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新一代載人登月火箭:長征十號

2024-08-25社會

長征十號火箭一子級動力試車成功

長征十號系列火箭,專為載人登月等重大任務設計,最近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熱身賽」——一子節火箭動力系統的地面試車。在這次試車中,發動機經歷了啟動、穩定執行到定時關閉的全過程,所有測試參數均顯示正常。這次試驗標誌著長征十號系列在系統級大型地面試驗方面的首次嘗試,對一子級增壓輸送系統與發動機的協調性、推進劑的加註流程、多發動機並聯的傳力特性以及環境適應力等關鍵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檢驗與確認。

動力系統試車是運載火箭開發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地面測試,考驗著眾多系統之間的默契配合,還有復雜的狀態和高難度的技術。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的這次動力系統試車,涉及一子級三台YF-100K發動機的同時點火,這在中國當前運載火箭研制歷程中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其地面推力高達382噸,相較於此前規模最大的試驗提升了1.6倍。這次成功的試車不僅證明了長征十號系列火箭在大型地面試驗研制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也預示著該系列火箭的研發行程已經全面提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根據未來的研發日程,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即將進行第二次一子級動力系統的試車,以對不同的工作條件進行更深入的測試。這一系列動作將為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做足功課,確保一切都能按計劃順利進行。

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的首次系統級大型地面試驗

長征十號:載人探月新利器

長征十號火箭是一款專為載人月球探測任務而開發的三級半結構新式火箭。它的高度達到92.5公尺,起飛品質約為2189噸,擁有2678噸的起飛推力。在地月轉移軌域上,它具備至少27噸的運載能力,這使得它能夠承擔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和月面著陸器的重任。除此之外,長征十號還有一種「輕裝上陣」的版本——沒有助推器,這使得它同樣適用於執行空間站的航天員和物資運輸任務。

長征十號系列火箭在未來的航天任務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將承擔起包括載人登月在內的眾多關鍵任務,並提供多樣化的構型以適應不同的需求。該系列火箭分為兩個主要型號:登月版和近地版。登月版專為執行載人登月任務而設計,它有兩種不同的構型,一種用於運送著陸器至月球軌域,另一種則負責將載人飛船送入奔月軌域。而近地版也正在積極開發兩種不同的配置,它們將專門用於支持空間站工程的後期營運和發展。這兩款火箭的主要任務是執行人員和物資的運輸任務,確保空間站能夠持續運作並滿足其需求。

長征十號近地登月版兩種構型示意圖

長征十號近地版兩種構型示意圖

長征十號系列火箭擁有5公尺的最大直徑,秉承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模組化設計理念。無論是登月版還是近地版,它們都能夠根據不同的航天任務需求,選擇相應的模組進行組合,就像搭積木一樣,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研制效率,也增加了組合的靈活性,並提高了整體的價效比。

航天長征,永續征程

「長征」不僅是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的響亮品牌,更是激勵一代代航天工作者投身於國家航天事業的不竭動力。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完美收官北鬥導航衛星的發射任務,為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部署立下汗馬功勞;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則以一次精準的發射,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車送往火星,標誌著中國航天在深空探測領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速度和新精度,開啟了行星探測的新紀元;緊接著,「胖五」再次出征,攜帶嫦娥五號實作了中國首次月球樣本的采集與返回,為中華民族的探月夢想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航天界常說:「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運載火箭是通往宇宙的橋梁,它們不僅是太空探索的起點,更決定了中國在太空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力。歷經半個世紀的磨礪,長征系列火箭以其高發射成功率,特別是近年來在技術進步上的顯著飛躍,已經在可靠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關鍵指標上躋身世界頂尖行列。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新一輪百次發射征程中,不僅發射速度大幅提升,發射品質也實作了質的飛躍。特別是新一代多型運載火箭的成功首秀,它們正逐漸成為發射任務的主角,為中國建設航天強國的夢想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支撐。

未來,新一代載人火箭將承擔起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的重任,包括環月飛行、繞月探測以及登月等關鍵演示驗證和實際飛行任務,這將加速推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及空間進出能力的飛躍發展。在長征十號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過程中,研發團隊正致力於新技術的深化套用。智慧火箭技術的實際套用將進一步提升任務的成功率,並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在高技術領域長期面臨已開發國家封鎖的挑戰下,中國的航天事業踏上了一段充滿挑戰的長征。面對著已開發國家設下的重重封鎖線,我們從零開始,一路過關斬將。從串聯到捆綁的技術演進,從使用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的革新,從單星發射到多星並射的能力提升,再到從衛星發射到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器的飛躍……這一路上,中國航天人靠著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硬是闖出了一條自主創新、技術突破的康莊大道,書寫了一部輝煌的航天史詩。

內容綜合於央視網、國家航天局、新華網等

(科學性稽核:周炳紅,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