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歐盟:超500億軍購大單流向美國

2024-09-11社會
圖片說明: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坦克(圖源:外媒)
圖片說明: 波蘭采購的美制F-35戰鬥機(圖源:外媒)
本報特約記者 武 彥
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兩年多,除了交戰雙方因為殘酷的消耗戰而筋疲力盡外,歐盟也愕然發現,在俄烏沖突背景下的「歐洲重新武裝」計劃中,歐洲國家耗費數百億美元采購的武器有約2/3來自美國,這讓美國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卻損害了歐盟自身的防務能力。
國防采購的「63%流向美國」
美國【防務新聞】10日稱,由義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馬利奧·德拉吉送出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歐盟競爭力報告】警告稱,歐盟國家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裏,從海外購買了太多武器裝備,其中2/3來自美國,而且歐盟對聯合軍事計畫的投資嚴重不足。
報道提到,一年前,歐盟委員會要求德拉吉撰寫特別報告,闡述在全球摩擦加劇的情況下,歐盟應如何保持其綠色化和數位化經濟的競爭力。該報告在有關國防能力的部份提到,歐盟27個成員國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研發能力來實作軍隊現代化,投資水平僅為美國的一小部份。
【防務新聞】稱,自2014年以來,北約成員國(大部份北約成員國都是歐盟成員國)一直在增加國防開支,目標是每個國家將國內生產毛額的至少2%用於國防預算。俄烏沖突爆發後,進一步刺激了歐洲國家增加國防開支。【歐盟競爭力報告】預測,到今年年底,歐盟32個成員國中將有23個達到或超過2%的目標。這些國家希望將至少20%的國防開支用於購買主要新裝備,其中包括研發資金,這對於實作武裝部隊現代化至關重要。但從實際結果看,2022年27個歐盟成員國的國防研究與開發支出總計107億歐元(約118億美元),僅占總額的4.5%;作為對比,美國為1400億美元,約占國防支出的16%。
美國總統近年頻繁敦促歐洲盟友增加國防支出,但大部份相關資金都流向美國。2022年至2023年,歐盟國防訂單中有63%交給了美國公司,另有15%交給土耳其、南韓等其他非歐盟供應商。
美國「政治」網站歐洲版9日稱,俄烏沖突爆發後,許多歐盟國家在迅速重新武裝。根據該報告的數據,從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歐盟價值750億歐元的國防采購大單中,有78%都給了歐盟以外的軍火商,63%指向美國。
歐盟不願意「內部采購」
該報告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部份原因在於未能在歐洲進行適當的投資以建立更強大的國防企業。「我們仍未在國防工業領域聯合起來,幫助我們的公司實作整合並實作規模化。我們也不重視具有競爭力的歐洲國防公司。」報告強調了歐盟各國投資本國國防工業而非聯合采購的弊端。例如當烏克蘭請求歐洲國家提供火炮時,歐盟提供了多達10種不同的榴彈炮,包括法國「愷撒」車載榴彈炮、英國AS-90自行榴彈炮、德國PzH 2000自行榴彈炮、波蘭「蟹」式自行榴彈炮等,但即便它們都是155公釐口徑,但仍需要使用不同的炮彈,增加了額外的後勤負擔。報告批評說,「歐盟正在浪費其共同資源。我們擁有強大的集體國防工業能力,但卻將其分散到多個不同的國家和組織中。」
更大的問題來自歐盟國家不願意「內部采購」。報告稱,從美國購買部份武器「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合理的,因為歐盟的武器清單中沒有相應的產品」。但在許多其他情況下,歐盟內部明明有同類產品時,往往也選擇從其他國家采購,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歐盟的國防能力。
「政治」網站舉例稱,明明歐洲有能力生產多種先進裝備,包括「台風」和「飆風」戰鬥機,「豹2 A7+」主力戰車,「愷撒」和PzH 2000榴彈炮、「虎」式武裝直升機等,但許多國家都在從國外購買同類裝備。例如荷蘭、德國、波蘭、羅馬尼亞、比利時、丹麥、捷克等國相繼決定或計劃購買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隱形戰鬥機。羅馬尼亞與波蘭則選擇采購南韓的K-9自行榴彈炮,同時波蘭還從南韓引進了「天舞」多管火箭炮、FA-50輕型戰鬥機、K2「黑豹」主力戰車,從美國引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等。
報道還提到,由於相關研發投入和後續訂單不足,嚴重影響了歐洲防務企業的規模和生產能力。直接結果就是歐盟發現烏克蘭急需武器時很難增加相關供應。例如歐盟委員會此前聲稱,截至今年1月,歐洲國家155公釐口徑炮彈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每年100萬枚。隨後在6月,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裏·布雷頓聲稱,歐盟計劃到2024年底將年產能提高至170萬枚。但來自德國、捷克、波蘭、芬蘭和斯洛伐克的多家媒體組成一個國際媒體聯盟在7月公布的報告稱,歐盟的上述說法與事實相去甚遠,「今年年初,歐洲的155公釐炮彈生產能力還不到每年55萬枚。」
美聯社稱,歐盟並非沒有能力聯合研制武器裝備,例如空客A330MRTT多用途加油運輸機就是歐洲多國聯合開發,是當前全球最成功的空中加油機,已經裝備德國、法國、英國、阿聯、澳洲、新加坡等國,還有不少國家有意采購,這使得參與研制的國家能夠集中資源並分擔營運和維護成本。
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對此表示,歐盟國家不願意聯合研制和「內部采購」武器與很多因素有關。首先就是歐洲制造業的衰落和長期的國防投入不足,這樣的負面影響不是短期內加大投資就能解決的。例如英國曾在一戰中率先發明坦克,但如今英國基本喪失了坦克制造能力,只能在德國的技術支持下對部份現役的「挑戰者2」主力戰車進行改裝。
其次,由於現代武器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使得中小國家越來越難以獨立承擔研制費用,而聯合研制時往往又因為相互爭執而白白耗費時間。例如從2017年開始,法國、德國、西班牙就決定聯合研制新一代戰鬥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但一直等到2021年三國才就該計畫武器系統的階段性研發、智慧財產權和出資等問題達成協定,目前該計畫進展緩慢;法國和德國雖然早就宣布聯合研制新一代主力戰車,但該計畫如今已陷入僵局,法德都在繼續推進兩國現役主力戰車的改進型號。
同時由於北約長期主導歐洲安全,美制武器在歐洲各國軍隊中占據很大比重。出於政治關系、安全機制、裝備維護等多個方面的考慮,歐洲很多國家對美國形成國防依賴,列裝的美制武器持續增加。【防務新聞】提到,從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美國獲得的800億美元軍火訂單中,來自歐洲的訂單就高達500億美元,是歷史正常水平的5倍。
此外,俄烏沖突爆發後,部份歐洲國家發現需要緊急采購現代化武器時,歐洲防務企業交付緩慢,因此能夠快速交貨的南韓和土耳其武器得以快速占領部份歐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