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鄒驥:應對新三樣短期「產能過剩」,踩剎車是藥不對癥

2024-10-07社會
編者按:9月28日,2024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北京開幕。本屆論壇以「全球產業結構變革與經濟展望」為主題。本文為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論壇上的演講,觀察者網授權整理釋出,經作者稽核。
【演講/鄒驥,整理/觀察者網】
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要挑大梁
這個議題內容太過豐富,在此我只能非常簡單地講講。
第一,我還是要從應對氣候變遷和提振經濟的緊迫性說起,這是邏輯的出發點。其實我不是經濟學家,但得要圍繞論壇的議題發言。氣候變遷的緊迫性和提振經濟的緊迫性,這兩個結合起來,最後決定了我們的需求,而且要把它變成市場的有效需求。
這兩個緊迫性的具體內容我不贅述了,只是氣候變遷的緊迫性裏面有一個時間要求,大概需要我們在未來20-30年裏、在全球範圍內實作碳中和,否則很難實作到本世紀末升溫遠低於2度的目標,盡量達到1.5度的升溫振幅。一旦這個升溫振幅被突破,自然生態系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逆的、巨大的變化,其造成的損失——用尼克拉斯史騰爵士(Lord Nicholas Stern)的話說,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損失。自然科學告訴我們損害會很大,而且對整個地球系統可能是不可逆的傷害,所以有時間要求。
那麽,這兩個緊迫性裏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能源轉型,不限於這個問題,但這是核心問題。
能源轉型從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無疑,現在我們談論的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核能、生物質能等目前已經浮出水面、上升趨勢顯著,這些是要挑大梁的,特別是風和光。另外,還有能源終端使用部門,比如工業、建築、交通的電氣化,這兩個要綁在一起看待。
我本人有幸參加【巴黎協定】談判的全過程,那時候我們已經在實作戰略轉身了,但有的還只是概念。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我給解振華主任畫庫茲涅茲曲線,說中國肯定要達峰的,中國應該有達峰的目標。而且,人均排放的達峰水平胡整個變化趨勢和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那時候好像還都是從理念出發,從一些其他國家、其他經濟體的實際經驗出發。
央視新聞
全世界跑的都是中國新能源車,那時中國可能真是已開發國家了
但是,【巴黎協定】是2015年12月談判成功、2016年簽署的,到如今有八九年時間了,這期間發生了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奇跡,這就是以風和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動力電池技術,直接影響到汽車技術,風光發電成本降了80%-90%,而且還在繼續降,然後電池技術迅速產業化,變成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
去年我們「新三樣」出口一下子就達萬億。我算了一下,大概占我們整個出口額的4%,這可不是小數,而且這個份額還會繼續上升。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出口也很猛。國際市場盡管存在問題,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雜訊、加稅政策,但是擋不住。
我6月在倫敦見到一些朋友,他們給我們算過,比我們算得還透,說「即便歐盟加百分之幾十的關稅,你們還賺錢呢!」我心裏想,反正還是賺,那反過來說明我們的成本有多低。我們的底氣是在這個地方。
在這種形勢下,問題就轉化為我們如何對待這幾個產業,怎麽評價它們的地位?包括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在能源轉型中的地位、應對氣候變遷的地位,乃至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一個國家的戰略地位是靠基本綜合國力、頭部企業、經濟財富和技術來確定的。今天我們看到中國要變成已開發國家,還有一段路要走,得到2050年。但是如果全世界跑的都是你生產的汽車,從歷史經驗來看就只有日本、德國和美國,再加一點法國、義大利的份額,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那時候可能就真是已開發國家了,當然這還是表象。
1月18日,在煙台港商品車滾裝碼頭,外貿商品車在等候發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崢攝
應對所謂「產能過剩」,不是踩剎車而是要打通堵點
面對剛才我提到的兩個迫切性形成的巨大的潛在需求,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產能以五年的尺度來看並不過剩。COP28大會上談論的「Triple Renewable」和「Double Efficiency」的目標,是全球共識,要實作這個目標,包括中國產能在內的全球產能是有缺口的。
在這個共識下,我們的企業投資,以光伏為例,大概每年10億千瓦的產能應該是不夠用的,服務全球,是我們期望達到的目標。但是,我們以一年、兩年的尺度來看,確實出現了所謂的產能過剩,這就是一個不均衡的狀態。經濟發展最永恒的狀態是不均衡,但它的趨勢又是均衡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我們看到了短期的不均衡,但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踩剎車。現在好像是說去年風光出貨3億千瓦,風光行業開始卷了,開始降價了,企業沒利潤了,踩剎車。去年目標定的是1.6億千瓦,結果達到3億千瓦,於是今年目標定了2.5億千瓦。
我覺得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政策一致性。現在我們也強調,能源政策、氣候政策、新能源產業政策和現在整個國家要提振經濟、要穩增長、要擴大需求的政策是不是一致?但這時候如果傾向是踩剎車,那恐怕不對癥。
剛才我剛進門前有一個記者追著問,鄒教授,您談談今年光伏企業怎麽出清?我認為這個藥方恐怕不對,可能癥狀你看到了,但開的藥方不對。現在的重點不在於出清,重點是如何打通堵點,擴大這些產業的發展,把下遊的需求創造出來,也就是所謂的供給創造需求這個題,應該是主要政策者和我們實踐者要回答的問題。
所以我倒認為,今年新增風光產能的目標至少應該還是3億千瓦,而且我認為是稍微踮著腳可以完成的,上半年是1.25億,全年平均好像2.5億,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有可能還能達到3億千瓦。
堵點在下遊:對標德國和美國,我們還有很大空間
產能沒有問題,問題是堵點在哪兒?我剛才說下遊。
現在從物理條件來看,是風光發電電上網難。所以,一片紅區就出來了。但是,上網難有兩個出路,一個是電網還要努力,有努力上升的空間,吸納可再生能源;另外一個就是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盡量不上主網,在配網、微網裏配置,而且盡量自發自用。
有兩個國際體系可以對標——德國電網的可再生能源上網的占比已經達到58%,我們下個月就要組織跟德國電網的對話,我們想知道德國的再生能源上網58%到底是怎麽達到的,有什麽問題,有什麽有利條件?
對比之下,中國是多少?我們在20%和58%之間。哪怕中國有特殊情況,比如我們缺少天然氣機組,都是超臨界,大型的百萬千瓦機組,缺少靈活性資源等等,這都是我們的困難。那麽達不到58%,到35%、40%行不行?這是一個問號。
另一個是加州的電網,前兩天我在紐約開會,又一次存取了加州能源委員會主席。我已經跟他討論過幾次,加州電網現在接受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是61%,而且電網的穩定性在改善。
可見,我們電網還是有潛力往上走的,還可以走得快一點。
德國風電、光伏發電量資料圖/格隆匯
今年夏天沒限電:蘇州的經驗是個好訊號
但是,電力技術不太存在什麽國情的問題,放到哪兒都是這個技術。當然這裏邊有一個核心問題是儲能。今年夏天我們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訊號,那就是蘇州的案例。
今年長三角地區的熱浪是歷史上溫度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空調負荷最高、尖峰負荷也是最高的一年。但是,今年也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出現夏季限電的一年。原來是在儲能和需求側管理我們采取的一些措施起了作用。
一個核心措施是,蘇州在今年準備好了51萬千瓦的儲能能力來削峰填谷。靠51萬千瓦以及事先預報的需求調節,今年就做到了夏季不限電,這就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這說明了什麽?我們靠修火電廠來準備一年峰值時刻的電力,發電2000多個小時成本效益巨低的事兒可以翻篇兒了,我們不用再靠修火電廠來應對用電峰值。
如果我用青海這樣的案例,不足以說明問題,但一個130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人均GDP2.7萬美元的發達城市蘇州,就有說服力。而且蘇州的電網儲能能力給中國第二大經濟體江蘇省做出了貢獻。
加州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德國是第六大經濟體,這些地方都能實作,我們怎麽就不能實作?珠三角先實作,長三角先實作,京津冀先實作,行不行?這是一個通道。
供給創造需求:分布式電源在基層潛力巨大
最後一個通道,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存在大量潛力。我們現在每年新增的裝機裏邊有2/3是分布式,未來還會更多。
當然,還有些新做法,比如要大量發展微網,把微網連起來,還要改造配網;但是,大量的分布式發電,我不上主網,減輕主網的接收間歇能源負擔,我自發自用行不行?我互聯互通行不行?我做大量的虛擬電廠行不行?我們已經看到這個前景。能源基金會已經做了幾個典型案例,當然還要做大量工作。
這裏面還有一個需要打通的堵點,就是有些可再生能源自己用不了。比如山東的農民,自己屋頂的光伏發電,才用10%。我們打算給他們先提到50%的利用率,怎麽用呢?給他們裝上儲能裝置,村級儲能、台區儲能或者戶級的,這就是因地制宜。
裝完儲能以後,這個電就可以商量怎麽用了,比如農房建築的電氣化;裝上熱泵,冬天取暖,夏天制冷;農機具,比如拖拉機、播種機全都可以用電池了,不用柴油了,等等。
山東齊河縣華店鎮屋頂分布式光伏計畫俯瞰圖山東省電力行業協會
這些分布式電源的使用場景,只有到村裏邊、縣裏邊看,才能看到真實情況,坐在部委大院看不到,一定要下基層,能人在民間,民間解決方案多著呢,而且都做出來了。這個堵點打通,就能把需求提升上去。
前兩天我在蘇州開會,我跟協鑫的老總朱共山說,朱總你現在最不需要的是補貼,你最需要的是訂單,他說是。那麽按照我們上面提的這些方法,光伏的訂單就很多了,創造新需求,這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挖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需求,與中國實作中高速增長目標一致
我們一直講政策的一致性,我認為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擴大需求,以此來支持中高增長率,這些政策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的國債往哪兒花,去補貼那些農民使用者,未來十年內,他們會成為第二個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中的一員。可再生能源就是非常重要的領域,不但給了錢,還給了能源,然後他就可以改善生產,可以提高自己的生產力,這樣經濟就轉起來了。這跟我們的收入倍增計劃也能結合起來,振興鄉村,為解決城鄉差距做了貢獻。
剛才劉世錦主任講的目標我完全同意,包括國際上的目標,我們下一個NDC(氣候領域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目標怎麽定?原來定的2030年達到12億千瓦,今年就實作了,提前六年。我有時候在想目標的公信力,提的太高,好像冒進,聲譽不好;但如果太落後於市場、產業和科技的發展,你的目標也不會被太當回事。
定目標、定規劃,這是中國的體制自信和體制優勢。我們要做好,要與時俱進,所以怎麽定目標我們要好好考慮,它的意義已經不是給國際做承諾了,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要給市場一個明確訊號,我要塑造未來的需求,引導我們的研發,引導我們的資金往哪個地方走,這樣一來,前景就擺在前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