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4月28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4月24日報道,世界航運業正面對「同時發生的危機」:全球船舶無法從作為國際物流要沖的兩大運河通航。由於水資源短缺問題無法消除,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預計到2025年才能完全解除通航限制。由於中東混亂局勢持續,各企業被迫放棄取道埃及蘇伊士運河。何時恢復正常尚無法預測。
巴拿馬運河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自2023年啟動管制措施以來,船舶在運河入口處等待通航,導致堵塞情況頻發。之所以限制通航,原因在於向巴拿馬運河供水的湖泊缺水。以前數十年一遇的少雨天氣會導致湖泊水位下降,而如今受氣候變遷影響每三至五年就發生一次。此外,湖泊周邊人口增長導致生活用水增加也是原因之一。
巴拿馬運河是從北美東海岸和墨西哥灣向亞洲運輸糧食和能源的重要航道。在巴拿馬運河采取限航措施後,替代航線是從北美經由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抵達亞洲。然而,2023年10月,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發生沖突,給依賴「蘇伊士運河路線」的世界海運業造成沈重打擊。
一艘貨櫃船駛過巴拿馬運河中段的加通湖(新華社資料圖片)
自去年12月中旬起,胡塞組織攻擊外國商船的事件時有發生,世界海運公司紛紛取消取道蘇伊士運河。沖突加劇的風險增大,目前仍無恢復該航線的眉目。
由於兩大運河同時發生危機,多數船舶被迫繞道非洲好望角。這可能導致貨船數量短缺,運輸費用飆升。
由上海至美國東海岸的航線40英尺貨櫃運費為6652美元,是2023年11月末的2.9倍。新冠疫情蔓延時期,供應鏈混亂導致40英尺貨櫃運費一度高達約1.2萬美元。雖然目前運費低於疫情時期的峰值,但海運不暢的風險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世界貿易八成以上借助海上運輸實作。海運的優勢是,單次運輸量高於陸運和空運。作為低價安全的運輸手段,海運一直都在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在海運大動脈同時發生危機,暗示世界正由安全自由運輸貨品的時代向混亂頻發的新常態轉變。
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風險導致不穩定局面持續,容易帶來運輸費上行壓力。盡管目前運費有所回落,但仍高於疫情前的水平。
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指出:「調查顯示,曾有預測稱每3.7年會發生持續一個月以上的供應鏈混亂。今後預計發生混亂的頻率將更加頻繁,企業有必要為應對將來的危機做好準備。」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由於繞道等因素,2024年貨櫃船和油輪平均航行距離將比前一年增長2%。若航海距離增加,則燃料費和用人成本也增加。各海運公司希望發貨人承擔費用,但隨著運輸成本轉嫁到商品價格上,最終也會給消費者造成影響。
對於希望抑制通脹的各國而言,運費高企也是風險因素。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析,中東局勢惡化導致石油價格上漲15%,2024年至2025年貨櫃船運費將增至原來的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