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趣味地震學|地震波之魂——S波(1)

2024-07-10社會

qu

wei

di

zhen

xue

中國 地震學會—地球科學科普欄目

地震科普—地震波之魂——S波

看天上的星星盡顯光輝

賞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16、 地震波之魂——S波

16.1 S 波的出生

16.2 S 波的蛻變

房子不怕顛,就怕來回晃。

酥在顛勁上,倒在晃勁上。

——地震諺語

地震波很復雜, 基本成分六七 種(圖16-1)。造成房倒屋塌的元兇是一種特殊的波動——學名剪下波(Shear wave,簡稱S 波),別名橫波(Transverse), 又稱「大S」。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

不難理解, 建築物的重力向 下, 地面的上下顛動當然不會引起實質性破壞, 但房屋經不住水平方向的搖晃。土石墻推上幾十下沒有不倒的, 角力的掃腿功夫更是關鍵的一招。

偏偏大S 的主要分量是水平向晃動,十分劇烈,沒完沒了。

難怪叫它橫波,就是那個滿臉橫肉、橫沖直撞、橫行鄉裏、橫不講理的波!房屋抗震,也不是什麽亂七八糟的都要抗,關鍵是要抗禦橫波的剪下破壞。

應對它,就得查八輩。從出生開始查起,直到它的蛻變、旋轉、分裂和消失…… 它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特殊性,應對辦法和利用之處都有所不同。

圖16-1 地震波的基本成分

16.1 S 波的出生

S 波的激發

構造地震的發生是巖體的剪下位錯。 圖16-2 所示是一種逆沖型剪下位錯——斷層的上盤巖體向上方出現了錯動(如箭頭所示),汶川地震的震源位錯就是這種方式。

震源的剪下位錯當然會在連續介質中引 出下一個問題:它會牽動緊鄰的微小單元也出現剪下應變,且一個微小單元的變化又牽動到下一個……像水波一樣越來越廣,四面八方散開,這就是剪下波動的傳播了。

所以說,S 波從剛誕生的那一刻起,每 根汗毛孔都充滿了剪下位錯的形變,整個一個震源位錯的動態化身。地球體內,唯有地震才能夠激發出S 波,沒有第二家。

圖16-2 斷層的逆向剪下位錯

當然,地震震源也會激發出另一種膨脹- 收縮性質的波動——縱波(P 波),它 的振動方向與波動射線平行,傳播速度比S 波快。但是,地震波80% ~ 90% 以上的能量是交給正宗傳人大S 的。於是,在估算地震能量、震級、烈度時,在分析震源機制、波動關系時,在抗震設防、構建房屋時,主要考慮的不是P 波,而是S 波。

剪下,是問題的關鍵。

沒有剪下的震源,就不是構造地震;沒有大S,地表的振動就成不了氣候。甭管 山石滾落、彈藥爆炸、作業施工、廣場跳舞……哪怕震耳欲聾,都激發不出S 波。

為什麽會發生剪下位錯呢?原因有三:

一是巖體內部存在原生的斷層弱化面;二是板塊運動產生了強大的構造應力;三 是地球內部沒有多余的、空閑的自由空間。當高壓之下的巖體被逼到了絕境,除了被壓縮到只剩塊骨頭外,只能用位錯換和平!

斷層兩側的夥伴們,女士們、先生們請註意啦!

勞駕您那側的巖體向左邊移動點,我這側往右邊多占點(圖16-3),誰都沒吃 虧,但能夠舒緩外部壓力。宛如擁擠地鐵裏的乘客,多余空間沒有了,大家只能相互挪動、多多關照,壓力必然減少!雙方沿著接觸面的位錯運動會成剪下形態,故命名「剪下位錯」——科學上的一個美麗又好聽的名詞。

別忘了,位錯有兩種形式:一是平移;二是旋轉。地鐵車廂裏的乘客都有經驗。

圖16-3 震源球體的力學模型

數學上,剪下位錯的受力由成雙的主壓應力P 和成對的主張應力T 表征,按此 計算出的P 波和S 波的理論地震圖能較好地吻合實測記錄。

S 波的傳播

在彈性波動的理論上,英國·蜜雪兒(J Michell)和法國·帕松(S D Poisson, 圖16-4)做了很大貢獻。

圖16-4 蜜雪兒(1724—1793)和帕松(1781—1840 )

前者在1755 年裏斯本地震後投入了研究,估算了裏斯本地震的波速值,並於 1760 年提出:地震波有兩種型別——快速傳播的顫抖和慢速的水平晃動。數學家帕松的成就很多,1829 年對完全彈性體建立了嚴謹的波動方程式。這些成果後來被英 國·米爾恩(J Milne)和德國·帕什維茨(E von Rebeur-Paschwitz)的觀測所證實(圖16-5)。

圖16-5 地震縱橫波及其記錄圖

研究表明, 地震波之魂是 S 波:

● 固體內, 唯天然地震才 會激發出S 波。液體不能傳播S 波;

● S 波是形成面波、自由 振蕩和地面旋轉的主要因素,界面上會和P 波相互轉換;

● S 波的橫向震動, 是相 對於射線徑向而言的。它在三維空間裏可以分解為入射(垂直,Vertical)平面裏的分量SV和水平(Horizontal)平面裏的分量SH(圖16-6)。在各向異性介質內, 這兩個分量的波速會不同, 觀測中的到達時間就不同,顯現出「分裂」現象。

圖16-6 S 波分解成SV 和SH 兩部份

16.2 S 波的蛻變

面波

地震面波和自由振蕩常不為人知,在情理之中。因為二者確實不是由震源發出 的,而是P 波和S 波離開震源一段距離之後,一邊走路一邊「打架鬥毆」衍生出來的!

諺語「慢慢晃,慢慢搖,九十裏外等著瞧」,汶川地震時北京、廣州感到的搖 晃,都是面波現象。

謎底的破譯歸功於兩位英國人(圖16-7)。

圖16-7 瑞立(1842—1919)和勒夫(1863—1940)

瑞立(L Rayleigh)曾因發現氬、氦,氪和氖等惰性瓦斯以及對空氣密度的研 究,獲得190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885 年奠定了彈性面波的理論基礎,1887 年預見了一種面波(Surface Wave),命名瑞立面波。勒夫(A Love),1909 年曾經對地球的彈性引進過兩個勒夫參數h 和k,對表征固體潮的「潮汐因子」很有用,還預見到地球的自由震蕩。1911 年,他的大作【地球動力學問題】(Some Problems of Geodynamics)預見了另一種面波,命名為勒夫波(圖16-8)。上述理論結果均得到觀測的證實。

遠離震央的地方是觀測不到S 波的,但它並沒有消失,而是蛻變成了面波!

圖16-8 兩種地震面波

形成面波的前提是必須有層狀結構,導致縱橫波多次反射繼而幹涉。SV 波與 P 波在層界面與地球表面之間的幹涉形成了瑞立波,SH 波和SH 波的幹涉形成了速度更快的勒夫波。面波和導波(一種沿地下內界面傳播的波)均屬於漏能(Leaking Energy Wave)性質的波動,則標註為L 並輔以字標Q、R 等來區分,都以能量耗損最小的方式前行,繞地球兜上幾圈,絕對是小菜一碟。破壞性均不大,也都存在頻散現象。

月球上的震動稱之月震(Moonquake),記錄中沒有發現面波。故而可以推測: 月球淺部是極其破碎的,沒有層狀結構,也就不存在板塊構造。

地球自由振蕩

圖16-9 表現了2011 年日本Mw9.0 地震的面波波陣面,波峰的環狀條帶傳播到 南美的震央對跖點時會匯聚,形成了一個儼如新的「震源」。再反方向撲回到震央,反復多次,自然又會「打架鬥毆」!

圖16-9 面波波陣面的傳播

由於往返的面波只能在兩個固定點(震央和對跖點)之間幹涉,於是疊加後的 波峰和波谷的位置就動彈不了,遂呈現出不同振型的花樣——駐波(圖16-10)。兩瑞立波的幹涉形成球型振蕩,兩勒夫波的幹涉形成環型振蕩,二者統稱地球自由振蕩。振幅更弱,周期更長(從4 ~ 100min),只在研究地球參數時才會利用。

圖16-10 地球自由震蕩的兩種型別

○參考文獻

[1]考爾斯基 H. 固體中的應力波[M]. 王仁,譯.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 張佩,劉文義,袁藝,等. 旋轉運動在地震學中的套用概述[J]. 中國地震,2018,34(1): 1-13 .

[3] 蔣祉涵,魏文暉. 地震動轉動分量研究綜述[J]. 建材世界,2019,40(4):79-82.

[4] 顧浩鼎,陳運泰. 旋轉運動、旋轉矩定律及彈性介質動力學關系[J]. 科學,1997,49(6): 37-39

[5] 劉庚,劉文義,路珍,等 . 地面運動旋轉分量觀測綜述− 以中國台灣地區旋轉運動觀測為例[J]. 地球物理學進展2020,35(2):422-432.

[6] Jaroszewicz L R,Kurzych A,Krajewski Z,et al. Review of the usefulness of various rotational seismometers with laboratory results of fibre-optic ones tested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 Sensors,2016,16,2161. doi:10.3390/s16122161

[7] 周聰,曾祥芝,王慶良,等. 基於地傾斜數據的九寨溝Ms7.0 地震旋轉運動場構建[J]. 中國科學(地 球科學),2019,49(5):811–821,doi:10.1360/N072018-00107.

[8] Crampin S,Volti T ,Stefa´nssonR. A successfully stress-forecast earthquake[J].Geophys. J. Int.,1999,138:F1–F5.

[9] Crampin S,Gao Y. Evidence supporting new Geophysics[J].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8(2): 173–188. doi:10.26464/epp2018018

[10] NHK. Washingtin mulling nuclear rtest explosion[N/OL]. US paper,2019-05-23[2020-06- 11].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200523_16/

圖文來源:【趣味地震學】

-END-

來源:中國地震學會