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美媒:印度或正陷入「制造業死胡同」

2024-08-29社會
過去十年來,印度的崛起重塑了地區和全球格局。一些分析人士預測,到2027年,印度將超過日本和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個國家信心滿滿,豐富的基建成果、飆升的股市和不斷增長的移動制造都說明,印度經濟正在發生充滿活力的轉變。
但印度是否擁有其所聲稱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印度制造」倡議提出後的十年裏,印度在全球工業產出中所占比重一直處於2%至3%的水平,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鑒於大選後經濟改革前景暗淡,印度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雄心壯誌難以令人信服。
印度儲備銀行前行長拉古拉姆·拉詹明確表達了對政府犧牲服務業、執意擴張制造業的擔憂,警告稱這將剝奪印度工人的工作機會,長期來看將破壞經濟增長。拉詹對印度制造業的悲觀看法是有道理的:國際上供需失衡,加上產能過剩,限制了全球需求,印度的制造業已經幾乎沒有擴張空間。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在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這加劇了與印度的競爭。
拉詹認為,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制造業的階梯都變得更難攀登。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份——技術工人——短缺仍困擾著印度。工人短缺影響多個部門,2022年,缺人最嚴重的是建築業,缺口達約85%。資訊科技、技術和制造業的人才缺口也高達84%。根據一份報告,印度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而中國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年。
「印度制造」倡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尚未帶來預想的變革性影響。土地改革受阻和勞動力技能升級緩慢表明,印度可能正陷入制造業死胡同。 如果不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印度可能在爭奪全球制造業主導地位的競爭中落後。
▲6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右一)在新德裏宣誓就職,開啟他的第三個總理任期。(新華社)
印度的經濟格局呈現明顯割裂。 一方面,印度擁有生產率高、融入全球一體化的正規部門,這些部門僅雇用10%的勞動力。其中,服務業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蓬勃發展,資訊科技和制藥業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這些行業主要位於城市,它們吸引技術工人,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割裂。另一方面,高達90%勞動力仍然被困在低生產率行業,如農業和城市的非正式活動。
這種兩極分化阻礙印度經濟抱負的實作。低技能制造業崗位的大量湧入——這對東亞數百萬人加入中產階級隊伍至關重要——還很遙遠。基礎設施落後讓問題更加復雜。印度的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現代化、準時制庫存管理,阻礙了企業將印度納入其全球供應鏈。實作更具包容性的經濟未來的承諾,取決於克服這些系統性挑戰。
印度未來的繁榮有賴於高效利用其年輕人才,克服這些系統性問題。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相比,印度的經濟增長——以高技術、資本密集型服務業而非制造業為動力——創造的就業崗位較少。因此,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此外,印度的不平等現象十分嚴重。
解決辦法在於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模式。要利用其豐富的勞動力,印度必須制定以國家最大的資源——低技能勞動力——為重點的經濟議程。這可能是印度未來幾十年的相對優勢所在。對印度的政治領導人來說,挑戰是顯而易見的:改變經濟格局,創造容易獲得的、體面的就業崗位,避免迫在眉睫的人口災難。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增長模式是投資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計劃,幫助弱勢群體。此外,還可以制定諸如生產關聯激勵計劃這樣的政策來支持中小企業,確保增長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
本文由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計劃網站8月12日發表,原題為【印度正在成為世界第三嗎?】,作者是伊姆蘭·哈立德。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本文作者:參考訊息智庫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邵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