年隊培養的球員數量有沒有達標。
打個比方,拜仁青年隊有個16歲的阿根廷少年在球隊踢球。即使他沒有歐盟國籍,但是由於他是俱樂部培養的,那麽之後他也有參加比賽的機會,註冊的時候也會開放綠燈。
到時候也可以算做達到了政策的規定。
這些政策的不斷改變,讓德國足球也呈現了一段時間的輝煌,2006年之後人才井噴,然後2014年德國世界杯奪冠,也是青訓方面發展有效的成果展現。
至於後面德國足球為什麽衰落,那又是另外一段復雜的故事了,涉及技戰術還有人員管理方面的問題,與培養的體系存在莫大關系。
扯了這麽多題外話,可以講一下德甲對什麽型別還有國籍的球員比較吸引了。從阿薩莫阿的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德甲跟法甲、義甲等地方是差不多的,比較容易吸引來自「第二、第三世界經濟體國家」的足球運動員。
就是那些不怎麽富裕,想要尋求發展,找不到機會的,他們就比較適合來德甲踢球。
比如埃爾伯,當年他來德國踢球,就是看中了這邊的環境。一開始埃爾伯是想去義甲的,結果AC米蘭等俱樂部不要他,在球隊找不到位置,結果他就租借去了瑞士隊草蜢隊踢了幾年球。
後來洽談合約時,史圖加特這邊搶先入手,透過各種待遇還有主力的條件讓埃爾伯來德國踢球。說球隊我們還有博比奇、巴拉科夫,很厲害的,你來球隊大有希望。
一番忽悠之後,埃爾伯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上了賊船,踏上了德國的舞台。
對了,在這裏我額外講一下德國生活的特點。談到球員加盟哪個國家聯賽,天氣、氣候還有環境也是至關重要。
對於南美、非洲的球員來說,他們比較偏愛氣候適中的法國、西班牙等地方,英國那邊天氣比較差,經常陰雨綿綿,對於喜歡溫暖陽光的人來講會很不適應。
吃的方面,英國那邊也比較簡單。雖然現在好些了,但是早些年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吃的方面花樣不太豐富。
安切洛蒂自傳裏就談到這個趣事,說在英國執教,可害慘我了。我這麽愛吃,在倫敦找不到啥好吃的,還是懷念在帕爾馬時期的火腿,在義大利吃東西就比較舒服。
德國這邊,相對來講生活品質和狀態比較高,人們的生活也比較嚴謹樸實,沒那麽多復雜的事情。
聖塔克魯茲當年選擇加盟拜仁,也有這方面因素,當時拜仁也許諾會給他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讓他踢球能踢得開心,家庭生活也不會受影響。
一般性格比較穩,註重安靜生活,不喜歡花天酒地的,來德國踢球會比較舒適,這邊的環境也比較適合這類球員加盟。
像東歐、南歐這類球員在德國踢球就比較多,也跟這因素有關。
現在的話,我感覺德甲對於巴西、阿根廷等球員的吸重力也很頻繁了。從2010年之後,就有許多南美球員在這裏踢球,費爾米諾等人也在這裏茁壯成長,慢慢成為世界級的球星。
總之在德甲踢球還是挺不錯的,他也是球員的一個選擇,考慮氣候、飲食、環境等方面因素,覺得不錯也會選擇在這地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