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訓營中國這邊一直是有在做的,相信經常關註中國足球的球迷都能知道根寶足球基地、魯能泰山學校等地方,他們為中國足球培養了大量的足球人才。
如果過於偏激,說中國搞不出青訓營,這樣的言辭也有點不太客觀,有點忽視了中國足協以及行業人士多年的努力。
曾經踢野球,我也遇到過不少退休後的足球運動員,談起中國青訓的問題,他們也是比較中肯地提出了自己意見,還存在哪些局限。
最大的問題是體教結合不夠好,這塊國內做得相對而言比較薄弱,與國外相比沒有形成體系,體育局、教育局由於利益和管理層面的問題,始終無法把足球和教育這塊給銜接起來。
當足球和教育這塊無法形成合力時,中國足球的人才培養、青訓就會搞得不好,而且也會大大降低家長送孩子踢球的積極性,導致足球人口的基數始終提不上來。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論?這就要從足球行業本身的特點講起了。
眾所周知,足球運動是競技體育淘汰率比較高的計畫,成才率很低。不管是英國、南韓還是其他地方,許多人能踢上職業足球的微乎其微。100個人裏面能有幾個踢上職業足球的就算不錯了,絕大部份的人青訓過程中都要被刷下來。
既然如此,當這些球員無法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要是培養過程中無法踢球,接下來該怎麽辦呢?
只能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繼續讀書,提升學歷,在學業上有所進步,以後好去社會上就業,能有立足之地;二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多學點相關技能類的知識,能找到好工作。
要是對足球感興趣的,也可以學習跟足球相關的知識,以後去當教練、解說員、編輯、記者等工作,在足球領域內繼續打拼。
這兩個方向,會是被淘汰下來的青訓球員出路,也是他們邁向人生新的開始。
在國外,許多青訓營這點是做得很到位的。像巴莎拉瑪西亞青訓營的亞馬爾,他在歐洲杯期間還要繼續讀書完成課程,除了踢球也不能落下功課,這會是他們得主要任務。
不管亞馬爾是不是巨星,已經能夠踢上職業足球,繼續讀書的事情也不能耽誤。
國外培養足球運動員的時候,很早就意識到了體教結合不能缺失的問題。誠然能踢上足球,當上職業運動員是好事,但是一大堆踢不了球的孩子該怎麽辦呢?總不能踢不了球就讓他們回家啃老,沒有工作可以幹吧?
因此讀書學習這塊,會是青訓球員必不可少的任務,每個人都不能放棄學習。
除了踢球,運動員也得吸取文化知識,以後能有多個出路,避免踢不了球無法生存的問題。
然而國內的青訓營呢?很明顯現在有這理念、意識的並不多,之前培養球員的時候,往往都是很片面地單獨去看問題。
足球運動員訓練就是只能踢球,其他什麽都不能幹;很多孩子參加足球培訓,之後就不讀書了,也不管後面的學習到底如何。
你要是能踢出來就好,踢不出來就沒人管你,讓你在社會上閑蕩。
這就造成了什麽問題?許多非知名運動員生存保障缺失的困擾。踢不了球,他們不知道幹什麽,不會讀書、沒有工作技能,在社會上成了無用之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足球運動員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這也造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風氣,就是足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
踢得好的很有錢,踢得不好的每個月幾千塊還到處欠薪,底層的球員連日子都沒辦法過,只好行賄、受賄和賭球,來維持生計。
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其實本質上就是體教結合這塊的問題一直沒有處理好,培養球員從來沒有考慮這些球員踢不上球以後的生存問題。
球員也是人,他們也要吃飯、睡覺,也需要錢生活。踢不了球了,這些球員又沒有就業和從事其它行業工作的能力,這就使得許多球員離開足壇後日子過得非常慘。
甚至有些不乏走向犯罪的道路來維持生活。
可以這麽說,不解決體教結合,運動員的讀書學習問題,足球很難發展起來。教育必須跟足球聯系在一塊,緊密合作,才能讓足球青訓這塊做得更好。
一邊學習,一邊踢球,同時足球運動員也有繼續讀書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這樣足球人口就能提升上去。
到時候家長看到這情況,也覺得放心。孩子踢球讓他踢,踢不了我們繼續讀書,以後找工作也不愁,那時候足球的人才選拔也會飛速增長。
這些問題,中國近些年來都在逐步改善,從大學新增足球專業開始,已經逐步在推進教育還有足球的融合。
看到國家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並且逐步改變,我覺得中國足球未來還是很有希望。至少有人正在幹正確的事,慢慢地在進行發展。
只要道路方向是對的,堅持下去,到最後就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