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的目的是什麽?
這是一個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從中國足球界已有的歸化案例來看:
提升國足水平是假,托底國足下限都能算作是意外之喜,歸根結底是為了經濟利益。
上一波歸化,由恒大主導,裏皮父子作為主要的操盤手,歸化了五名無血緣關系的巴西球員艾克森、費南多、洛國富、高拉特和阿蘭。
僅僅2019年一年,恒大為艾克森、高拉特、阿蘭、洛國富、費南多等五名球員的歸化支付的轉會費、薪資及安家費高達8.7億。
參與歸化的經紀人是前中國隊總教練裏皮的兒子大衛·裏皮。在這場由裏皮提議的事先張揚的歸化浪潮中,小裏皮透過運作5個歸化以及某些中方球員的轉會(續約)來抽取傭金和抽取個別球員一部份的薪水賺了超過5000萬元。
在恒大清盤之後,
這筆負債最終有落在了誰的頭上?
那些申請恢復原籍的運動員,其造成的損失和流失的外匯又由誰來擔責?
歸化不算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亞洲最早的歸化可以追溯到拉莫斯·琉偉:
這個案例其實為歸化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板:
歸化的根基是文化認同感。
靠錢買來的,最終也是能是僱用兵。
1977年,拉莫斯·琉偉來到日本。四年後,遭遇了車禍,在康復過程中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太太的清水初音,開始學習日語,並於三年後完婚。
1988年,拉莫斯·琉偉申請日本國籍。為了確保過程的順利,不喜歡文身的拉莫斯·琉偉將疼痛獻給了上帝,左肩上留下了日本國旗 和一只展翅高飛的雄鷹;
7年後,【聖保羅頁報】采訪拉莫斯·琉偉,後者已經此間樂,不思巴西了。
之後,卡達在選擇大規模歸化時,除了每年考察不同年齡段非洲和中東地區在語言和地緣文化上更接近卡達本土文化的青少年球員,除了球技的進修之後,還要著重培養對卡達這個國家的歸屬感、文化的認同感,這樣培養出來的球員才會為卡達而非金錢征戰。
比如卡達的當家前鋒,出生於坦尚尼亞,八歲來到卡達加盟當地的球會艾馬希亞之後就一直在卡達當地生活和學習,在被問及是否會去歐洲時,阿菲夫就明確地表示:
每個球員都想在歐洲踢球。如果我有機會踢球,我會想立刻去。但這不僅僅是關於阿克拉姆一個人,而是關乎我的國家,這是我的首要任務。非血緣歸化的難度就在於此,要想讓一個人具有文化認同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成年思維模式定型之後在一個國家生活幾年就能改變的。
因此,更多代表隊會選擇血緣歸化。
比如承認雙國籍的印尼隊,就在歐洲大肆搜羅具有印尼血統的歐洲青訓球員,如入選過荷蘭U19、目前效力於狼隊的賈斯汀·胡布納,就已經代表印尼國家對參加了亞洲杯的比賽。
血緣歸化對於中國來說相對是一條可行性比較高的路徑,畢竟在亞洲杯上發揮比較亮眼的蔣光太和此前因為紀律問題被開除出隊伍的李可都屬於血緣歸化。
然而,
血緣歸化對於我們這樣不承認雙重國籍且足球水平積貧積弱的國家隊而言,難度在於:
即便有合適的物件,
經費誰出?
總局沒這麽多錢,我也不想看到又一家恒大來綁架中國足球。
所以,
原則上來說,我並不反對歸化。
但從實際操作的情況來看,
目前的中國足球突然尚不具備無論是血緣歸化還是繼續擴大非血緣歸化規模的環境。
故而,
除了主動來投的運動員之外,
我不認為中國足球目前應該重新開機系統性地歸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