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
2018年11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行表重要講話。長三角地區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正以更快速度「拔節」向上。
科技「推」新、產業「融」新、民生「共」新……潮湧之下,合肥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全力融進長三角一體化。
近年來,合肥科技和產業規模快速集聚,規上工業、貸款余額等多項指標增速居全國萬億城市前列,成為近10年全國經濟30強城市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科大矽谷。
科技「推」新
實作「1+3大於4」的效應
背起雙肩包,往返於上海、合肥兩地的實驗室,是趙周宇科研的工作常態。他是國家同步放射線實驗室高級工程師,最大的期待,就是第四代「合肥先進光源」能夠盡早建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事業提供強大的助力。
同步放射線光源被譽為「前沿科研眼睛」,是為先進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等領域提供微觀觀測條件的大科學裝置。合肥國家同步放射線實驗室是中國建設的第二代光源,位於上海張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如今,從長三角地區發出的這「兩束光」強強聯合,正著手共建第四代「合肥先進光源」。這也是合肥與上海張江兩地「兩心同創」的生動實踐。
在長三角,協作攻關、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的例子還有很多。
去年10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成功構建,再度重新整理光量子資訊科技世界紀錄。這一成果背後,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國家平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完美合作。
「九章三號」實驗裝置示意圖。(據中國科大官網)
合肥西郊,被稱為「誇父」的大科學裝置——融合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已初具規模,其中不少關鍵材料和零部件供應都來自長三角,如上海電氣核電集團、上海核工院等。不久前,參與「誇父」建設的科研院所和企業攜手成立融合產業聯盟。攜手長三角兄弟城市,合肥又在謀劃新的未來——打造世界級融合能源產業集群。
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創新資源在長三角區域共建共享、銜接協同,已經成為常態。近年來,合肥積極推動大科學裝置科技成果衍生技術轉化,2023年,合肥承擔5項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重大聯合攻關,與上海交大、復旦等高校院所共建53家協同創新平台,與滬蘇浙年度技術合約交易額達115億元、連續兩年實作凈流入。
「我們搭建多種形式的平台載體,聚集長三角地區的創新資源,就是要實作‘1+3大於4’的效應。」合肥市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相關負責人說。
這份「1+3大於4」的效應,在「科大矽谷」已經發揮明顯作用。合肥匯聚資源打造「科大矽谷」,招募上海技術交易所等36個創新單元合夥人,建設高品質創新創業空間300萬平方米,在杭州等地布局9家海內外創新中心,服務對接超萬名校友,落地科技計畫800多個,讓其加速成為連結全球創新網路、匯聚高端創新資源的新高地。
與此同時,G60科創走廊建設也取得新實效。合肥與長三角8城市共建G60科創走廊,牽頭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並實體化執行。去年11月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召開首屆理事會,G60科創走廊九城市130多家成員單位共商協同創新。
一條連線九城市的走廊,也加速推動著科技成果、全域場景的開放共享,人才、技術、資金、場景等創新要素正在更大區域中最佳化配置。
合肥未來大科學城融合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 攝(資料圖)
產業「融」新
吸引更多「長三角合夥人」
合肥中科紅外精密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紅外」)主要從事國產化紅外光譜精密分析儀器的工程化開發和行業套用。2022年,中科紅外落戶合肥蜀山區。
盡管才成立兩年,中科紅外的業務已經拓展到上海、杭州等城市。中科紅外的孫永豐博士說:「我們在大氣檢測等領域已與長三角區域城市實作產品和技術的合作。」
同樣在長三角區域拓展業務版圖的還有葉雨。葉雨是上海人,2022年,他和創業團隊選擇合肥,成立了合肥博雅邁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合肥在長三角的區位優勢明顯,產業要素資源豐富,各類政策紅利給我們提供了很大支持。」
計畫接連落地,企業紛紛紮根。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合肥不斷深度融入長三角現代產業體系,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
2023年5月29日在安徽合肥拍攝的大眾安徽模組化電驅動平台工廠車身車間一角。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合肥市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合肥牽頭組建長三角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先進計算、環境4個產業聯盟、共建先進計算等10個產業園區,串聯起1100多家長三角重點企業,成立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研究院,共同維護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
合肥日趨成熟的產業鏈,也吸引來了更多的「長三角合夥人」。
2023年,合肥吸引長三角區域來肥投資重點計畫208個、總投資超800億元,合肥2個長三角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共簽約新計畫89個,總投資231.19億元。
為提速產業發展,合肥不斷活用金融力量。截至2023年底,合肥濱湖金融小鎮已落戶各類金融、科技、服務機構248家,在冊228家,註冊資本規模615億元。
如今,合肥新型顯示、智慧語音產業整體規模全國第一,積體電路產業競爭力、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前三,空天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兩年集聚企業近200家,量子企業數、專利數均居全國首位,推動長三角地區成為中國乃至國際量子資訊工業發展的領跑者,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三大國家戰新產業集群綜合評估全國領先,工業穩增長再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民生「共」新
「凝縮」的長三角讓幸福濃度更高
跨城上下班,張揚宇已經持續了一年半。
家住合肥包河區,工作在南京浦口區,每周,他都要去南京2~3次。從合肥南站出發,乘坐清晨7時左右的復興號,48分鐘抵達南京,再乘坐南京S3號線地鐵,15分鐘就能到達公司。雖然是跨越兩城,但算上步行的時間,全程不超過90分鐘。
張揚宇的通勤背後,是長三角越來越「凝縮」在一起的變化,相比一個區域,它更像一個「城市」。
長三角一體化帶給老百姓的福祉,並不止如此。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外科的副主任成興華,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還有另一個辦公地點。去年3月,上海市胸科醫院合肥區域心胸疾病診療中心揭牌,成興華也開啟了兩地看診的工作。
2023年3月9日,上海市胸科醫院合肥區域心胸疾病診療中心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揭牌。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高勇 攝(資料圖)
成興華說,長三角一體化,讓優質醫療資源實作了共享,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更為先進的治療手段和服務。長三角區域「一碼就診」的服務,也讓老百姓既享受到優質的「全流程」診療,又免去了先行墊付醫藥費的麻煩。
得益於深度融入長三角,合肥的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升,與上海共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安徽醫院、上海曙光醫院安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合肥市級醫療機構與長三角醫療機構聯合建立了醫專科聯盟/科聯體18個。
除了出行和醫療,在教育、政務服務等方面,合肥也以服務「共通」增進民生福祉。
「我們始終拉高標桿向長三角看齊,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財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5%以上,近三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居長三角城市首位。」合肥市發展改革委長三角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比照杭州,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程網辦」事項占比99.78%;對標對表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動37類高頻證照跨區互認,與長三角城市實作138個政務事項全域通辦;創新設立的政務服務長三角「遠端虛擬視窗」入選全國典型經驗案例。
在教育文化資源合作中,合肥加入了長三角職業教育聯盟,打造職業教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平台,合肥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聯合長三角地區內所有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46所高職院校,成立「長三角高職院校學前教育聯盟」。
如今,「長三角一體化」對於合肥人來說,不只是一個名詞,還是一個描述生活更加便利的形容詞。
共飲一江水,未來更可期。在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合肥的故事將會書寫得更加生動。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小容·
記者手記
合肥故事才剛剛開始
長三角一體化到底為一座城市帶來了什麽?這是個宏大的敘事主題。但把它剖解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這片最具活力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更好的事業與生活。
看個人,異地創業就業、跨城「一碼通行」,長三角一體化讓生活更方便了;看城市,產業協同升級、科技合力攻關,長三角一體化讓發展的步伐更快了。
而這些變化,距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才不到六年。未來,我們期待著區域發展為城市和百姓帶來更多福祉。在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合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