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WTT 中國大滿貫票價引熱議,部份票價貴過熱門演唱會,該票價是否合理?如何評價「票價飯圈化」現象?

2024-08-27體育

WTT這個賽事最大的問題,

只肥了賽事承辦方和黃牛以及背後的利益集團,其他相關人士分不到任何東西。

我先先來看上賽季的WTT獎金分配制度:

劉國梁想打造的宇宙第一賽事,大滿貫賽事,總獎金池有200萬美金,最少的支線系列賽獎金池是2萬美金,看起來很多:

實際上,

分配到各選手的手上,也就剩下了這麽多:

看起來挺多的?

但算上報名費、團隊、交通和醫療,絕大多數沒有體系支撐的桌球手都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狀態。

這是制約桌球職業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而且,

這筆獎金收入還僅是理論上的。

從事實來看,WTT賽事存在的大量拖欠獎金的行為。

這是今年四月的新聞,奈及利亞名將阿魯納炮轟WTT,稱自己因突發疾病臨時退賽,WTT不僅拒絕他的理由和申訴,堅持給予重罰,不僅兩項積分被清零,幾乎罰掉了他全年的獎金。

最可悲的是,他聲稱參加過的幾場比賽所得獎金至今未發放,令他憤怒不已。

更誇張的是,

這個申訴居然得到了相當一部份人的響應,可見不是個例。

從今年事實的情況來看,今年的新加坡和沙烏地大滿貫,獎金池總額減少了20%,說明在WTT推廣的過程中,贊助商、門票收入、轉播收入和周邊產品並不足以支撐起WTT的設想,由其主導的WTT體系仍然只能依托中國市場的輸血來勉強存活。

根據實操,

為了推廣WTT商業系列賽,在承辦過程中無需墊付任何的成本,收入的主要來源除了上述提到的還有政府補貼和落地方的簽字費,作為交易,營運和票務均是他們說了算。

這其實就是國乒為什麽要炒CP、搞粉圈的根本邏輯——這賣票賣的還是盲盒,那可不得賣給粉圈的人?

肥的不是WTT或者說國乒以及參賽選手,而是背後的利益操縱方。

最要命的是,

既然需要推廣WTT,自然的,處於同位競爭態的乒超聯賽資源就會被擠壓,賽程就會被壓縮。

所以,

用乒超的犧牲換取WTT的虛假繁榮,到底值不值。

從長遠來說,是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