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從「回憶錄」讀出老年人心願

2024-12-16社會
最近,「替老人寫回憶錄」的話題引發了許多關註。有人看到其中的商機,開設拓展課程,希望能復刻網帖中的「月入五位數」;也有人從中讀出許多老人的孤獨,發起相關的誌願計畫,希望借「回憶錄」實作部份老年人的心願。

「代寫回憶錄」受歡迎並不令人意外,畢竟「潛在使用者」中有很多已是功成名就、財富自由,希望記錄自己的「光輝歲月」以示後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更像是一種「情緒消費」,也可將其劃入「銀發經濟」的範疇,提供更為系統的養老服務。

也有人希望記錄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使其不至於消散在風中。無論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從事什麽職業、歷盡千帆還是甘於平凡,老一輩人在成長和打拼的過程中吃了很多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的苦,有些人甚至錯過了親情、友情和愛情。這些略帶酸澀的故事放在今天或許不再跌宕起伏,卻是他們無比珍貴的回憶。

透過「代寫」的形式進一步思考,為什麽這些老年人不是自己動筆,而是希望尋求年輕人的幫助?原因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復雜——一些老人不識字、或是視力衰退、手腳不便,無法長時間伏案寫作和邏輯思考,需要我們為他們搭一把手;一些老人與這個日益年輕的社會存在鴻溝,擔心自己寫不好、沒人讀,需要有年輕人作為「橋梁」,幫助他們加工潤色;還有許多的老人並不在乎「回憶錄」的形式,而是想找個人聊聊天,他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也希望有年輕人能扮演「傾聽者」的角色。

願意為自己著書立傳的終究是一小部份人,更多則是隱藏在輿論場之外,甚至成為「沈默的回憶」。今年春天,一位攝影師偶然步入老人張福青的院子,看到寫滿墻壁的一萬多字的日記與隨筆,將其拍成照片發到網上,讓許多網友認識了一個孤獨但熱愛生活的靈魂。他好奇外面的世界,他熱心村裏的事務;他的院落整潔有序,他的孩子在外務工……他將生活的瑣碎一筆一筆記錄下來,盡管可能不會有人發現、更不是所有人都感興趣。許多人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父輩的影子,孤寡老人、村落裏的留守者和城市裏的失語者,他們需要更多關註。

回憶錄、銀發力量、老去的個體和村莊……如果將這些熱點話題結合起來看,老年群體的回憶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充滿機遇的產業,還是一項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息息相關的事業,一份溫暖但沈甸甸的責任。截至2023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97億人,占總人口的21.1%,這不僅是一個龐大的數位,其中也包含著無數小小的心願。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到發展「銀發經濟」,從社群養老到誌願服務,一系列檔和專項規劃不僅對養老服務提出物質要求,也更加關註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

一本回憶錄之外,我們需要留下更多的記憶,也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有年輕的團隊跋山涉水,為老人補拍一張結婚照、全家福;有人仍然背著底片機,穿梭於社群和村口,放映獨屬那個年代的老電影;新建的老年圖書館裏開起了分享會,精神矍鑠的面孔在台上講,稚嫩的少年少女認真地聽……無論是回憶者還是記錄者,我們都應對他們抱持敬意。畢竟,安放這些歷經滄桑的回憶,也是在編織我們共同的集體記憶,守護一筆無價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