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不是。
簡單一個反例,雪橇犬。
艾迪塔羅德雪橇比賽的賽程主要是從阿拉斯加州的安克拉治城外到諾姆(地名), 全程1868千米 。參賽的狗隊 每天要行進近200千米 ,通常是每天疾行6小時, 共進行9-14天 ,它們拉著的雪橇重量通常都在100公斤以上。
維基連結Iditarod Trail Sled Dog Race
關於雪橇犬驚人的耐力,可看這篇文章。
耐力冠軍,雪橇犬-芒果廣播網
核心數據:雪橇犬有人類2.5倍的攜氧能力、肌肉細胞內粒線體比人類多70%。
有人會說大部份動物軟腭與會厭是相互嵌鎖,那只能證明動物奔跑的時候無法吃飯,和耐力卻是沒什麽關系的。
接下來,聊下「人類是耐力之王」這種觀點的源頭和合理性:
在 兩百萬年前 ,我們祖先大腦還不發達,只能制造簡單的石器,卻已經可以大量的捕食動物。已知最早的投擲長矛是 幾十萬年前 的, 在此之前百萬年跨度上,人類究竟靠什麽捕獵,對這個問題的思索,產生了耐力跑假說。
利用耐力追死獵物的理論,被稱為Endurance running hypothesis(耐力跑假說),其依據有小汗腺發達,無毛,奔跑時可以用嘴呼吸,短腳趾,臀大肌發達、脂肪多等。
具體請看果殼相關討論:人類是善於長途奔跑的動物嗎? | 問答 | 問答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但是這個理論的弱點也是比較明顯的,這種捕獵顯然是效率極其低下的,簡直就像一場賭博,如果捕獵失敗(獵物逃脫或被其它捕獵者截胡),獵人如何生存?還有沒有剩余的體能去進行下一場狩獵?
人類最原始的狩獵方法:跑步—線上播放—優酷網,視訊高畫質線上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0NjIzNzY0.html?firsttime=0這就是相關的視訊,可以看出高溫下連續5小時的捕獵是很消耗體力和水分的,兩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沒有片中主人公手裏的金屬頭標槍,碰到獅子鬣狗的話,疲憊不堪的狀態下,生存機率堪憂啊。
另外,長時間遠距離奔跑中,如何及時找到和補充水份,也是個棘手的問題,而片中對此並未提及。
事實上,近年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遺址被發現,更多證據表明早期人類是靠伏擊狩獵的。
最新研究顯示 東非原始人善於利用地形狩獵-中國社會科學網 獵殺小型動物很可能是200萬年前人類祖先的常規行為 - 神秘的地球 科學|自然|地理|探索
在動物必經的地點,比如水源邊提前設下埋伏,利用原始石器和木頭進行殺傷,這種捕獵,耗能更少、更具有永續性。
人類發達的小汗腺、無毛等生理特點,可能確實與長期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有關,但那並不意味著花幾天幾夜去追逐累死獵物是一種常規捕獵手段。
最後,替馬平反一下。
如果將散熱、飲食、長距離訓練等各項工作都做好,馬的長距離成績也不是人類可以相比的,即使它背上不得不背著六七十公斤的負重。
前蘇聯培育過一種優良的軍馬,布瓊尼馬。
1946 年,在40℃的炎熱天氣下,舉行了200 公裏長距離耐力賽。在完成長距離耐力賽的收尾階段進行了「襲步測驗」,並進行了詳細的獸醫檢查,結果表現良好得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1950 年,舉行過一次24 小時的長途賽馬
,
公馬「紮諾斯」(6 歲)在19 小時騎乘中行進了309 公裏,
其他馬匹也表現出了優異的成績。諸多的比賽表明,布瓊尼馬具有良好的耐力。
http://www.
horsing.org/article-151
3-1.html
作為參考,人類246公裏超級馬拉松的記錄,是22小時。
總結的話,人類確實具有非常優秀的散熱能力,但是我們本身的前進演化特征並不適合長距離奔跑,畢竟人類直立行走最多也不過三四百萬年,奔跑效率上和精於此道的動物們差距很大。
如果解決睡眠問題,補充好飲食和水分,氣溫合適,我相信人類可以連續跑幾十個小時。但在相同時間段內,很多動物可以跑步-——吃飯——睡覺——發幾個小時呆,等看到人類追上來了,繼續跑。
這是一場充滿惡意的龜兔賽跑。
最後,如果大家不滿意,非要用肉身和大騾子大馬比個輸贏,那我覺得人類的散熱系統確實還是非常獨特高效的。
即使當不了「耐力之王 」, 也可以做個 「散熱之王。」
最後,聊聊人類身體構造上不適合跑動的地方,並不是奉勸大家不跑步,只是別整天拿自己和大騾子大馬比較,人家吃體育這碗飯的時間要比我們久得多。
一:小腿肚子
人類的小腿肚子就是對人類善於跑動這個命題最好的反駁。
所有善跑的動物,無論長跑短跑,小腿都是細而無肉的,這是因為小腿是跑動中擺動振幅最大的,減少其重量可以有效提高跑動效率。否則就像是綁著兩個天然的沙袋,大大影響跑動效率。
看看我這纖細的小腿
2008北京奧運的時候,南非刀鋒戰士皮斯托瑞斯曾經想參加正常人賽跑,引起爭議。反對者理由中就有一條, 碳刀鋒減少的對應體重(2.5公斤VS正常人腿的5.7公斤)讓皮斯托瑞斯可以比其他精英短跑選手擺動雙腿快9.3%。
二,脆弱的關節
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