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報】4月23日文章,原題:為什麽美國學生需要回到中國 疫情使美中學術交流銳減。美中交流已成為美國國內政治辯論的一個議題,反映出雙邊關系的緊張加劇。這一趨勢將阻礙美國準確分析中國和制定有效對華政策的能力。
因此,美國決策者必須推動恢復美中高等教育交流。新一代的「中國通」——訓練有素、具有中國經驗的專家——對於應對安全和經濟挑戰至關重要。現在對這些計畫進行投資,未來才有可能制定更好的對華政策。
去年11月,中國領導人在舊金山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宣布,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雙邊關系影響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熱情。但是,關系緊張不應意味著忽視美國保持文化理解、語言技能和第一手經驗的需要。在中國留學讓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在與中國學生的交談中,他們告訴我們,10年前,他們中的許多人會選擇在美國攻讀研究生。現在,大多數人都想在國內一流大學讀博士。這樣的當面交談有助於表明,對美中關系看法的變化也影響到了中國大學生。
在北京,堵車時與出租車司機的交談也給人留下良好印象。去爵士樂酒吧的路上,一名司機很想知道我們從哪裏來,為什麽來中國。到達目的地時,他送給我們一本北京旅遊指南。諸如此類的經歷屢見不鮮。
我們在中國期間,雙邊關系持續緊張,例如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前往台灣地區激怒了中國大陸。但是,中國人的熱情和好客並沒有改變。
美國國會和政策制定者不應剝奪年輕學生出國留學的機會,而應投資培養下一代美中事務專家,為國家利益服務。
首先是恢復過去的計畫,如中國內地和香港富布萊特計畫。自1979年首次交流以來,截至2016年,約有3500名美國人透過該計畫被派往中國學習、研究和任教。
繼續投資與美國機構相關的新計畫非常重要。美中合作計畫——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美中文化研究中心、昆山杜克大學和上海紐約大學——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與美國院校相聯的計畫,與其他國際學位計畫一起為加強合作提供了機會。
美國院校不僅應提供一學期或一年的計畫,還應在其課程中納入前往中國遊學和學習語言的計畫。最近,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30名學生恢復了「中國行」傳統。這是為期一周的旅行,讓學生獲得對中國的第一手了解。
但是,這些計畫和機會面臨壓力,不僅因為人數不足,還有民意調查所反映出的負面態度。美國學生及其家長在選擇出國留學時,對個人自由、私密和安全的擔憂是合理的。但是,在兩國領導人會晤和中國自身利益的推動下,現在應該是美國人行動起來的最合適時期之一。
美國學生需要回到中國。美國政策制定者可以透過增加機會和資金來幫助他們。無論政策制定者在對華政策上意見是否一致,他們都應同意,除非美國人對中國有更好的了解,否則美國就無法有效地與中國打交道。為了實作這一目標,花點錢和冒點風險是值得的。(作者貝利·強森等,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