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局勢一夜變天,尹錫悅最後關頭的「認輸」,讓美國這邊也長舒了一口氣。
南韓這次的緊急戒嚴風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暫時落下了帷幕。然而,南韓總統尹錫悅下令戒嚴的這6個小時,已經把南韓內部的裂痕展露無疑。
但局勢終歸沒有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對於一般的南韓民眾來說,這已經是比較好的結果。事實上,長舒一口氣的不止是南韓人,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是如此。站在拜登政府的視角來看,尹錫悅這次差點給他們闖下一個大禍。
在獲悉了尹錫悅解除戒嚴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第一時間出面,認為南韓領導人已經改變了最初的想法,並允許南韓國民議會進行投票,美方很欣慰後者受到了尊重。美方強調,美韓同盟的基礎是民主,他們將繼續關註事態發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對解除戒嚴的做法表示歡迎,並提到希望南韓能用法治與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內的政治分歧。同樣的,他也談到了美韓同盟,並認為該同盟基於「民主和法治」的共同原則。
不難發現,美國高層的態度是支持解除戒嚴,並不忘用「民主」「法治」這些詞敲打南韓。美方提到美韓同盟的意思很清楚,如果尹錫悅做不到「民主」「法治」,美方對他的態度是可能有變的。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帕特爾已經攤牌,稱美韓關系的核心不是具體的拜登和尹錫悅政府,而是兩國間更廣泛的戰略夥伴關系。換而言之,尹錫悅到底在不在台上,在美方眼雷根本不重要。
事實上,在南韓緊急戒嚴後,拜登政府的「印太沙皇」坎貝爾就緊急出面,強調了美方「嚴重關切」的態度。在南韓媒體看來,美方口中的「關切」,已經說明了美方對戒嚴的負面態度。
美方的反應如此強烈,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半島局勢。
在南韓局勢有變後,美國國防部立即出面,強調駐韓美軍的態勢沒有變化。駐韓美軍是防誰的,答案不言而喻。曾擔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北韓事務主任的西德尼·塞勒更是公開強調,不排除北韓利用該局勢的可能性,因此應該對北方繼續保持監視。
要知道,如今的半島局勢已經是火藥桶,南韓這邊出了這麽大的事情,確實有產生連鎖反應的可能性。如果北韓判斷,現在是一舉解決半島問題的機會,局勢就有可能出現爆炸性的變化。不難想象,在南韓戒嚴的6個小時中,駐韓美軍以及那些駐紮在南北韓邊境的部隊,同樣是高度警惕的。
其二就要聯系美國整體的戰略布局來看了。對於美國來說,南韓除了是遏制北韓等國的橋頭堡,還是他們在半島地區打造的「民主樣板」,用來展示自己的所謂制度優勢。雖然南韓的實際情況大家都清楚,但至少從表面上來看,一些時候還是顯得「光鮮亮麗」。
然而,尹錫悅時隔45年再次宣布戒嚴的舉措,讓所有人都看到,南韓還是那個南韓。上一次宣布戒嚴的時候,還是1979年10月26日,南韓前總統樸正熙遇刺身亡。那一次的戒嚴一直持續到了1981年的1月24日。
要知道,南韓是有軍政府歷史的,樸正熙、全鬥煥都給這個國家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尹錫悅這次做的事情,勢必會撥動南韓人最敏感的心弦之一,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而作為美國重點培養的盟友,南韓爆發的亂象,自然也會讓美國臉上無光。因為美國所謂的「民主和法治」,並沒有對這個國家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此外,這件事情還有一個細節可能會引發美方的不滿,那就是在宣布戒嚴之前,尹錫悅並沒有通知美方。這就會給美國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進而讓拜登政府對尹錫悅產生更多負面態度。
不過,結合種種跡象來看,尹錫悅宣布戒嚴很可能也是臨時起意,因為南韓國會針對他夫人金建希的調查正在越來越深入,政治對手李在明之前又被判無罪,尹錫悅本人的施政好評率已經跌破2成,差評率超過了7成。
可以說,尹錫悅手上已經沒有幾張可用的牌了。在這之中,宣布緊急戒嚴控制局勢是一個。然而從整件事情的發展來看,尹錫悅大機率壓根沒想好戒嚴後的下一步怎麽走,因此才有了一個虎頭蛇尾的結果。
隨著這樣的一出鬧劇,尹錫悅的政治生命恐怕不會剩下多少了。最新訊息顯示,南韓總統府高層已經開始集體辭職,明顯是打算從這場鬧劇中抽身。
而站在美國的角度來看,事情就這麽收場也倒是能接受的。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南韓當政的是不是尹錫悅,對美國其實並不重要。美國需要確保的,是自己在這個方向的布局,不被進一步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