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足球戰術,強如瓜迪歐拉、安切洛蒂他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足球場上有11名球員,特點迥異,要想捏合好他們非常不容易。
每名球員球風具有差異,也有自身的踢球習慣,如何讓球員適應,並且服務好團隊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教練你能磨合好隊伍,帶得好球隊就能贏;要是磨合不行,球員不熟悉,大機率就會輸球。
阿莫林在體育CP還有曼聯的境遇就是最好的例子。換了球隊,同樣的戰術就不靈了,不是戰術問題,而是球員發生了變化,生搬硬套是起不到效果。
同理,換在曼城瓜迪歐拉身上,他的球隊也存在這方面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常看曼城比賽,其實曼城比賽有個很隱藏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打法會喜歡從「邊中區域」的位置帶來組織進攻。
都不用截圖,光用文字形容都很明顯。
先是後衛線拿球,傳給後腰科瓦契奇、京多安等球員,來回倒腳幾次,球員間互相貼近傳幾腳球,接著球晃晃悠悠就來到了邊路,多庫、薩維尼奧或者格拉利什。
好了,開始盤帶,先帶幾步,往內切,B席插上,看準肋部的位置接應,緊接著邊路球員插上,二過一或者撞墻式配合,往禁區裏面傳,哈蘭德搶點。
打不進去?回傳,來腳遠射,或者倒腳幾下,再傳給右邊,薩維尼奧開始突破,往肋部斜插。
看了多場曼城的進攻路線,你會發現他們最喜歡打的就是「肋部斜插」,很喜歡在這個區域做文章,瓜迪歐拉也要求球員走地面,盡量往滲透的方面去進行配合。
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有傳中,還是會有的。要是哈蘭德卡住位置,也會把球傳過去,讓他去進行搶點。
這套戰術,他的優勢是在哪裏呢?是地面滲透比較立體,抓對方防守位置的要害部,能夠打出快速的空間配合,能夠抓時機去找到進攻的突破口。
之前曼城能夠獲勝,靠的會是這個體系。
然而到這個賽季,這個體系失靈了,變得不再有效,多個原因造就了這套戰術無法起到效果。先是羅德裏受傷,傳送、出球還有後插上遠射的球員沒了,失去了一個後場核心機器;
德布勞內年齡大,加上傷病也不行了,狀態起起伏伏,過往那種犀利的傳球和速度愈加少見;
格拉利什內切也不行了,受傷病影響狀態差得很,邊路缺乏突破和縱深速度,也只能外面倒來倒去;
B席、京多安都年紀偏大,都是過了30歲,整體節奏也沒辦法很快地提起來。
還有哈蘭德,依舊時靈時不靈的無球跑動還有搶點,被對手盯防以後沒有第二計劃,很少有回撤接應、串聯等場面,只會等待搶點,使得球隊的進攻體系變得異常滯澀。
不是戰術問題,也不是瓜迪歐拉無能,而是球員的能力打不了這個戰術,傷病、年齡、體能的問題,讓瓜迪歐拉原先的戰術無所發揮。
換些合適的人肯定能打好,但現狀是曼城沒有其他人可換。每場比賽替補席上,全是一堆不認識的青年隊球員,替補能換的都屈指可數,你說這種局面瓜迪歐拉能拯救曼城嗎?
當然不能,此時非彼時,曼城已經不是前幾年陣容那麽強大的狀態了,何況還失去了艾爾瓦雷斯、帕爾默等青年才俊,更是雪上加霜。
硬要說曼城打法缺陷的話,我覺得還是缺少點變化,就是球員轉型和踢法上的多樣化。之前哈蘭德的問題,已經說了很多遍,就是需要點支點、策應還有傳球接應的戰術。
新賽季頭幾場打了幾次,還不錯,後面又沒有用了。
沒有用的原因,能理解是羅德裏等人傷病的緣故,瓜迪歐拉不敢使用不熟悉的體系。可是越是不敢用,場面也會變差,到最後贏不了球。
我是覺得曼城可以在局面占優、形勢明朗的前提下,演練新打法。
原來卡佩羅帶隊的時候,就很愛這麽幹。比賽平局、落後時,用熟悉的陣容。一旦球隊大比分領先,那就換體系了,讓球員踢不同的戰術。
記得巴蒂在羅馬時,有幾場就這樣。上半場3:0領先,贏球可以了。下半場卡佩羅會換蒙特拉等人上場,來點不同的戰術體系打法,不追求進球了,就只演練新打法,看球員能不能適應。
雖然這麽做是有些委屈球員,蒙特拉就吐槽卡佩羅總是讓他替補不先發,發揮不了我的全部實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也給了球隊多個變化去進攻的套路。
萬一遇到某個對手,原先的戰術打不開,就可以采取別的方案,隨機應變改變體系,也是會有出奇制勝的效果。
還是希望瓜迪歐拉後面執教的時候,能有些預備方案。不僅只為了贏球,就是對球隊出現傷病危機時能多個別的計劃,這樣崩盤的機率就能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