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無人武器如何成為俄烏戰場新常態?|鳳凰聚焦

2024-08-29社會
俄烏沖突剛經歷了一輪激烈的互毆戰,但作戰的主力不是兩軍的前線士兵,而是遠端奔襲的無人機。從俄烏開戰之初無人機、無人艇在戰場上嶄露頭角,到如今俄烏的無人武器攻擊成為常態,甚至覆寫著整個人類戰爭的形態,這個轉變是如何隨戰場形勢變化而發生的?又如何改變著雙方的力量對比?
Part.
1
2024年8月27日俄羅斯國防部釋出通報,當天淩晨俄軍使用包括「匕首」高超音速飛彈和無人機對烏克蘭多個機場的關鍵設施進行了集群打擊,所有預定目標均被擊中。
8月21日,莫斯科市市長索比亞寧向媒體證實,當天淩晨,俄羅斯首都再次成為了烏克蘭無人機襲擊的目標,至少有11架無人機在襲擊莫斯科的過程中被摧毀。
在我們的記憶中,烏克蘭無人機上次光臨莫斯科上空是在2023年5月3日的夜晚,那是烏克蘭用最小的代價對俄羅斯進行的最大羞辱。
軍事專家 王雲飛:
「烏克蘭無人機的作戰能力正逐步提升。以往,其遠端無人機大多效能不佳,缺乏隱身功能且速度較慢,易被俄羅斯摧毀。但如今,從大型到小型無人機,烏克蘭已基本配備齊全,包括具備上千公裏遠端打擊能力、能對俄羅斯全境發動攻擊的無人機。」
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不是先進武器用不起,而是無人機更有價效比」。
烏克蘭軍隊裝備最多的,被稱為FPV的自殺式無人機,單價在400美元左右,而西方援助烏克蘭的北約標準155公釐炮彈,單枚造價超過了3000美元。
在俄烏沖突這個巨大舞台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深諳無人機、無人艇會給烏克蘭帶來的巨大「演出效果」和獲得的「外溢紅利」。
軍事評論員 羅海濤:
「無人機成本低廉,一旦其摧毀指揮所,造成的損失遠超其自身價值。即便是擊毀坦克,戰損比也極不對稱。坦克與裝甲車輛尤為懼怕來自空中的打擊,因此無人機的廣泛使用能有效癱瘓敵方坦克集群,甚至一天內就能摧毀一個坦克旅。俄烏沖突中,無人機與遠端火炮的結合運用,顯著擴大了雙方作戰距離至40乃至50千米,交戰區域大幅擴充套件。此時,作戰能力不再受限於子彈射程,而是取決於無人機的飛行距離和可達範圍,這極大地刺激了無人機在戰場上的套用。」
Part.
2
2023年11月25日,俄羅斯無人機第一次襲擊了烏克蘭首都基輔,從那時起,遠隔756公裏的俄烏兩國首都,其實形同於戰爭前沿。
2024年2月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了一項重要法令,烏克蘭正式成立無人作戰系統部隊。
6月11日,烏克蘭無人作戰系統部隊在首都基輔第一次亮相。
軍事評論員 羅海濤:
「無人機在作戰過程中執行所有功能均無需人員參與。為何如此?首要原因是人員短缺,無法再集中更多兵力;其次,資金匱乏,而無人機恰好彌補了戰場上的巨大劣勢。當前戰場形勢與二戰時大不相同,彼時主要依賴機械或火力比拼,如今則是科技實力的較量。」
目前,烏軍已經裝備了多款烏克蘭國內生產的UJ系列遠端自殺式無人機,其中,UJ-22最大航程800公裏,可攜帶17公斤的彈頭,2024年8月21日淩晨對莫斯科展開的襲擊,就是UJ-22唱的主角。
UJ-25采用噴射式動力,飛行速度更快,並且還采用了隱身外形設計,而代號「河狸」的UJ-26遠端無人機,更采用了先進的鴨式氣動布局。
軍事評論員 羅海濤:
「無人機走向戰場,需不斷改進與完善。當前無人機呈現大型化、高空飛行與長航時三大趨勢,且能靈活調整飛行高度。無人機已能編排戰鬥隊形,實作互聯互通,並逐步從個人套用演進至戰役層面,推動武器裝備、作戰思想、理論、方法及體系的全面變革。無人機在戰場上執行幾乎所有軍事功能,標誌著全方位運用無人機時代的開啟。 」
2024年8月24日,烏克蘭獨立日。就在這一天,距離烏克蘭邊境110公裏的俄羅斯沃羅涅日州的一處彈藥庫被烏軍遠端武器擊中,襲擊引發了大火和二次爆炸,據情報顯示這裏存放了大約5000噸的俄軍彈藥。
軍事專家 薩蘇:
「烏克蘭將飛彈與無人機深度融合,結合飛彈的威力與無人機的可操作性,開創了新一代武器先河。這一新型武器兼具無人機的靈活性與飛彈的強大打擊力、隱身能力,為烏克蘭軍隊在戰場上提供了更多戰術選擇。」
早在2023年12月,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就宣布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無人機生產計劃。那就是到2024年,烏克蘭將生產100萬架無人機。從2023年年底開始,在烏克蘭戰略工業部和數位化轉型部的主導下,推進了一項「人民無人機」計劃。
隨著「人民無人機計劃」的推進,烏克蘭正在大量生產小型便攜、攝影能力強、造價便宜的無人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FPV。
大量的「人民無人機」被用於近距離的偵察、監視和打擊任務,對俄軍的作戰人員與載具進行了有效打擊。那些不時出現在頭頂,難以發現的烏克蘭「人民無人機」,成為了讓俄軍時時刻刻提心吊膽的戰場幽靈。
Part.
3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軍首次提出了「非對稱作戰」理論。這種理論是指:交戰雙方在不對等條件下,尤其是使用不同型別力量和不同型別戰法進行的作戰。
軍事專家 王雲飛:
「美國提出‘非對稱作戰’時,並未考慮無人機的作用。當時該理念主要聚焦於以弱勝強、以少打多,采用遊擊、機動、襲擾等戰術對抗強敵。然而,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無人機已成為‘非對稱作戰’中的典型技術裝備,成本低廉,打擊效果顯著,便於大規模生產與套用。」
軍事評論員 羅海濤:
「俄烏戰場新現‘穿透機’概念,旨在突破敵方防禦,直擊薄弱環節及後方,為無人機賦予了新的作戰使命,並將其技術推向新高度。此次沖突中,‘非對稱作戰’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戰爭形態由此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面對烏克蘭無人機,無人艇的頻繁騷擾與打擊,俄羅斯也開始加強在無人機方面的開發與生產,特別是那種相對簡易輕便的FPV無人機。
俄羅斯國防部長安德烈·別洛烏索夫最近宣布,現在,俄羅斯能夠每天生產約4000架FPV無人機,相當於每60分鐘就有167架新生產的無人機飛上天空。而據俄羅斯國防部的一份報告顯示,有大約3500名FPV無人機操作員正在培訓中心接受專業的培訓。
可以說,俄烏沖突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無人機大戰,無人機幾乎改變了人類常規戰爭的樣態,也必將對以後的戰爭產生深遠的影響。
軍事專家 薩蘇:
「俄羅斯起初忽視無人機威脅,實戰中遭受重創後,正著力彌補這一短板。其反無人機系統研發已步入正軌,主要采取兩大策略:一是硬武器直接摧毀,如密集槍彈或飛彈擊落;二是電子幹擾,使無人機失控墜毀。」
2024年8月6日,烏克蘭軍隊突然對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發動了突然的大規模襲擊,俄軍派出了大量無人偵察機進入庫爾斯克縱深區域進行偵察,俄國防部在通報中稱,無人機偵察中發現多輛裝備有通訊天線的美制裝甲車,隨後,俄軍持續派出「海雕30」無人機進行追蹤偵察,最終釘選了烏克蘭第22機械化步兵旅的前線指揮部。
接著一枚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精確地命中了這個地點,藏匿在這裏的15名烏克蘭前線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全部化為了灰燼。
軍事專家 王雲飛:
「無人機的偵察監視功能可顯著替代人工。以往炮兵作戰需派出偵察分隊,人工偵察敵方攻勢要點以確保炮火精準打擊。而今,無人機以其‘上帝視角’輕松完成此任務,能清晰拍攝攻擊目標,提供更廣視角與更高精確度,作為偵察尖兵使用,效果遠超過去人工偵察。」
2024年8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在過去一周時間裏,俄軍一共摧毀了烏軍340架各種型號的無人機。
戰場上的打擊與反擊一直在不停地上演。面對烏克蘭頻繁發動的無人機攻擊和最新成軍的無人作戰系統部隊,俄軍又會有怎樣的應對之策呢?
而新的變化已經在庫爾斯克戰場出現,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前線的俄軍班排部隊已經開始大量裝備反無人機槍和無人機幹擾器,旅級部隊更是裝備了48聯裝鎧甲防空系統,這種防空系統專門用來攔截小型無人機。烏克蘭軍方也承認了,天空中的形勢開始出現變化。
軍事專家 王雲飛:
「俄羅斯在戰爭中不斷學習與精進,現在不僅配備了切斷無人機幹擾的裝置,還在鎧甲火炮中加強了對無人機打擊精度的設計,並對雷達、瞄準及炮瞄系統進行了改進,其防空火力對無人機的打擊機率顯著提升。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技術如同矛與盾,隨著雙方能力的不斷增強,如反幹擾、機動性和規避火炮能力的提升,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仍具廣闊空間。」
Part.
4
2024年8月26日,持續的爆炸聲,防空警報聲再次撕破了基輔的夜空。俄軍對基輔以及卡爾可夫市、敖德薩市和其他烏克蘭城市發動多輪飛彈和無人機襲擊。基輔市的各大地鐵站擠滿了前來躲避轟炸,疲憊而神情不安的市民。
據稱俄軍當天一共發射了127枚飛彈和109架無人機,基輔最大的發電廠在這次空襲中被擊中。烏克蘭國家電力公司宣布烏全境實施緊急停電。
軍事專家 薩蘇:
「俄羅斯在戰爭中不斷學習與精進,現不僅配備了切斷無人機幹擾的裝置,還在鎧甲火炮中加強了反無人機彈藥的打擊精度設計,並對雷達、瞄準及炮瞄系統進行了改進,防空火力對無人機的打擊機率日益提升。這構成了一對矛與盾的關系:一方面有反無人機手段,另一方面無人機也在增強反幹擾、機動及規避火炮的能力。未來,這一矛一盾的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就在俄羅斯與烏克蘭在無人機戰場你來我往,激烈賽局的時候,烏克蘭的無人作戰系統還在發生最新的變化。
據烏克蘭軍方還透露,目前還有超過50個無人地面作戰系統在進行緊密地測試。
軍事專家 薩蘇:
「俄烏戰事中,雙方均對對方民用目標造成較大打擊。俄羅斯在攻擊烏克蘭時,選擇性針對社會基礎設施,尤其是發電和輸電路線,這些既是民用也是軍用設施。因為斷電將影響軍隊電力供應,所以此舉也被視為打擊軍用目標,旨在透過破壞社會基礎設施,最終導致整個社會及政府體系的崩潰。」
2023年8月,烏克蘭軍隊釋出了一款自主研發的無人地面作戰機器人。據烏軍透露,這款陸地作戰機器人已在前線投入實戰,並成功執行了多項任務,包括偵察和精準辨識敵方陣地,吸引敵方火力,有效保護部隊主陣地安全。
如同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無人作戰平台如果大量投入俄烏戰場,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也將震撼和動搖整個世界與人類的價值觀。
當我們賦予機器生殺大權,無人作戰平台所擁有的自主殺傷決策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除此之外,是否需要制定新的國際規則來規範戰爭中無人系統的使用?這些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撲面而來的問題,或許才是俄烏之間爆發的這場無人機攻防戰帶給我們的最大挑戰與終極思考。
無人武器的較量,也許會增加以弱勝強的機會。但無論武器如何升級,都不能改變戰爭的殘酷本性,它無非是讓人類更高效地殺死對方、摧毀對方,傷亡的都是血肉之軀。
制片人:王瑞
編導:易晏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