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沃野「豐」景 振興如歌——畢節市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024-02-25社會

日月開新元,天地又一春。春節假期一過,各行各業的人們返回工作崗位,振奮龍馬精神,唱響春天裏的奮鬥者之歌。

人勤產業旺。從大年初七開始,威寧自治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專業合作社就組織務工村民陸續種下了4000余畝馬鈴薯,田間地頭處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一派熱火朝天的春播景象。

素有「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的美譽威寧,是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縣。2023年,威寧馬鈴薯種植總產量280余萬噸,帶動約21萬戶67萬人增收,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馬鈴薯也成為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

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第三年。這一年,畢節嚴格執行過渡期要求,乘勢而上,接續奮鬥,著力在鞏固、拓展、銜接上下功夫、見實效、出成果,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更上一層樓,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全市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守底線

動態監測防到邊

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防止出現返貧和致貧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守住防止規模性、區域性返貧底線?動態監測幫扶是防返貧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黔西市太來鄉硐口村村民尹彥文便是在動態監測幫扶的政策下,重拾了生活信心。

2018年,脫貧摘帽後,尹彥文一家五口過著穩定的日子。不幸的是,2019年,尹彥文和妻子接連被查出患有子宮癌和胃腸道間質瘤,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臨返貧風險。

「治療時掏空了家底,一家人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談及過去,尹彥文仍然覺得心有余悸。

當年,透過村幹部的動態監測,尹彥文一家被辨識納入脫貧不穩定戶,村裏也隨即對其展開救助,先是將其納入低保,幫助報銷醫療費用。同時,為幫一家人樹立起生活信心,還為尹彥文購買了兩頭牛,每頭補助了2500元。

「要是沒有國家的扶持,我恐怕都不能好好站在這裏和你們說話了,真的很感謝國家的幫助!」如今,尹彥文的三個孩子都已畢業工作,尹彥文的身體也逐漸好轉,盡管做不了重活,他還是沒有閑著,發展起了養殖業。

脫貧成果穩得住,鄉村振興方可期。

為了抓實防返貧監測幫扶,畢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起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重點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實施常態化預警監測,遇困即扶,動態清零,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幫扶,從源頭上構築起了返貧致貧的「截流閘」和「攔水壩」。同時,抓實「3+1」保障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一個不落,將防止返貧的政策落實到每一個群眾關切的「民生小事」處。

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腳步不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脫貧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抓發展

鄉村產業日日新

發展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

春風十裏,不如春茶一杯。經過一個寒冬的休眠和雨水滋潤,金沙縣清池鎮張氏茶莊的千畝茶園逐漸抽出了嫩綠的新芽。

「去年,由於天氣幹旱,我們的茶青不算多,只生產了5千多斤幹茶。看樣子今年還可以,茶青也逐漸冒出來了,我都在清理茶葉加工廠了,就等著茶葉開采。」說起今年的期盼, 張氏茶莊負責人張德勇滿臉希望。

一葉生一業。茶產業是金沙「一縣一業」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目前全縣茶園面積30余萬畝,共有不同規模的茶企3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茶企2家、省級龍頭茶企4家、市級龍頭茶企6家,茶葉專業合作社138家。

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立足資源稟賦,畢節市持續壯大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馬鈴薯、核桃、肉牛、家禽等「八大特色產業」, 強力推進「一縣一業、一主兩輔、多鎮一特、數村一品」,讓特色產業多點開花,為脫貧地區帶來不竭的發展活力。

截至目前,畢節食用菌、馬鈴薯、肉牛、家禽、核桃等產業規模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種植規模全國第一,安格斯牛養殖規模西南第一。威寧縣獲批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織金縣獲批建立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金沙縣連續五年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在大方縣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個天麻交易中心。

此外,畢節還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助農民上演著增收「好戲」。截至目前,畢節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66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1251家、家庭農場4890家。

促振興

和美鄉村入畫來

舉目眺望是寬闊的田野,環顧四周是怡人的景色。

位於織金縣東南部的三甲街道龍潭社群,被譽為「荷葉上的村莊」。時下,漫步穿行在社群,映入眼簾的是幹凈整潔的鄉間小路、精致溫馨的農家庭院、豐富多彩的文化墻、清幽靜謐的文化長廊……

走進居民王元敏家的小院裏,別致的景觀透露著主人的匠心獨運,讓人忍不住駐足觀看。

「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弄的,大家都精心裝扮庭院,我們也不能比別人差。」 王元敏自豪地對記者說,「住在這裏,感覺比住在城裏還舒服咧……」

然而,如今令村民們驕傲的龍潭,曾經也是有著 「龍潭壩,一年淹幾壩」的無奈。由於地勢低窪,前些年,每逢雨季到來,龍潭社群便會水位上漲,洪水肆虐,導致農作物及部份民居被淹沒,失去信心的村民索性丟下農具,跑到外省,另謀出路。

治理水災,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 成了龍潭群眾的殷切期盼。

近年來,以「田園美、生態美、家園美、生活美」為目標,龍潭社群透過排汙治汙、垃圾分類、公廁治理、發展鄉村旅遊業等舉措,紮實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讓廣袤鄉村成為廣大群眾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

「社群建設完成2.7公裏機耕道建設、1000多米排洪溝、1200公尺觀光步道、100平方米生態垂釣池、安裝太陽能路燈120余盞、綠色垃圾箱360個……」龍潭社群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楊廣說,如今的龍潭還因地制宜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文章,讓綠水青山釋放的生態效益不斷潤澤龍潭。

鄉村既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的家園故土。過去一年,畢節市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為載體,學習借鑒「千萬工程」好經驗,緊緊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鄉村由表及裏全面提升。

處處有新招,村村有新貌。如今,在畢節,一場從環境到生產,再到生活、生態的深層次變革在廣袤鄉村持續推進。脫貧基礎更穩固,鄉村振興動力足,群眾生活更美好,廣袤鄉野處處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回響。

春回大地萬物新,接續奮鬥正當時。畢節將積極順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綠色生態宜居宜業的青山綠水間,在脫貧群眾追逐幸福的腳步中,逐筆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編輯 王星

二審 謝朝政

三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