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個人碳帳戶」助推綠色新風尚

2024-07-22社會
碳普惠機制激勵公眾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添磚加瓦
「個人碳帳戶」助推綠色新風尚
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光碟行動」,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被「個人碳帳戶」記錄下來,並換取收益。在碳普惠機制激勵下,每一個人的點滴努力都能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添磚加瓦。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業委員會前不久聯合釋出的【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進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碳普惠工作取得顯著進展,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強,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碳普惠相關檔,為平台建設和實踐提供有力政策保障。「個人碳帳戶」推動公眾低碳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生活方式漸成風尚。
碳普惠是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推動公眾參與碳減排的創新機制
參與光碟打卡,可記錄144克碳減排量,獲得5積分;掃碼乘坐公交,可記錄80克碳減排量,獲得10積分……開啟四川省瀘州市「綠芽積分」微信小程式記錄低碳生活,已經成為瀘州市民潘艷的習慣。
中華環保聯合會碳普惠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陶嵐介紹,「綠芽積分」依托中華環保聯合會「綠普惠雲—碳減排數位賬本」(以下簡稱「個人數位碳賬本」),創新運用碳減排方法學,打通微信運動和公交、銀行等多個平台,低碳步行、綠色停駛、綠色金融等方面的低碳行為被即時記錄,折算出相應碳減排量。由此,數位化減碳場景覆蓋公眾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輕點手機就能參與低碳減排活動。
「獲取的積分用處可不少。」進入「綠芽積分」集市板塊,家用電器、美妝護膚,集市上有百余種禮券和實物商品,都是日常所需,可以使用積分直接兌換。「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了更多人參與低碳生活。」潘艷說。
「綠芽積分」上線以來,已整合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學校和社會團體參與其中,總註冊使用人數超35萬,日活躍使用者超4萬人,產生積分超5400萬,累計減碳超過320噸。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釋出的報告指出,當前家庭消費溫室瓦斯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瓦斯排放總量的2/3。中國科學院有研究成果顯示,在中國碳排放總量中,生產端占47%,消費端占53%。「消費端減排潛力巨大,同時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引導生產端減排。」陶嵐表示。
節能減碳,中國一直在積極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遷。「中國著力構建政府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將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民行動,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碳普惠是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推動公眾參與碳減排的創新機制,旨在鼓勵個人和中小企業踐行低碳行為,讓大家在作出貢獻的同時可以得到激勵,將有力提升全社會低碳發展水平,助力實作「雙碳」目標。「個人碳帳戶」是碳普惠機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實作每個人的減排貢獻視覺化,幫助普通人算清碳賬本,是為個人提供減碳激勵的基礎。
去年10月,生態環境部釋出【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這一報告肯定了各地政府探索開展創新性自願減排機制,認為這一機制提升了公眾參與程度,激勵全社會參與減排。
政府、企業層面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個人碳帳戶」產品多達上百種
碳普惠機制對公眾低碳行為給予正向引導與多元激勵,已成為推動消費端減碳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
以「個人數位碳賬本」為例,經使用者授權後,「綠普惠雲」大數據平台根據對應互聯網平台記錄的個人綠色低碳行為,持續計算出使用者的碳減排量。截至目前,「個人數位碳賬本」已累計帶動超過4000萬使用者參與減排,減排次數超過16億次,總減排量超過100萬噸。
「‘個人數位碳賬本’幫助眾多企業實作使用者和員工綠色低碳行為的量化和記錄,在促進綠色消費、聯通跨區域合作、支持大型會議碳中和等領域開展創新套用。」陶嵐介紹。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個人數位碳賬本」已幫助豐田汽車建立「風雲綠動」車主碳帳戶;協助北汽集團打造「衛藍有跡」員工碳帳戶等;還為滴滴、百度地圖、快電等多個場景的企業提供服務,幫助北京、山西等地的企業實作數位化的碳普惠減排量交易。
在服務政府方面,「個人數位碳賬本」服務北京市綠色生活平台「綠色生活季」、山西省碳普惠機制「三晉綠色生活」、四川省瀘州市碳普惠平台「綠芽積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碳普惠平台「碳惠冰城」等平台,實作政府和企業碳普惠平台的有效連結。
【報告】顯示,近年來,由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主導的各類碳普惠平台不斷湧現,為企業使用者、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碳普惠實踐的機會。
陶嵐介紹,當前,政府、企業層面推出的碳普惠平台和「個人碳帳戶」產品多達上百種。其中,推出主體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地方政府,目前中國已有不少地方推出了個人碳帳戶產品;一類是企業,包括互聯網平台企業和有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需求的企業;還有一類就是金融機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保險公司等參與其中,將個人碳帳戶作為綠色金融和綠色保險創新的重要工具。
2022年4月,中信金控旗下中信銀行推出了第一個由銀行主導開發的「個人碳帳戶」——「中信碳帳戶」,記錄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場景的低碳行為,並按照國家專業機構認定的核算方法核算碳減排量,累積在個人的碳帳戶,形成碳資產。使用者累積的碳減排量可以用於多種用途,如兌換綠色權益、購買綠色商品等。目前,「中信碳帳戶」的註冊使用者數量已經超過1000萬,平均每天有10余萬使用者在「中信碳帳戶」打卡,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下一步,‘中信碳帳戶’將進一步拓展使用者範圍,升級功能套用,積極推廣碳普惠,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作‘雙碳’目標。」中信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加快開發碳普惠標準和減排場景,完善豐富碳普惠激勵與消納體系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碳普惠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碳普惠建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頂層政策指引、場景標準開放、價值消納體系建設、配套技術手段提升和宣傳教育推廣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激勵模式,是個人碳帳戶、碳普惠機制永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激勵包括實物獎勵、資產累積、碳普惠減排量交易等模式。【報告】指出,目前,廣東、天津、上海等省市已推動碳普惠減排量納入碳市場體系,但更多的碳普惠價值囿於其碳普惠平台體系,大多透過購物券、折扣、服務、獎品等商業激勵和政策激勵模式實作價值兌換,兌現途徑有限,難以實作全部碳普惠價值的流轉與閉環。
「碳普惠作為不同於溫室瓦斯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自願碳減排量,受限於政策、標準和技術等因素,銀行等金融機構入局進度緩慢,交易市場構建難度較大,如何補充金融手段進一步豐富碳普惠價值消納模式,仍需要不斷研究與探索。」陶嵐說。
【報告】建議,加快出台碳普惠頂層設計政策和相關管理辦法,為碳普惠機制建設提供規範與參考,加快開發碳普惠標準和減排場景,完善豐富碳普惠激勵與消納體系,提升碳普惠建設配套技術及合作。
專家建議,在繼續鼓勵各地方深入開展碳普惠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全國溫室瓦斯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加強對地方碳普惠工作的指導和規範,深入研究統一碳普惠系統平台和設立全國碳普惠管理及營運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好發揮碳普惠在激勵公眾節能減碳行為中的重要作用。
「推廣碳普惠機制和‘個人碳帳戶’,需要全社會努力協作。政府要持續推動碳普惠政策出台,在全社會範圍開展碳普惠機制和‘個人碳帳戶’宣傳和推廣。企業要積極推動碳帳戶建設,與政府碳普惠平台合作,並與自身綠色轉型結合。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要持續開展綠色金融和綠色保險創新,透過金融手段推動個人碳帳戶套用。各方形成合力,從經濟、社會、個人價值實作等方面形成綠色生活激勵回饋機制,共同引導公眾低碳行為的養成。」陶嵐表示。
「中國是人口大國,雖然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減排量不多,但所有人的低碳行動疊加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就會形成相當龐大的減排量。」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說,每個人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美麗中國一定能早日建成。(記者 寇江澤)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