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法媒述評:對華加稅不會讓歐洲電動汽車勝出

2025-01-20社會
參考訊息網1月18日報道 法國【世界報】網站1月7日刊發記者哈羅德·蒂博撰寫的題為【對中國征收關稅不會讓歐洲成為電動汽車冠軍】的報道,編譯如下:
震驚一般都是出了機場就出現了。正是在這裏,外國遊客在載著他們前往上海、北京、廣州或深圳市中心的出租車上會註意到這些新車。VOYAH(嵐圖)、AION(埃安)、ZEEKR(極氪)、NIO(蔚來)等,這些車有著從未見過的標誌和設計,就像來到了一個新的汽車星球。然而,這個獨特的世界已經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大頭。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中國市場目前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的70%,而2022年這一比例為52%。自2024年7月開始,這些新能源汽車占中國汽車總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時它們幾乎占歐洲汽車市場的四分之一。
電動汽車的廣泛使用導致了更多充電站的安裝,這反過來又促進了電動汽車的使用。這種主導地位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強了中國的決心:它推動了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走向創新。而這幾乎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良性迴圈,也是以生態為導向的歐洲政黨所呼籲的迴圈,即轉型促進經濟發展,而不是懲罰經濟發展。
中國對電動汽車的需求現在已經確立。支持電動汽車的政治基調一直是穩定的,因為中國政府將其視為一個突破的機會。在歐洲和美國,汽車制造商躺在內燃機這個過去的功勞簿上。許多政治領導人發現很難向他們的公民推銷這種支持電動汽車的調子。一些領導人甚至對它懷有敵意,例如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川普。
至於歐盟,它此前曾承諾到2035年停止在境內銷售內燃機車型,並希望走在氣候轉型的最前沿。但它如果沒有某種形式的自我反省,將很難前進。
關於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爭論在整個2024年的大部份時間持續,直到加征關稅在2024年10月30日生效。然而,關稅不會讓歐洲成為電動汽車的冠軍。
中國現在擁有一個技術優勢:比亞迪在汽車領域擁有20年的歷史,在電池領域擁有30年的歷史。寧德時代是中國和國際各大汽車品牌的電池供應商(占全球市場的37%),從2011年開始生產汽車電池。寧德時代的創始人曾毓群自1999年以來一直從事電子產品鋰電池的工作。正是這些企業和人員在從事創新,實作了規模經濟,了解整個生產鏈的流程並清楚其中出現的技術問題。
在歐洲,超級工廠大部份仍處於計畫階段。人們不禁要問,歐洲的汽車制造商和政治領導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作為歐洲最大希望的瑞典北方伏特公司於2024年宣布破產,它所遭遇的困難凸顯了歐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編譯/劉卓)
這是2024年10月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委員會大樓。(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