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必輸的比賽?那可太多了。
2011年的達拉斯小牛。
2016年的萊斯特城。
2018年站上波士頓馬拉松起跑線的川內優輝。
![](https://img.jasve.com/2024-3/2b77def5d53ceb96c265355e83e2027c.webp)
第100回箱根驛傳的青學VS駒澤。
![](https://img.jasve.com/2024-3/a186303e98290d3dbc3885cdfb8115f1.webp)
湘北VS山王。
卡卡羅特VS弗利沙 [1] 。
無證騎士VS深海王 [2] 。
永遠都存在以弱勝強的可能性,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如果比賽只是簡單的賬面實力計算,那麽絕大多數對決,其實並無存在意義,大家開啟戰力計數器,滴一下就行:
![](https://img.jasve.com/2024-3/6140ce38edccf0dbde9a6f8ab2faaeb1.webp)
如果用冷冰冰的機率學來描述,世間其實沒有必贏,也沒有必輸的比賽。假設有一位強敵,戰勝你的機率是99%,那麽連續向他發起十次挑戰,他一次也不輸的機率會下降到90.44%。如果挑戰100次呢?或是1000次呢?
也許他會滑倒。也許他會拉肚子。也許他會因為某些原因心緒大亂。也許他也會陷入懷疑:對面的你,有沒有可能比他更強?
身為underdog,就要有underdog的覺悟。如果遇上強敵,就全力去戰鬥。如果還是贏不了,就使用十倍界王拳。如果竭盡全力後仍然敗北,就想辦法活下來,回精神時光屋修煉,讓自己變得更強。
但如果你退縮了,你的取勝機率就永遠是0%。
拋開勝負不談,和遠比自己強的選手對戰,是難得的修行機會。強敵就像標桿,可以讓你提前看到自己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基普喬格在維也納挑戰全馬破二成功後,跑進205甚至203的馬拉松選手大幅增加,世界紀錄也隨之重新整理,就是最好的例子。
說來慚愧,雖然洋洋灑灑的灌了這麽多雞湯,其實我自己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跑步愛好者,如果用比賽拿名次的標準來衡量,那麽任何一場比賽,我都是輸家。我不想說什麽「人唯一的對手是自己」之類的屁話,我可以分享的,是underdog的生存之道:
曾經的我是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型別的跑者,成績很不穩定。每逢比賽,甚至是間歇訓練的前一晚,我都會患得患失,緊張得睡不著。但最近兩年,我開始相對認真和規律的訓練。空無一人的綠道,就是我的精神時光屋,在千萬次腳掌撞擊地面後,我明白了兩件事:
1 比賽成績是由我的訓練水平決定的。即使發揮失常,成績也不會有太大波動;
2 只要繼續努力訓練,我還能變得更強。
想明白這兩點後,我不再畏懼比賽。 贏也好輸也罷,如果放棄比賽,最對不起的人,其實是努力訓練的自己。
如果你能夠穩定的完成以前無法想象的訓練,如果你能夠從容的戰勝曾經讓你畏懼的對手,意味著你的實力真正的邁上了新的台階。用一次次的戰鬥去錘煉自己吧,總有一天,你會站在群山之巔。
也許那個時候,另一個問題會湧上你的心頭:
明知必贏的比賽,還有參加的必要嗎?
參考
- ^ 這個…勉強算拳擊比賽吧…
- ^ 這個…勉強也算拳擊比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