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16歲少女登1元紙幣,44年現狀如何

2024-02-26社會

2017年,揚州大學副教授淩裕平前往貴州進行考察,積極發起一系列扶貧幫困活動。他穿越險峻的山林,踏著坑窪不平的泥路,來到了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

這次行程的目的之一是實地探訪並了解「人民幣少女石奶引」的真實情況。

1978年,16歲的石奶引身穿侗族盛裝去趕集,那份青春的美麗和氣質超凡,讓她被采風的畫家侯一民迅速記錄下來。

不久,她的精致側顏被印刷在第四版一元人民幣上,成為離人民幣最近的女子。然而,這一奇妙的際遇似乎並未給她帶來太多改變。

40年後,淩裕平見到年近花甲的石奶引,不禁感嘆:「‘人民幣女孩’現在是不是缺人民幣啊!」

石奶引一家因交通不便,常年生活在貧困之中,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只有區區兩萬元,生活艱難,入不敷出。但是,她的生活狀況是否有所改變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石奶引,侗族少女,1961年出生於貴州從江縣慶雲鄉。她家中有六個孩子,三男三女,她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就承擔起了家務和照顧弟弟妹妹的重任。

寨井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到處都是生活困難的貧困戶。由於家庭人口眾多,石家連溫飽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接受教育了。

石奶引說:「我小時候家裏非常窮,連上學的錢都沒有。後來村裏開始掃盲活動,我去了聽了幾天課,才學會了認自己的名字。」

石奶引,一個天生麗質的女子,她的美麗無需過多的修飾,只需青山綠水的滋養,便能展現出她那獨特的魅力。她的柳葉眉彎彎如月,瞳孔晶瑩剔透,皮膚細膩白皙,鼻子挺拔小巧,仿佛從自然中汲取了所有的美好。

而她那一頭烏黑濃厚的長發,更是如絲般柔順光滑,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在她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種清純動人的氣息,這使她成為了十裏八村出了名的美人。

每當有人談論起她,都會忍不住贊嘆:「都是女孩子,她咋生得這般好看!」

石奶引不僅擁有一副甜美的歌喉,宛轉悠揚,動人心弦,而且她的織布技巧也令人贊嘆不已。她用家中積滿灰塵的織布機,經過一番修整,成功地令其運轉起來。

此外,她還虛心向村裏的阿婆阿嬸請教,融合成一套獨特的織布手法。侗族小姑娘通常喜歡色彩鮮艷的布料,石奶引也不例外。

她從鮮花和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親自調變染料並浸染布匹。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錯誤,石奶引終於染出了色彩鮮艷且不易褪色的布料。

石奶引憑借獨特的織布技藝,制作出越來越受歡迎的布料,每次集市上售賣,都是一搶而空。這不僅讓她掙了不少錢,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還吸引了寨子裏的其他姑娘前來拜師學藝。

然而,石奶引並未趁機斂財,她無償傳授織布技巧,只為幫助他人,她的善良和熱心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贊譽。

這個初春時節,石奶引和同寨的姑娘們一起在市場上熱鬧非凡,雖然她只是簡單地挽著絲線,但卻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她的心中充滿了對刺繡的熱愛,而她的熱情和耐心也使得她的技藝得以傳承。

在集市上閑逛的是一位備受矚目的美術家,他名叫侯一民。侯一民曾師從陳小溪,對於中國油畫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厚的功底。

他在中國美術界的地位舉足輕重,曾在建國後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1977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計劃發行第四套人民幣。

為了滿足國家對於民族特色和藝術性的要求,人民幣的設計需要包含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的元素,同時要求正面圖案必須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形象。

侯一民先生作為中國油畫領域的重要人物,自然成為此次人民幣設計的重要參與者。

作為設計小組的一員,侯一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尋找靈感,他踏上了旅途。在好友的建議下,他帶著背包,來到了風景優美、民族風情濃厚的貴州。

正當他在洛香鎮趕集日的喧囂中漫步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停下了腳步。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每個攤子前都圍滿了人,他們挑挑揀揀,討價還價,熱鬧非凡。

侯一民背著畫板,穿梭在人群中,專註地尋找著那張能讓人心動的面容。突然,他的目光被幾個穿著侗族服飾,頭戴銀飾的姑娘吸引住了,她們的笑容如同花兒一般,顯得幹凈又迷人。

侗族少女,中間一位與他四目相對,微微點頭,淺淺一笑。這一笑如同陽光明媚,直射侯一民心底深處,使他的大腦短暫空白。

「姑娘,你叫什麽名字?」侯一民激動地問。女孩有些驚訝,她第一次遇到如此直接的「搭訕」。只見她的臉頰泛起淡淡的紅暈,如同春日桃花般嬌艷欲滴,明媚又溫暖。

侯一民眼睛亮了起來,握緊拳頭,更加堅定,這便是他一直在尋找的那張臉。

"侯一民突然間冒出了一個有趣且新穎的請求,他問石奶引是否可以為她畫一幅畫。石奶引有些驚訝,但還是爽快地同意了。

侯一民拿起筆,流暢地在畫板上勾勒出石奶引的側臉。他的動作迅速而果斷,沒有半分猶豫,一氣呵成。不一會兒,一張栩栩如生的側顏畫像就呈現在眼前,其精美程度完全不遜色於現代的照片。"

石奶引的畫像,她眼眸如秋水般清澈,額寬飽滿,鼻梁挺直,嘴角掛著一絲微微的微笑。最引人註目的是她簡單但別具一格的發髻和大大的圓形耳墜。

看到自己的畫像,石奶引的眼睛閃爍著驚喜,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她用侗族語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然後拉著姐妹們離開了。

雖然被要求當眾畫像有些尷尬,但對於石奶引來說,這並不是什麽特別奇怪的事。沒過多久,她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了。

在1983年,22歲的石奶引透過相親認識了佰你村的石學海。兩人的性格相似,興趣相投,很快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結為夫妻。

婚後,他們育有一雙兒女,相互扶持,互相體貼,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石學海家庭經濟困難,兄弟姐妹眾多,糧食短缺,家中甚至連一張像樣的床都沒有。孩子出生後,夫婦倆倍感壓力。

他們深知不能讓孩子受苦,於是石奶引重新拾起織布的手藝,努力補貼家用。為了購買織布機,石奶引向熟人借錢,幸好手藝未丟,織布和刺繡掙得的錢不僅償還了織布機的費用,還賺了一些糧食錢。

自從石奶引投身手工制作,她的手從未停歇過。從裁剪、染布到刺繡,她的工作日程從早到晚,沒有片刻的休息。為了完成客人的訂單,她甚至要熬夜刺繡,讓眼睛紅腫不堪。

由於長期把手浸泡在水中,她的雙手不再光滑白皙,而是變得皸裂暗沈,滿是厚厚的繭子。冬天來臨,她的手還會生出凍瘡,又癢又疼,皮膚一片片脫落,十分恐怖。

少女時期的無憂無慮,青春與美麗的時光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的壓力和責任,讓石奶引學會了堅持,卻也失去了曾經的美麗。

石奶引,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多年默默地為家庭付出,不求報酬,不為人知。直到1987年的春天,她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4月27日,第四版人民幣發行,其中的一元人民幣采用了石奶引的側臉作為圖案。這一訊息瞬間引發了全社會的關註,各大媒體紛紛報道,競相探尋這位畫像女子的真實身份。

小山村地處偏遠,資訊閉塞,所以當人民幣新發行的訊息傳到這個山村時,已經是很久以後了。一天,鄰居家的孩子拿著新版的一元人民幣,興奮地欣賞著。

恰巧這時,石奶引路過。男孩看著手中的紙幣,又看了看石奶引,眼睛瞪得老大,突然跳起來,興奮地對石奶引說:「姐姐,這張錢上的人是你吧!」

石奶引接過紙幣一看,圖案中的人確實有些像自己,雖然已經沒有年輕時那麽美麗,但還是有七八成的相似度。然而,現在的石奶引已經不再年輕,美麗的容顏也在悄悄逝去,與畫中年輕貌美的女子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

石奶引看到這幅畫,心中湧現出一股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回憶的痕跡。她回想起了十幾年前,16歲那年,在集市上挑選絲線的時候,一個陌生男子叫住了她,為她側身畫了一幅畫像。

對普通人來說,自己的人臉能夠被印刷在紙幣上,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對石奶引而言,她卻並不希望太多人知道這件事。

盡管她心裏明白,但是對外,她一直裝傻充楞,從不承認畫中人就是她自己,只開玩笑說大家都認錯了人。甚至她的丈夫和孩子,她也沒有向他們透露過這件事情的真相。

隨著一元人民幣的廣泛使用,石奶引作為其中的侗家女形象引發了廣泛的熱議。村民們紛紛拿著新幣,與石奶引的形象反復比對,給石奶引一家帶來了不少困擾。

無奈之下,石奶引只好承認自己就是畫中人。這一訊息如同長江水,迅速傳播到了各地的村莊和城市。媒體團隊蜂擁而至,爭相采訪石奶引,這個封閉的小山村瞬間變得熱鬧起來。

村幹部決定趁熱打鐵,在村內外張貼了大量關於石奶引的海報,講述她與一元人民幣的故事,使得「一元人民幣上的侗家女」名聲大噪。

隨著更多人對未知的好奇心驅使,石奶引所在的村莊吸引了遠道而來的遊客,使得當地的旅遊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種變化為許多當地居民帶來了發家致富的機會,其中不乏因為石奶引而受益的人。

然而,石奶引本人的生活並未因此得到改善,家庭條件仍然十分艱難,人多地少的狀況使他們難以透過農業獲得足夠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在過去的16年中,石奶引及其家人一直領取著低保,被村裏認為是低保戶的代表。然而,2012年,低保戶的申請標準有所提高,這意味著只要家中有田地,且有青年勞動力者,就不再符合低保條件。

因此,石奶引的兩個子女不得不離開大山,到城市打工,很少回家。石奶引則與老伴繼續在山間生活,同時照顧孫子孫女,並耕種田地以補貼家用。

2017年,揚州大學的淩裕平教授被一元紙幣上的侗家女故事深深打動,他專程前往貴州,與56歲的石奶引相見。

經過多次研究,淩裕平教授發現,貴州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然而,石奶引家的土地很少,無法依靠種植水稻致富。

因此,淩裕平教授建議石奶引在稻田中養殖泥鰍和黃鱔,以增加額外收入。為了激發當地民眾的積極性,淩裕平教授甚至主動捐贈了泥鰍類的苗種,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試驗。

淩裕平教授設立扶貧基金,教授村民養殖知識,幫助他們在種植糧食的基礎上增加收入。石奶引一家就是受益者之一,兩年內,他們的年收入從原來的2萬增長到6萬,實作了三倍的增長,成功脫貧並奔向小康。

如今,雖然石奶引已經61歲,但她對生活的追求並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希望兒孫平安,家庭和睦。她的生活態度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